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基金经理买买买,别墅靠大海?

晨星中国 2025-05-27 00:17

众所周知,在基金的定期报告,如中报和年报中,会披露期末基金管理人的从业人员持有该基金的情况,其中涵盖基金经理的自购情况。基金经理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这是否说明了该基金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呢?如同一个厨师吃了自己做的菜,是否就说明了这个厨师做的菜比较好吃或者更加干净卫生呢?


晨星美国研究发现,除了基金费用之外,基金经理是否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也是影响基金能否取得良好业绩的重要因素。同时,基金经理是否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也是晨星基金定性评价体系中在投研团队层面重点考量的因素之一。通常而言,基金经理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表明他们对自身投资能力和投资流程满怀信心,进而对基金的长期前景充满期待。


01 从制度层面促进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一致性

在美国,自2004年以来,资产管理公司就被要求披露基金经理在基金中的持仓情况。而在国内,针对市场热议的基金行业“旱涝保收”的现象,证监会从2012年开始推动建立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机制。

2012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规定》,其中鼓励基金管理公司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等购买本公司管理的或者本人管理的基金份额事宜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实现基金从业人员与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一致,而且规定基金从业人员购买基金的,鼓励通过定期定额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长期投资。基金从业人员持有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 6 个月,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持有本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及基金经理持有本人管理的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 1 年,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其他现金管理工具基金不受上述期限限制。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在基金合同生效公告、上市交易公告书及相关基金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披露基金经理持有该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0、0 至 10 万份(含)、10 万份至 50 万份(含)、50 万份至 100 万份(含)、100 万份以上。

2022年6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对基金行业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应当将一定比例的绩效薪酬购买本公司或者本人管理的公募基金,并遵守基金从业人员投资基金的期限限制。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当将不少于当年绩效薪酬的 20% 购买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其中购买权益类基金不得低于 50%,但是公司无权益类基金等情形除外;基金经理应当将不少于当年绩效薪酬的 30% 购买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并应当优先购买本人管理的公募基金。这进一步从制度层面落实基金公司内部人员购买公司相关基金,意在更好地将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利益进行捆绑。

02 哪些基金经理购买了自己管理的基金?

从最新披露的2024年年报数据来看,12131只基金中,基金经理持有 0、0 至 10 万份(含)、10 万份至 50 万份(含)、50 万份至 100 万份(含)、100 万份以上的基金数量分别为6564只、2285只、1853只、567只、862只,数量占比分别为54%、19%、15%、5%、7%。从中不难看出,当前仍然还有超过半数的基金经理没有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而且基金经理持有100万份以上的基金数量也相对较少。

图表1:公募基金市场基金经理自购情况统计
Image
数据来源:晨星Direct;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12月31日

从基金大类来看,混合型基金的自购率明显超过股票型和债券型基金,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国内基金经理整体偏年轻,以及主动权益基金长期超额收益较为显著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相较于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具有较高风险、较高收益潜力的特点,年轻基金经理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与财富积累初期,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更倾向通过投资较高收益潜力的基金产品实现财富快速增长。债券型基金收益相对稳定但回报率有限,难以满足其快速积累财富的需求。

另一方面,当前股票型基金中大约有2/3的基金为被动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则均为主动管理型基金,主动管理型基金拉长看存在一定超额收益,这使得基金经理更愿意自购混合型基金,以分享主动投资带来的回报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货币市场基金的自购率超过50%,其中还有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自购达100万份以上,而且这些基金经理多数持有时间超过3年。一般来说,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提供流动性和安全垫的作用,会把相当一大笔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的情况并不常见,诸如几个月后打算买房或者有其他大额支出计划,或者可供投资的资金体量较大,想要构建一个分散化、流动较高的投资组合,可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然而,在管理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经理中,竟有2%的人做到了这一点,这实属不易。在此,所以我们要向管理泰康现金管家货币、诺安天天宝货币、华泰柏瑞天添宝货币、交银现金宝货币、鹏华安盈宝货币、建信天添益货币的基金经理们致以敬意。

图表2:各类型基金基金经理自购情况统计
Image
数据来源:晨星Direct;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12月31日

从基金公司维度来看,基金存续数量较多的前十家基金公司中,各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自购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中南方基金以51.72%的基金经理自购率居首,其次为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汇添富基金,基金经理自购率均超过40%。较高的自购率意味着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捆绑,更有力地促进了二者利益的一致性。

图表3:基金存续数量较多的前十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自购情况统计
Image
数据来源:晨星Direct;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12月31日

03 有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是否业绩更好?

为了探寻基金经理自购与产品业绩之间的关系,我们锁定在三年期期初(即2021年12月31日)已成立的所有基金。我们通过计算各类型中,在2021年底有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截止2024年底的三年期年化回报率的均值,并与同类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同时统计胜率,以此来观测有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业绩表现情况。

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我们挑选了投资者在构建投资组合时通常会重点考虑、具有市场代表性的资产类别进行深入分析。从图表4、5中可以看到,各类型中有基金经理自购的产品,其最近三年年化回报率的均值基本均超越同类平均水平,同时展现出更高的胜率,其中大盘成长股票、积极配置-中小盘、普通债券型基金中有基金经理自购的产品胜率均在60%及以上。由此可见,有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从中长期来看,跑赢同类基金的概率更高。

同时,我们从图表5中还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基金之间胜率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偏股型基金中,大盘成长股票、积极配置-大盘成长、积极配置-中小盘基金中有基金经理自购的产品胜率均超过50%,但在积极配置-大盘平衡基金中胜率则不足50%。究其原因,自购行为使得基金经理更注重基金的长期发展,不会仅仅为了追求短期业绩而进行急功近利的操作。他们会更加关注基金的风险控制和长期投资价值,有助于提升基金长期业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这一优势往往在风险更高、业绩分化更明显的基金类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相比于价值平衡风格的基金,成长风格基金或者中小盘基金通常将大部分资产集中配置于具有高增长潜力的行业和公司,如科技、医疗、新兴消费或者中小市值股票等领域,这些领域通常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如果基金经理在较好地把握市场机会的同时也能注重风险控制,那么,从中长期来看,其所管理的成长风格或者中小盘基金就有更大机会在同类基金中脱颖而出。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到债券型基金中,积极债券和普通债券型基金中有基金经理自购的产品胜率均在50%以上,而纯债基金则不足50%。积极债券和普通债券型基金都可以投资于股票或者可转债,相比于纯债基金风险更高,基金经理自购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基金经理在较好地把握市场机会的同时也会注重控制投资于股票或者可转债给组合带来的风险,那么,从中长期来看,其所管理的积极债券或者普通债券型基金就有更大机会跑赢同类平均水平。

图表4:各类型中有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最近三年平均年化回报与同类平均水平的比较
Image
数据来源:晨星Direct;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12月31日

图表5:各类型中有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最近三年胜率
Image
数据来源:晨星Direct;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12月31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监管层的对基金行业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的逐步完善和落实,我们预期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加入到自购的行列,如此一来,基金经理自购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将会逐渐减弱。如同食品监管局要求所有厨师必须吃自己做的菜,那消费者就难以依据厨师是否吃自己做的菜,来评判哪位厨师的厨艺更精湛,或者菜品更干净卫生。由于数据披露的精细度问题,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区间数据,若中报和年报中能披露实际持有的基金份额或者金额数据,想必会成为一个更具价值的数据点。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在评估基金潜力时,可以只看基金经理是否有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投研团队、投资流程、基金公司、费率等定性、定量因素,对于基金未来业绩表现同样至关重要。毕竟,基金的潜力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评估产品时,投资者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与分析,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决策。

作者 |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代景霞


免责条款:©【2025】 Morningstar 保留所有权。此处提供的信息、数据、分析和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截至撰写日期,仅供参考;可随时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本内容并非买卖任何特定证券的要约,也不保证其正确性、完整性或准确性。过往表现不保证未来结果。Morningstar 名称和标识是 Morningstar, Inc.的注册商标。这里的内容包含 Morningstar 的专有资料;未经Morningstar 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在社交媒体转发Morningstar官方账号除外。

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投资工具的合同、内容说明书等相关法律文件,了解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投资工具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