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解读美欧银行业危机激进加息接近尾声 中国等新兴市场吸引力凸显

刘明 吴君 任子青 2023-03-27 22:04

美国硅谷银行、欧洲瑞士信贷破产危机持续发酵,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美欧政府部门紧急出手,危机是否就此止住?美联储加息步伐会否受到影响,对我国的A股和港股影响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凯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凯丰投资(香港)首席执行官高滨,保银投资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翼虎投资董事长、投资总监余定恒,重阳投资合伙人寇志伟,致顺投资执行董事、首席投资官刘宏,明世伙伴基金总经理郑晓秋等六位私募人士。

受访私募表示,危机暂时还在可控范围之内,后续还需观察,但受此影响的美联储加息进程进入尾声。而国内经济受美欧银行危机影响较为有限,对A股和港股的影响也有限。

激进加息引发危机

美欧资本市场难言乐观

中国基金报:百年瑞信被收购,对此怎么看?影响有哪些?

高滨:瑞信的崩塌让我们看到了欧洲金融机构的脆弱,这是货币紧缩的结果。欧美央行过去十几年无节制的放水导致极高通胀,其紧缩必然激进,危机无法避免。

瑞信资本次级债的归零处理,虽然并不违反字面合同,但会造成两个问题。第一是侵消了资本市场的“原则”,债务清偿优先于股权清偿,后续可能存在诉讼。第二是打击了次级债投资者的信心,银行资本金补充要更加依赖股市,对股市形成更大压力,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余定恒:不管是硅谷银行还是瑞士信贷,危机的背后都是在为抑制通胀而激发的激进加息买单。高利率环境之下,金融机构的不稳定性在上升。

欧美政府的快速行动按住了一场潜在金融危机,可以说这场银行危机已经告一段落。但近170亿美元的AT1债券直接减值清零,因其参与者以大型资产管理机构为主,需要警惕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风险通过债券传导至资产管理机构。

寇志伟:瑞士监管部门对AT1全额减记,之后欧洲等金融监管部门都明确了AT1的受偿顺序在股权之前,稳定了市场信心。我们认为,瑞信事件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欧洲其他基本面较弱的银行可能被市场放置在显微镜上,短期仍存在不确定性。

郑晓秋:瑞信本身业务经营的脆弱性是发生危机更主要的原因。近年瑞信已涉及多次风险事件,如Greensill破产等,多次遭受较大业务损失和监管处罚,资产规模和盈利持续下滑。在市场大幅波动和信心脆弱之际,在欧美大型金融机构之中极易成为攻击的目标。

刘宏:从公开信息来看,瑞士信贷的问题主要源于自身经营,2021年既已濒临深渊。这次出现风险被收购也是积重难返。由于瑞士政府反应及时,目前来看,瑞信事件对于全球金融市场整体影响有限。

危机暂时得到控制

很难说是否已经结束

中国基金报:美国多家银行爆雷,是否会引发蝴蝶效应?将会对美国股市及全球市场造成怎样的冲击?

张智威:近期的银行危机和此前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政府及时反应,瑞士政府和美联储都迅速推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局势得到控制。至于危机是不是已经结束,我们认为很难说,但发展成类似2008年那种大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已经大幅降低。后续如果局势恶化,美国等国家的银行、政府还会采取进一步措施。

高滨:硅谷银行的倒闭直接体现了通胀驱动利率快速上升的冲击,其核心原因是无节制的货币宽松。硅谷银行只是冰山一角,类似的小银行还有,甚至一些大银行也存在浮亏问题。

为避免连锁反应,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与美国财政部除了保证硅谷银行储户存款之外,美联储再次扩表提供面值严重超过市值的抵押资金让大银行存款到小银行。这些做法避免了当期的银行挤兑,但无法解决银行净息差倒挂的亏损问题。所以,对美国股市后市我们不太看好,银行问题会导致信用紧缩,进一步施压已现疲态的经济,恶化整体盈利,最终都要在股市上反映出来。

余定恒:得益于政府的快速应对,阻止了危机情绪的蔓延,银行的挤兑风险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远端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降,意味着银行持有债券价值回升,财务压力得以边际改善,可以说此轮银行危机暂时告一段落,应不会引发蝴蝶效应。

中小银行的存款流失压力大概率停留在微观层面,影响有限。对于银行股股价的冲击还在继续,微软、英伟达再创新高暗含资金追逐确定性最高的核心科技蓝筹,资金避险情绪明显。

寇志伟:银行业危机应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会产生结构性影响。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是因为金融机构整体来看有充足的资本金吸收潜在损失。据估计,即使在完全没有对冲的情况下,利率上升带来的商业银行持有到期账户隐性损失约为2000~3000亿美元,相对于商业银行2.2万亿美元的资本金,占比只有11%左右;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的总损失在1万亿美元左右,占当时1.1万亿美元资本金的九成以上。

结构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系统可能面临更快的负债成本上升以留住存款;二是主要依赖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以及硅谷银行主要服务的初创类科技企业,特别是创新药公司面临融资环境恶化的问题。

刘宏:目前来看整体风险是可控的。但如果波及面扩大,将会引起美国股市中银行板块的持续下跌,冲击投资者的信心。万一失控,则会严重动摇美国银行储户的信心而导致挤兑。

郑晓秋:整体而言,出现严重蝴蝶效应的概率较低:一是因为本次风险事件在爆发早期就得到了美联储、美国财政部等监管机构的介入,通过多重方式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政策工具箱比较充足。其次,本次银行危机事件,从本质上说更多是联储加息过快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所致,所涉银行资产端的信用质量并无太大问题,而美国经济的韧性、居民杠杠、房价水平等主要宏观指标均处在相对良性的状态,因此更多需要美联储、财政部等加强政策协作,向市场传递充分的信心和政策支持力度,这样就不太可能出现大范围的银行危机。

短期来看,预期政策宽松或紧缩放缓带动美债利率下行、期限结构向正常水平修复,会使得美股短期向上的动力增强,但可能给部分金融相关板块带来压力,特别是资产负债结构比较脆弱的金融机构和中小银行,或成为做空的目标。

本轮美联储加息或接近尾声

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可能性上升

中国基金报:近日,美联储再度宣布加息25个基点。今年联储加息进程会如何演绎?是否受到上述事件影响?

寇志伟:硅谷银行事件出现之前,美联储只有一个目标——控制通胀。硅谷银行事件反映的金融体系脆弱性,使得美联储必须权衡控制通胀和维护金融稳定两个方面。美国本轮加息可能已近尾声。而何时降息取决于金融条件收紧对经济和通胀的传导速度。

张智威:近期的金融市场动荡已经逼迫美联储大量释放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所转向,美联储的升息节奏受到影响,但这也会使美联储控制通胀的效果大打折扣,美国的通胀水平可能会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美国经济出现滞胀、进入衰退的可能性上升。

高滨:美联储会否像市场定价那样在下半年大幅减息,我们认为概率不大。美国下半年进入滞胀的概率较大,美联储很可能维持利率不动。

余定恒:美联储当下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既要控制通胀又要防范银行风险,所以选择一边加息,一边通过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释放4.4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来拯救银行流动性风险。在金融风险抬升的背景下,加息可能提前见顶,预计再经历一个加息周期后可能会转入降息通道。

刘宏:综合本次美联储会议公告、点阵图等信息来看,美联储今年的加息进程已经接近尾声。加息已不再是影响市场投资者情绪的主要因素,接下来将进入美联储和市场博弈降息开启时间的阶段。市场当前的关注点是银行的金融风险和美国经济的萧条,而美联储并没有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阐述对于这两方面的观点和态度。接下来一段时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呈现出逐步加强的经济复苏趋势,对于全球配置的资金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郑晓秋:短期看,风险事件的演绎确实迫使美联储放缓了加息的节奏,但也不能轻言联储加息就此结束和见顶。对于结束时点和终点利率不宜过于乐观,年中结束加息、年底或明年进入降息是我们目前的基本假设。这主要是因为风险救助和控制通胀可以通过运用不同政策工具来实现,而过早停止加息会使得出现二次通胀的风险提升,进而对联储的政策可信度造成打击,而这一错误联储在2021年已经犯过一次。从近两个月的各类数据看,美国通胀、就业等指标具备相当强的韧性,并不是非常流畅的见顶下行。近期的风险事件和流动性危机解除,而通胀压力再起,按目前美联储数据决定的政策思路,仍然有再度加息的可能。

新兴市场有更大机会

关注高利率带来的风险

中国基金报:您对今年的海外宏观环境怎么看?存在哪些风险及机会?

高滨:机会在于两个大的背离。一是中美两国背离——中国向上,美国向下,隐含多A股、空美股的机会。二是美欧的股债、商品背离,股票乐观地定价软着陆,债券、商品定价危机,存在空美股、空美债、多商品的机会。最大的未被市场定价的危机在日本。过去10年,日本银行货币超发远超其他央行,以央行总资产/GDP来度量,日本央行高达135%,欧央行60%多一点,美联储38%,中国人民银行只有36%。日本的核心通胀率已经超过了1989年的泡沫年代,紧缩不可避免。在处理紧缩这件事上,日本几乎没有一个有经验的央行行长,很难让市场具有信心。参考去年美欧紧缩带来的巨大波动,日本面临的风险更大。

寇志伟:美国和欧洲经济面临货币紧缩和信用环境收紧两方面影响,下行压力加大,这也会降低海外央行的加息压力,给很多资产带来机会。

余定恒:随着银行危机的逐步解除,5月之前市场属于相对平稳期。宏观的风险来自长期高利率对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冲击,虽然当下不至于酿成系统性风险,但高利率持续时间过长,金融部门仍有一定的压力。

郑晓秋:海外宏观环境的主基调仍是美国经济和通胀的见顶回落,及美联储本轮加息紧缩周期的终结;此外地缘冲突的演进也需要密切关注。

投资机会在于联储政策周期的反转,对于全球流动性的舒缓和大类资产的重新定价,包括美债、商品、成长股、新兴市场等都有较大机会;风险在联储持续紧缩而未结束的过程中,一般会带来局部或全局性的金融风险,而金融风险的爆发点难以预测,对市场会有阶段性冲击。

对A股、港股影响有限

中国基金报:海外金融机构风险事件是否会对A股、港股产生影响?

高滨:基本面上影响很小,今年中国的经济主要由内循环驱动,消费在去年的低基数基础上复苏,基建持续推动,房地产小幅向上。中国投资者很多会盯着海外波动交易中国市场,这对宏观投资而言是好事,做多中国、做空欧美日会形成很好的对冲。

寇志伟:海外金融机构风险事件对中国的金融机构没有直接的传导机制。中国的金融机构相对健康,利率水平稳定。短期来看,海外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对A股乃至绝大部分港股更多是情绪层面的冲击,很快会回到正常的定价中枢。

刘宏:海外金融机构风险事件对A股影响相对有限,但可能会波及港股市场,这主要是因为港股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动更为直接。

郑晓秋:目前来看,风险事件对A股和港股会有一定影响。首先,联储短期放缓加息节奏,抬升了市场风险偏好,利好新兴市场,这一点港股表现尤为明显。其次,瑞信事件中的政府操作可能会再度降低欧美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对比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健,可能会使部分中国背景资金回流至香港、新加坡或中资系银行避险,增加资金和流动性,进而带动相关市场的投资和交易热情。最后,从国内监管机构视角,会从避免外部风险冲击角度,采取和保持相对缓和及宽松的政策环境,利好A股市场。

张智威: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中国的经济基本面逐渐恢复,经济增速上升,而海外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在放缓的。所以从宏观角度来说,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会更好一些。二、美联储近期政策转向,给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美元出现了一定的贬值趋势,同时人民币的升值趋势比较明显。从利率的角度看,这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是有帮助的,港股有望受益。三、随着美国银行情况逐渐得到控制,港股估值会有一定的修复。

危机引发避险情绪

利好黄金和人民币

中国基金报:近期黄金价格大涨,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您对贵金属板块是否有所关注?

郑晓秋:近期黄金的上涨既有避险情绪的影响,也有趋势性的因素。整体看受美元实际利率影响较大,实际利率的下行是推动黄金价格上涨的主因。

银行业发生危机事件,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受到影响,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获得市场关注。从趋势性角度看,黄金作为美元实际利率的镜像,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节奏紧密相关,随着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名义利率由交易“紧缩”逐步转向交易“衰退”,黄金价格的上涨趋势逐渐明朗。

贵金属板块是进行大类配置必须关注的一类资产,除了黄金,贵金属当中我们也关注白银走势。白银兼具金融属性和工业属性,看好白银趋势性向上的走势。

刘宏:黄金价格近期走强,最主要是受到投资者避险情绪的影响。后续贵金属板块是否持续有投资机会,我们会更多从美国经济是否会发展到“滞胀”状态的角度来跟踪。如果出现较为明显的滞胀,原油等大宗商品和贵金属将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张智威:黄金近期价格上涨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其一,黄金是避险资产,近期美国银行暴雷,导致投资者产生了一定的避险需求。其二,黄金属于抗通胀的投资品。如果美联储未来大幅增加流动性供给,通胀可能会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利好黄金。

高滨:宏观来看有两点可能:第一是近期危机导致的欧美名义利率大幅下行,但通胀依然高企。隐含的实际利率大幅下降对黄金极度利好。第二是长期的美元信誉由于俄乌后美国乱用制裁受损,全球都有去美元的倾向,利好贵金属与其他货币,包括人民币。

余定恒:在欧美银行危机相继爆发的风险敞口之下,短期风险偏好下行,驱动资金流入黄金、美债、日元等避险资产,黄金价格大涨。我们主要围绕医药、消费、科技、先进制造这四个核心赛道寻找皇冠上的明珠,对于贵金属板块关注较少,此轮黄金的上涨拥有小趋势,但并非大周期。

看多中国

拥抱科技成长机会

中国基金报:根据国际宏观局势的变化,最近您在投资操作有哪些变化?

高滨:我个人比较倾向从大的主题与风险角度考虑投资,关注各类资产主题机会的同时也会积极寻找风险规避的资产表达。国际宏观环境的变化主要影响资产类别的相关性,比如正常周期的股债跷跷板在通胀时期可能变成同涨同跌。正常通胀的商品也有可能在滞胀时期鹰派央行演化成股债商品三杀。根据近期的变化,我看多中国的表达没有太大变化,但增加了全球对冲的头寸。

余定恒:从硅谷银行到瑞士信贷,危机演绎的节奏非常快,现在可以大致下个结论:我们与一场轰轰烈烈的金融危机擦肩而过。接下来,整理好余悸,继续在犹豫中前行。无惧强预期弱现实以及外围政策的扰动,保持稳定心态,坚持长期主义穿越迷雾和震荡。

随着加息逐渐进入拐点,市场进入相对平稳期。在5月议息会议前,围绕年报季报中报展开投资操作,充分把握强风控板块利用危机挖坑的机会。优化方向上拥抱chatGPT的确定性产业趋势,围绕国产chatGPT概念、算力方向GPU通信传输、数据、数字水印等方向做长线布局。

刘宏:国际宏观局势尤其是国际地缘政治风险是今年值得关注的重要风险之一。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我们的投研紧密跟踪局势发展,将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风险对冲,比如持有部分军工仓位等。

郑晓秋:近期在判断联储紧缩放缓的背景下我们整体提升了仓位,主要增加了港股科技成长、A股偏大盘价值的配置比例。此外,也适当增配了贵金属类资产和美股ETF。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