你好同路人 | 干货篇:从华尔街精英到大学教授,肖懿博士畅聊中美基金投资大不同!

2023-04-18 11:20

你好同路人,我是且慢观察员Iris。


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市场机制完善,金融产品种类繁多,交易方式多样化,吸引全球金融从业者和投资者纷沓而至。在长期发展中,同时也培养了相对成熟的投资者。


本期《你好,同路人》节目,我邀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肖懿博士。肖博士曾就职于纽约的花旗银行,后回国从事学术研究。在中美基金投资理念的碰撞当中,他产生了哪些思考?中美不同的发展现状给中国投资者带来了哪些启示?中国投资者更适合怎样的投资策略?


本期节目干货满满,你准备好了吗?

你是谁?

Iris: 请问您之前在哪里从事工作?


肖懿:我曾在国内平安银行总行的风险管理部工作了3年,之后在纽约花旗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一年多,当时的工作地点在华尔街。我现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Iris: 那么您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肖懿: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很多研究也跟公募和私募基金相关。比如说,针对公募基金的持仓流动性和风险暴露,以及风险偏好的关系进行研究。我还研究了基金经理个人的薪酬结构与其风险偏好的相关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金融领域当中,我们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自立的,那么基金经理的薪酬结构与其投资风格、风险偏好之间是有很强的相关性的。


图片


02

华尔街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信号效应在减弱

Iris: 可以分享一下在华尔街工作的体验吗?


肖懿:刚开始在华尔街工作时,我觉得这是一种颇有光环的工作。但是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最主流的金融机构早已经搬离华尔街,并进一步离开了曼哈顿岛和纽约市。


Iris:从前我们都会认为,在华尔街上的金融机构都是世界顶尖的。


肖懿:这种认知可能更多地来源于所谓的信号效应。机构在市中心有很好的办公楼、很好的办公条件,或者有独立的办公楼,就能显示出这个金融机构非常具有实力,从投资者、客户的角度看来,这个金融机构就值得信任,因为它的资本很雄厚,不会出现倒闭或者经营困难的状况。


03

美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

投教、投顾是第一抓手

Iris: 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是什么呢?


肖懿:如果你去美国 Chase (美国大通银行)或 Wells Fargo (美国富国银行) 办理业务,你会发现那里的很多客户经理本身就是「投顾」。他们会首先对你进行一些普及性质的金融知识宣传,之后会指导你进行财务规划,根据你在短期和长期内不同的理财需求,为你制定不同的计划。在美国,直接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渠道接近80%,实际上留给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迫使商业银行更多地从投资理财、金融市场的角度去帮助客户进行财务规划。


且慢看见:

更多投顾机构的加入,帮助投资者提高认知,避免追涨杀跌,使投资者在波动中拿得住、拿得稳,从而带动整个市场变得更加稳健。


04

中美基金投资有什么不同?

主动选择与被动管理

Iris: 中美基金投资有什么不同呢?


肖懿:从金融理论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金融市场很有效的话,投资者是没有必要主动选股的,你只要投资于市场指数就可以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Index Investing(指数投资)。美国市场很大一部分都是指数基金,美国的指数基金在过去10年规模已经成长了10多倍,是一种爆发性的增长。为什么大家更愿意在美国市场投资于这种指数呢?实际上是因为大家认为美股市场已经足够成熟了。如果投资于主动管理型基金,去选股的话,可能收益并没有被动管理型的基金高。


2007年,巴菲特跟一个非常有名的基金经理做了对赌。赌什么呢?“我有一笔资金,我是投资于以标普500指数基金为代表的美国整体市场,还是去进行主动管理,投资于那些自称有卓越选股能力的私募基金呢?”巴菲特认为肯定是投资指数风险收益的比例会更高,而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就说,自己具有很高的选股能力,一定会跑赢大盘。结果大家可以看到,回顾2007-2017年的投资收益,美股大盘(标普500指数)确实能够提供每年15%-16%的收益,但是这些做一揽子投资的私募基金却跑输了大盘,他们可能只有每年8%-9%的收益,收益规模差得还是比较大的。


这其实也变相说明,如果一个金融市场非常成熟、健全的话,依靠主动选股并不是适合大众的最优选。但是在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没有美国金融市场相对有效的投资环境,所以中国金融市场更依赖于基金管理者的主动选择——择时和择券能力。


Iris: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中国投资者应该怎么投资呢?


肖懿:中国有很多风口,有时候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这个风口是以行业或宏观为主,而不是指具体某个公司的风口。所以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我个人认为要做「趋势投资」,就是在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来投资,跟这个行业一起发展。另外,如果要做长期规划的话,我觉得资产分散化的配置、国际化的配置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且慢看见:

  1. 在中国做基金投资「择时」很重要,要做「趋势投资」,与行业共发展;

  2. 长期理财想要更稳健,规划要「均衡」,新手投资者可以用且慢“四笔钱”框架,以“活钱、稳钱、长钱、保险保障”四笔钱区分,根据资金的具体用途,为不同的资产寻找合适的投资产品,从而建立一个属于用户自身的理财系统。

05

中美家庭财富规划的特色?

关键字:分散、均衡

Iris:美国家庭是怎样做财富规划的呢?


肖懿:做规划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在疫情之前,你觉得人生是可以规划的,包括财务是很容易分配的。但是在疫情之后,大家会发现,个人财务规划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非常大。所以其实在疫情之后,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或者财务规划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变化。


我可以大致介绍一下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美国的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中最大的这一块,大概占整个家庭总资产的20%- 25%,汽车大概占5%- 10%,所以美国家庭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概是1/3。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家庭的财务规划可能会相反,中国家庭资产配置可能超过70%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固定资产。为什么美国的固定资产占比这么小?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固定资产占30%,剩下的70%大部分都是在金融市场里。美国的养老金大概占整个家庭总资产的20%,还有一些存款投资,包括持有的一些基金,可能占家庭总资产的30%-40%,这样就构成了美国家庭资产端的分配情况。


而且美国债权总资产大部分都是由金融市场构成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美国有个笑话,当股市涨的时候,总统都比较容易连任。


Iris:相比之下,中国家庭的财富规划有哪些特点呢?


肖懿:中国家庭的负债率非常高,比如说你的房贷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是非常高的。太高的负债率会影响到金融投资,因为你有太多的房贷之后,可能没有更多闲钱去从事金融投资,所以也会影响到整体的财务规划。很多中国家庭实际上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房地产的保值和增值上,从宏观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Iris:您现在回到国内了,也要面对这些问题。您自己是如何考虑的?


肖懿:我的策略还是将大量的资产投资于金融市场,而且回国之后会发现国内也是有非常多投资机会的。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站在全球投资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更建议资产全球化配置,因为资产配置越分散化,对于资产的风险收益比来说应该是越好的。中国经济有平稳向好的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投资市场,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大的基金公司,包括桥水公司,都在中国进行了一定量的资产配置。


06

养老这件大事!

Iris:国外在养老这件事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


肖懿:养老这件事一部分靠国家,另外一部分靠个人。靠国家的话,现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少子化」现象严重,人口的减少势必会对养老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未来的个人养老,还是要自己给自己做好规划。


我们看到美国的先进经验,基本上大家都投资于401K计划,用中国的术语来说就是企业年金制度。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强制性的储蓄,也就是说,每年的年收入有20%是放在一个特别的账户进行投资,跟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非常类似。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逐步推广个人养老金计划,每年的存款限额为1万2千元。这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对较少,可能跟政策初期制定比较谨慎有关,后续可能会逐步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存款金额。中国的养老制度还会进行改革和升级,吸引更多人参与长期的养老规划,这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全。


且慢看见:

养老靠个人!规划怎么做?打开且慢App,在养老专区用「养老计算器」做个测算吧。


07

2023的市场环境会怎样?

Iris:您认为2023年的市场环境会怎样?


肖懿:未来其实还是会有一定挑战,因为大家知道,拉动中国经济一般都是依靠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


出口方面,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挑战,欧美处于高通胀的状况,随着美联储加息,消费需求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消费方面,在金融学当中有一个理性预期理论,当大家认为未来预期向好的时候,才会更有动力、更有勇气去消费,所以消费具体回暖到什么程度,确实值得再商榷;投资方面,可能今年还是会有一个比较平稳向好的投资增量。


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去克服这些挑战,去积极解决当前经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总体来说,我对2023 年包括往后一到三年的预期是「谨慎乐观」的。

图片





风险提示:


嘉宾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或特定立场,  


投资决策需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图片

《你好,同路人》是由盈米基金且慢打造一档关注中国青年财富生活的对话节目。如果说财富管理是一门功法,我们不拘泥于讨论如何理财的“招式”,而是关注背后的“心法”。通过挖掘个人故事、讨论社会热点等,记录真实感动的瞬间,解析故事背后共性的价值。用投资者看得明白的语言,与投资者一起成长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