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扬基金李沁:美联储降息交易升温,股债均衡布局正当时

鹏扬基金 2024-07-18 00:38

背景:随着特朗普在“刺杀未遂”事件后当选美国总统的概率进一步上升,市场对美联储9月首次降息的预期提升,下半年的外部环境或将与上半年截然不同。国内投资者如何应对?鹏扬基金混合投资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李沁对此进行了分享。




图片

李沁

鹏扬基金混合投资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



海外经济与政策:伴随着美国通胀超预期回落,失业率持续缓慢抬升至4%以上,美联储预防式降息的条件逐步具备。市场目前已经完全定价今年9月份首次降息,并且显著增加了对于未来一年降息幅度的押注。

当前,美国在居民端疲态开始显现、就业市场再平衡对于失业率抬升的压制基本结束、财政兜底空间不大的背景下,美国消费支出将迎来周期性的放缓。具体来看,超额储蓄转负及薪资增速的回落意味着用于消费的收入水平以及比例都将下降;信用卡逾期率的抬升短期抑制进一步的信贷透支;财政赤字仍处于高位,约束财政发力的空间。

但是消费放缓不意味着美国经济将发生“硬着陆”式的衰退。第一,金融条件仍将往更宽松的方向演绎。美债中枢的回落,流动性宽松,且跨资产波动率维持低位。第二,居民坚实的资产负债表,体现在巨大的财富效应、健康的负债水平、远高于疫情前的现金水平。第三,去库存基本结束、企业利润触底回升、信贷条件显著放松也指向顺周期部门的回暖。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衰退需要外生因素的冲击,对此我们最关注的是美股出现科网泡沫式的崩盘,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持续的反馈。

海外市场:美债近期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反映经济动能整体放缓,通胀风险回落,期间伴随着美国大选定价的扰动。上半年美债的中枢4.3%左右,基本上跟去年下半年中枢持平,但是波动幅度收窄,可见市场对于美国经济的叙事逐渐趋于一致——即逐步走向放缓但是仍有韧性。我们预计下半年美国消费支出将进一步放缓,就业市场进一步降温,美债利率中枢进一步回落。但是利率的下行带来金融条件的放松将有助于顺周期部门的修复,因此在无大的外生冲击之前(例如美股暴跌),美国经济很难出现硬着陆。而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财政扩张的约束会更少,且政策取向大多助推通胀,因此美债利率也不具备大幅下行的基础。

国内经济与政策:二季度国内经济呈现外需强、内需弱的特征。出口整体较为稳健,支撑生产平稳,但消费为代表的内需整体较弱,后续有必要加速财政发债支撑内需,以确保全年经济目标完成。房地产政策有积极变化,但销售总体而言响应偏弱,保交楼最终可能需要公共资金介入。货币政策方面短期受到保汇率、防空转的扰动,但总体政策取向是支持性。近期财政支出有所加速,但是政府债发行进度偏慢。预计总量层面,短期出台强刺激概率不大,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强调“固本培元”,根据历史规律也能推断刺激政策出台的必要条件——例如重大风险事件、实际GDP增速明显下滑等——尚不具备。

国内市场:目前债市区间震荡,此前市场过于激进的做平曲线局面需要进行修正。10年国债触及2.2%后引发央行干预,暂时缺少下行空间,短债利率也受制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限,难以过快下行。不过,经济基本面同样也不支持利率大幅抬升。目前中短债作为防守反击的工具较为合适。未来如果外部约束减少,稳增长迫切性提高,政策利率下调,那么债市则有望出现新一轮的行情,在央行继续调控国债收益率曲线形态的背景下,短债或先受益。值得注意的是,从估值看,上周国债10-5Y利差已走阔至28-29bp,已偏离2022年以来均值1.85倍标准差,亦突破了2022年底至2023年初经济修复预期最强阶段的波动区间,国债10-7Y更是接近2020年4月水平,中长端曲线的平坦化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复。因此当期限利差持续扩大后,长债也具备配置价值。

股票方面,整体倾向于beta中性,精选结构的思路。在红利、周期、制造、科技、消费风格上均衡配置。板块方面,一是关注供给受限的资源品,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支出需求仍有持续性;二是在市场偏好和资金流的驱动下,红利风格仍会受到关注,但其内涵或从单纯的静态高股息转为注重股东回报的高质量资产,关注竞争格局好、盈利预期好、现金流佳、治理良好的公司;三是出海相关资产,目前外贸基本面仍支持但需要关注中期贸易摩擦增加和外需放缓的潜在风险;四是关注受益于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港股资产,关注稳健增长的消费、互联网等核心资产,关注AI产业链相关机会。


图片

鹏扬基金成立于2016年7月6日,是全国首家“私转公”基金公司,由多位拥有20年左右经验的老将领航。截至2024年6月末,在优良业绩带动下,鹏扬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1588亿元,成立以来累计投资收益超过200亿元,分红超88亿元。



图片

公司官网www.pyamc.com

客服电话400-968-6688



风险提示书



风险提示:鹏扬基金总规模、公募基金规模相关数据来源于鹏扬基金,统计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微信内容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且目前已公开的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任何情况下,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文涉及行业仅供参考,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也不代表本公司未来长期必然的配置方向。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