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基本上是,跌完了吗?要不跑路割肉算了?这么惨的行情,怎么还有人进场补仓呢?难道A股见底了?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说见仁见智,还不如我们抛开情绪,从定量和定性指标来尝试分析一下现在市场到底是个啥情况。
以史为鉴,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底都长什么样子。从2000年开始,A股一共有6次比较明显的底部区域,开始下跌到底部形成所用的时间在7个月到46个月不等,下跌幅度在20%-70%之间,PE估值在8.8-14倍之间。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区间:2000.1.1-2023.5.31
估值低
从前面这个图我们能看到底部的其中一个关键指标就是低估值。上证指数最新的估值13 倍,近10年的估值分位数42%左右,不能算估值洼地,但确实也说不上贵。我们再看看其他指数。对比下来,创业板指的“洼地”特征更明显,其他指数也不贵。所以,综合来看说不上是绝世低坑,也能算是“低估值”。
最新PE估值 | 近10年估值分位数 | |
沪深300 | 11.81 | 31.72% |
创业板指 | 31.84 | 3.76% |
中证500 | 25.53 | 34.44% |
万得全A | 17.79 | 43.95% |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3.5.31
性价比高
除了估值以外,就是大名鼎鼎的格雷厄姆指数,也叫股债性价比。了解格雷厄姆的同学们可能不多,但是巴菲特都知道吧,巴菲特就是格雷厄姆的门徒。巴菲特曾经说他自己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菲利普费雪。
格雷厄姆指数就是A股全市场盈利收益率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值。
格雷厄姆指数=A股全市场盈利收益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过去二十几年,历史上的大底部,格雷厄姆指数都是大于2的,尤其是2008年、2012年、2018年、2020年格雷厄姆指数在2.5左右。
我们算一下最新的,以同花顺全A指数为例,同花顺全A盈利收益率(市盈率的倒数)为5.61%,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71%;5.61%/2.71%=2.07。(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截至2023.5.31)
这个指标的计算逻辑很简单,当股票的盈利收益率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2倍时,股票市场出现比较好的投资机会,格雷厄姆认为假设市场按照50%的分红率,也就是所有股票分红一半的利润,在这个位置买入,至少可以获得不低于国债的收益率。
情绪低迷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资金面和情绪面的几个指标,比如交易量、换手率以及公募基金新发规模。如果这几个指标都和历史底部区域接近或者更低,那也就意味着市场见底的概率更大。
比如过去6次底部区域,万得全A指数大底(阶段最低点)近1个月的平均换手率在1.43%-2.72%之间,当前5月份的平均换手率是2.27%,也在这个区间内。日均交易量虽然没有前几次大底时那么低迷,但也没有突破万亿。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就更直观了,过往几次历史底部几乎都是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少得可怜的时候,那最近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又一次到达冰点了。
数据来源:同花顺,数据区间2015年1月到2023年5月。
鸡尾酒理论
除了以上的数据指标,我们还可以看一些定性指标,比如基金公司扎堆自购、上市公司扎堆回购、社交平台上一片骂声好像人人都在亏钱等等。这其实很像彼得·林奇提出的“鸡尾酒理论”。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拿着鸡尾酒在宴会中宁愿听牙医谈论如何治疗牙齿,也不愿意听基金经理谈论股市时,股市极有可能将出现转机。
所有这些指标出现的越多,说明市场见底的概率越大。但是我们要保持清醒,首先我们要抓住底部区域,而不是最低值,其次即使到了底部,也不意味着明天就能反弹。谨慎起见,我们可以分批进场或者定投,降低资金压力的同时摊平成本。
逆向投资界的天花板约翰邓普顿曾经说:“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只要努力地在大家都恐慌的时候多一点点乐观,在大家都贪婪的时候多一点点清醒,就已经可以跑赢大多数人了。
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2023-06-05 15: 44
2023-06-04 21: 41
2023-06-04 21: 40
2023-06-02 20: 22
2023-06-02 19: 21
2023-06-02 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