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那些“极致的模仿者”,都过得怎么样了?| 泉果探照灯

2025-07-02 15:33
图片

  泉心泉意

一定要下功夫把前人琢磨出来的好东西学到手。我不太信那种闭门造车、靠自己瞎想的做法——没有人能聪明到那份儿上。


——查理·芒格

在上一期【泉果探照灯】中,我们讲过一个“老人在超市晕倒”的故事,当时我们用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垂直领域的专业追求,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极致程度,以及这种极致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样的财务回报。

图片

本期【泉果探照灯】,还想从这个故事讲起,但这一次我们想讲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极致模仿这件事,在商业和金融领域,到底对不对?它又意味着什么?全世界那些最顶级的“极致模仿者”,后来都过得怎么样了?

现在,开讲……

图片
图片

  这三个全球顶级的“模仿者”,

 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

■  故事一:躺在地上的零售大王

这是个真事,很多年前,美国的某家急救中心忽然接到了一通电话,打电话的是辖区内一家巴西超市的工作人员,这个人很紧张,说忽然见到一位老人躺在了超市地上……


后来发现,躺在地上的老大爷居然是沃尔玛的创始人Sam Walton。幸运的是,Sam并没有晕倒,他当时只是“微服私访”,偷偷来研究一下竞争对手,因为想知道超市货架之间的距离,却没带卷尺,他就躺在地上,用自己臂展来测量。

图1. 沃尔玛创始人Sam Walton

图片

Sam终其一生,都非常相信“极致”的力量。他相信,最顶级的企业家和金融家的本质是相同的——1)愿意承担风险,但并不冒险;2)尽最大努力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3)对自己的行业研究得足够深、足够透。


Sam认为,要实现上面这三点,有一个非常好切入的入门级方法,就是“极致模仿”。


他自己亲口说过,沃尔玛在早期的15到20年里,几乎没有任何的“原创点子”——所有管用的做法,都是从竞争对手那里学来的(比如Sears和Kmart)。

图2. Sears商店门前昔日排队的人群

图片

来源:Chicago Tribune, April 11, 1978

说:“我从来不是那个市场上最聪明的人,但我是一个学习机器,我会持续学习别人学到的东西。”

泉果视点注:

Sears(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美国历史悠久的零售巨头,成立于1886年,曾为全球最大私人零售企业;

Kmart(凯马特公司):曾是美国国内最大的打折零售商和全球最大的批发商之一。它是现代超市型零售企业的鼻祖;一度界定了综合性零售企业。也是全球首家启用现代超市收银系统的零售公司。

遗憾的是,两家曾经无比辉煌的公司都于数年前先后宣告破产。

但沃尔玛一直生存到了今天。

图3. Kmart卖场

图片

回到开头的故事,Sam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也要量这家巴西超市的货架间距?因为“货架间距”对超市运营来说是个关键参数——太宽了浪费空间,太窄了顾客不舒服——它影响的不只是体验,还有销售效率、员工走动、货品能不能被看到等等,是个毫厘必争的赛场。

Sam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没人比我更愿意在竞争对手的店里花时间”。

图片

■  故事二:被巴菲特调侃过的全球首富

你肯定想不到,另一个非常擅长模仿的大佬,是比尔·盖茨,巴菲特甚至拿这件事开过他玩笑。


巴菲特有一次当着比尔·盖茨的面开玩笑:“你知道Bing(微软的必应搜索引擎)是什么意思吗?是But It’s Not Google的首字母缩写。”——你看Bing的页面排布,和Google有多像!

图4.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在化装舞会上

图片

其实微软所有成功的产品几乎有借鉴的成分——比如Word借鉴了WordPerfect,Excel学的是Lotus,Windows的灵感来自苹果,Edge对标Netscape,在AI领域,微软也是以开放心态持续学习外部技术。


相比于界定自己是不是原创,微软更在乎的是,自己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能否做到“快速学习、灵活整合、再打磨出自己的路径”。

图片

不论是比尔·盖茨还是沃尔玛的Sam,都对“模仿”和“抄袭”有着清晰的界定:抄袭是带着走捷径的投机心态进行表面的复制,而模仿的本质则是对学习的偏执,对实践的诚恳,和对细节的死磕。


他们对模仿这一行为,也进行过非常相似的阐释:


很多人一提到投资上的“模仿”,本能反应是觉得这“不光彩”。

这其实是我们大脑进化带来的错觉——我们更愿意相信“原创”才代表能力,模仿好像就低人一等。

但事实恰恰相反:


真正高质量的模仿,本质是一种筛选、提炼与再创造的学习过程。

■  故事三:笑话了比尔·盖茨的巴菲特,也是“模仿大师”

虽然巴菲特开了比尔·盖茨的玩笑,但其实巴菲特自己在投资的时候,也会“模仿”。比如,他重仓苹果,就是模仿了自己手下的投资经历。


巴菲特说过,投资苹果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他的基金经理Ted Weschler(泰德•韦斯切勒)。

图5. 2016年巴菲特的两位“准接班人”

巴菲特的两位投资经理Ted Weschler(右)和Todd Combs(左)

图片

2016年,韦斯切勒率先买入苹果,初始投入约10亿美元。这引起了巴菲特的注意,并开始重新审视苹果。他坦言:“我并不擅长投科技股。我不懂手机,但我懂消费者。苹果拥有非凡的用户粘性,这是一种消费特许权。”并由此开始持续加码,让苹果成为了伯克希尔整个投资组合中的核心资产,持仓市值峰值超1600亿美元。


截至2024年减持前,伯克希尔对苹果的投资累计盈利约1200亿美元,成为了公开股票市场历史上,盈利金额最高的单一股票投资案例。


巴菲特重仓苹果,表面是“模仿”基金经理韦斯切勒的持仓,实际却是将“消费特许权”这套逻辑,延展应用到了科技股上。就好像科学家的重复实验:用他人案例验证自身逻辑。

图片

真正的模仿,本质上是一种谦卑

咱们写过很多次的著名投资人莫尼什·帕伯莱(Mohnish Pabrai)曾经非常深刻地思考和研究过“模仿”这件事,他甚至写过一系列文章,深度地剖析了“模仿”在投资中的意义和应用。


他说,真正做到模仿,本质上是一种谦卑。你得先承认,别人确实做得比你好,而且你愿意学习、愿意照着学,尤其需要放下“这不是我原创”的执念,也放下“我凭什么学你”的自负。


他自称是个“厚脸皮的模仿者”(shameless cloner),而且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毫不避讳地向各路顶尖投资者公开“取经”,包括巴菲特、芒格、约翰·邓普顿、马丁·惠特曼……

图6. 帕伯莱与朋友打桥牌

莫尼什·帕伯莱(左)、瑞克·盖林(中)、查理·芒格(右)

图片

帕伯莱的逻辑很简单:“我不在乎一个想法是否原创,我只在乎它是否有效。”在他看来,模仿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筛选工具——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来降低自己的试错成本。


他曾经分享过自己是如何模仿其他投资大师建仓的:

模仿,不是偷懒,而是个特别好用的“筛选工具”。


投资世界里,信息太多,机会太多,哪有时间全都自己验证一遍?那不如先看别人已经做对的题,缩小搜索半径,才能更快挖掘到那些“值得深入研究的机会”。


我自己的模仿原则,其实就两条:


原则一:只看重仓股


投资高手的Top1或者Top3的重仓股,才是他下注最重、信念最强的地方,所以不必去看第十几名那种“顺手买一下”的股票。当然,重点不是照搬股票代码,而是去拆解:他为什么敢重仓?背后逻辑是否有普适性?是否对你也成立?


原则二:逻辑秒懂才出手


如果某位高手买了某只股票,你一看就秒懂,心里立刻就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说明这事在你的能力圈之内,值得深挖。反之,要是反复琢磨也搞不明白,大概率这个机会与你无缘,放弃就好。


说到底,你要模仿的,不是股票代码,而是背后那份坚定的信念。

莫尼什还说了一个非常反常识的观察——其实愿意去真正模仿的人,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少得多。他说,自己在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的时候,偶然读到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的一个观点:“人类不擅长模仿。”(Humans aren’t good cloners)。

图7. 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

图片

汤姆·彼得斯讲了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

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有两个加油站分别在斜对角。它们都是“自助加油站”,顾客自己加完油就走,表面看没什么差别。


但是,A店的店主每一小时会出来一次,随机给一位顾客提供点免费的小服务,比如擦擦挡风玻璃,查查机油之类的。


斜对面的B店老板看到了,心里想:‘这人是不是傻?又累又赔钱,哪有这么干的?’


结果,A店生意越来越好,B店客人越来越少……可即使如此,B店的老板始终没有模仿A店的做法。

图8. 美国加油站的自助加油机

图片

彼得斯的结论是,人其实不擅长模仿。人们很难从竞争对手那里学习,就算把好主意摆在眼前,多数人也不会去学。


莫尼什说,当时他也不太相信汤姆的这个结论,为了证明汤姆是错的,他开始做两件事:


1.搜寻依靠模仿而成功的真实案例;


2.只要看到什么好点子,就立刻尝试模仿,先学了再说。


莫尼什讲述过在成名后的亲身经历:

我后来自己开了公司,每当有竞争对手出现时,我会主动说:“太好了,你要开公司跟我们竞争?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我的全部商业机密都告诉你。”


他们一开始当然以为我开玩笑,或者干脆觉得我疯了。但我确实请他们坐下,然后把我怎么找客户、怎么划分市场、怎么做业务的所有细节,毫无保留地全都讲了一遍。


然后我就静静观察,等他们开业,看他们到底会不会按照我说的去做。结果完全出乎意料——没有一个人照着做!


这让我非常震惊——因为我确实什么都没藏着掖着,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他们大概率也知道我说的是真的,但就是没有人真正去模仿。


这么多年下来,类似的经历反复提醒我:汤姆·彼得斯说的可能是对的,大多数人确实不愿模仿,也不屑模仿。


倒不是因为不知道有用,而是心理上过不去。


因为真正做到模仿,本质上是一种谦卑。你得先承认,别人确实做得比你好,而且你愿意学习、愿意照着学,尤其需要放下“这不是我原创”的执念,也放下“我凭什么学你”的自负。

图片


最后,莫尼什自己感慨说,模仿的威力巨大!——因为真正愿意去做的人,实在太少了。


正因为稀缺,那些愿意“极致模仿”的少数人,反而在长期跑赢了大多数。

参考资料:

  • Mohnish Pabrai’s session with YPO’s Mosaic Chapter, March 20, 2024

  • Mohnish Pabrai VALUEx BRK 2025, May 16, 2025

  • Mohnish Pabrai’s Session with Ashoka Investment Club, Apr 22, 2025

  • Mohnish Pabrai’s Talk with the My First Million podcast,March 27, 2025

  • Billionaire Mohnish Pabrai on Investing, Warren Buffett & Life Lessons | Sonia Shenoy,Money Mindset, Feb 27, 2025

  • Why I Clone Everything When Investing" , AlphaInvestMinds, Feb 2, 2023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