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恒强!本轮AI行情还能走多远?要止盈吗?

2025-09-22 16:04

年初至今,行业结构分化较为显著,涨幅靠前的行业中,通信、电子行业涨幅都超过了50%,成为绝对的行情主线,但如果不小心重仓了红利、消费,可能今年的收益要落后不少。


image.png

(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5.09.16,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AI主线行情持续之久、斜率之陡峭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虽然当前多头情绪主导的格局未见明显拐点,但不少投资者也在担忧:


AI行情还能继续强势下去吗?何时出现拐点?要不要落袋为安?


AI主线为什么“强者恒强”?



以往震荡市场环境下,投资者习惯认为:涨多了的板块应该见好就收、而低位的板块接着有轮动机会。


但在流动性充裕的上行趋势环境下,“强者恒强”特征显著,多是受政策扶持、产业趋势向上、估值和情绪低位反转的三大因素驱动。


本轮AI行情,政策上,8月刚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即将进入具体落地;产业趋势上,海内、外都已经有业绩验证,目前尚在算力环节,下游AI应用渗透率还有潜在发展空间;估值和情绪上也尚未过热。


低位板块即使估值处于吸引力区间,目前国内经济仍处于摸底缓升阶段,若基本面预期没有改善,股价弹性和估值弹性都相对一般。


参照A股历史上的趋势上行行情,即便行情中间出现补涨轮动,但前期领涨的主线行业在后期继续走强。如2005/6/6-2007/10/16、2014/6/20-2015/6/12、2019/1/3-2019/4/22,尤其是最近一轮产业趋势下,全球半导体景气周期与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市场估值分化没有收效,高估值主线行业跑赢低位行业。


复盘19-21年半导体、新能源的新能源行情,主线行情即使涨至高位,也不会是尖顶,具备多轮上涨及多次冲高机会。主线行情的魅力来自产业层面驱动,产业不断发展下市场机会具备反复及持续性。

图片

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再看美股历史上,趋势行情中,高-低板块的估值收敛,也存在类似的规律。(来源:华金证券,广发证券)


何时有“见顶”风险?



除了成交量、突发事件等,还可以对比上一轮2013-2015年“互联网+”,目前各指标距离历史峰值,都有较大距离:


1)行业涨幅是否触顶:


上一轮TOP10二级行业平均涨幅峰值446%;本轮平均涨幅仅110%,相当于上一轮峰值1/4,指数层面或仍有上行空间。

图片


2)赚钱效应是否充分扩散:


上一轮“百日新高个股占比”最高达64%,意味着超过六成个股同步创出阶段新高;本轮行情,“百日新高个股占比”一度于2024年10月初冲高至65%后回落,近期阶段高点25%,与64%峰值或仍有差距,行情仍处“龙头领涨”阶段,未全面扩散。

图片


3)资金是否过于拥挤:


成交TOP10的二级行业占比均值33.3%、峰值53%;本轮行情至今均值36.8%、峰值45%,尚未突破50%的“过热警戒线”,整体处于“活跃但未极端”的状态。

图片

4)公募有无加仓空间:


上一轮TMT行业公募基金平均持股比例最高8.28%;本轮行情,截至2025年上半年为5.73%,约为峰值的七成,近期还有赎回和新申购,整体预计:公募未来或仍有加仓空间,或成为推动行情进一步演绎的重要力量。

图片

(来源:天风证券,数据截至2025.09.09)


回到当下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当前市场行情热度较高且近期创十年新高,年初DS的横空出世、AI应用端的机器人、AI写代码、五月份以来海外算力链(光模块、PCB、服务器),8月国产链(寒武纪等)等,均是产业链不同环节发展后市场对投资机会发掘,如果市场恰逢低预期阶段,往往行情机会不小,即使当前预期较高阶段,也会提供震荡、反复的机会。


后市如何操作?



展望后市,短期风险偏好位于高位,交易机会活跃,板块轮动概率较高。在短期斜率与长期预期下,资金充分换手,进行一段时间的盘整,也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


一方面,对于科技板块,后续不一定具备同等级别增量利好来驱动,因此后续冲高回落、震荡整固的概率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经历了长期持续性赚钱效应后,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望维持在较高位置一段时间,资金会持续积极性挖掘各类机会,且市场向下具备支持例如从海外算力切入国产算力,从AI上游算力轮动到下游应用,近期机器人板块量产释放和商业化落地利好密集,热度资金也在加速涌入。


从长期大势看,向下具备较好的承接及支持,时间节点上,即将迎来“9.24”行情一周年,有望再度提升资本市场关注度及投资者做多情绪。


对于投资者来说,后续如何操作?


由于当前市场处于极低利率环境,过往压力位、估值分位对短期行情的“上限”与“经验”难以构成制约,诸多过往“经验”大概率在本轮周期中失效。


对于那些已获可观收益,并且所处板块估值可能透支的投资者而言,量力而行地锁定部分利润,逐步兑现能力圈内的收益,或许是更为审慎的选择;但如果长期看好科技主线,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也可以择机布局一些AI行情可能扩散的方向。


对于想要止盈的资金,可以考虑适当配置一些宽基指数基金;从波动控制对冲视角,选择“低位看涨期权”也不妨是一种思路,周期资源、光伏、消费电子等对利好敏感板块可以作为对冲波动的选择。

上述参考资料来源:广发证券、中信证券、天风证券、华金证券等机构研报。

A类基金申购时,一次性收取申购费,无销售服务费;C类无申购费,但收取销售服务费。二者因费用收取、成立时间可能不同等,长期业绩表现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请详阅产品定期报告。

风险提示:本资料仅为服务信息,不作为个股推荐,不构成对于投资者的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1.以上ETF及对应的联接基金风险等级均为R4(中高风险),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2.ETF基金存在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主要风险。联接基金存在跟踪偏离风险、与目标ETF业绩差异的风险等特有风险,且市场或相关产品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3.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4.科创板特别风险提示:以上基金的基金资产可投资于科创板,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特殊风险:流动性风险、退市风险、股价波动风险。5.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6.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7.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基金没有风险。8.产品由华夏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9.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