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是哪张桌子?”当信息化碰上老龄化……

诸未静 2021-07-13 18:30

“现在您可以回到桌面了” 

“好,是回到吃饭的桌子还是我孙子写作业的桌子?”

这个看似“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来自于互联网客服与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当整个社会不断数字化的时代,有老年人却连“桌面”这种最基本的互联网语言都无法理解,这是数字鸿沟问题最直观的一个缩影。

7月10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AI赋能弥合数字鸿沟论坛,聚焦“AI如何助力特殊群体拥抱数字生活”“AI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农村信息贫困”等话题,探讨如何扩大数字化发展的受益面。

数字鸿沟:当老人提问“桌面是哪张桌子”?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6亿。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2050年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将首次超过儿童,占全部人口的22%。2020年11月,国务院就发布相关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

当高歌猛进的数字化进程不可阻挡时,老年人等群体将遇到哪些数字鸿沟?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发言时表示,数字鸿沟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得不到,包括买不起电脑、没有通网、没有基础设施等;

二是不会用, 比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数字素养不高的人群;

三是不想用,部分人群因年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存在多元的使用习惯。 

也正是这些老年人,除了可能提问“桌面是哪张桌子”?更有可能遭遇用现金交医保被拒绝,或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打开“健康码”而被拒绝进入一些场所。

在郑磊看来,数字鸿沟的另一面是数字包容,即无论年龄大小、教育水平和收入高低,都能够便捷地进入数字时代。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第一,要防止鸿沟在数字时代更加剧、更固化;

第二,要弥合原来存在的鸿沟;

第三,要进一步促进参与和平等,这是最高级的数字包容。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包容又带来新的威胁。”他以被困在算法里的快递员为例提醒大家:技术的目标不是计算人从而更精准地剥削人,而是要赋能于人,让人成为自己,促进全面发展。

适老化改造:APP推出“长者专版”、AI感知老人状况

如何弥合数字鸿沟?郑磊认为,首先要防止鸿沟再扩大,不能在数字时代让鸿沟更加剧、固化;其次要尽可能弥合原来存在的鸿沟;最后要进一步促进参与和平等,这是最高级的数字包容。

为此,他建议,数字化转型时代,不能只侧重于技术工程的改建,而要推动建设更具包容性的政策,比如法律、规章对权益、尊严、隐私的保护。

当技术成熟后,将如何展现在生活服务渠道,方便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呢?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信息化推进处石宇在会上表示,上海在适老化改造上已经行动起来,取得了相关成果。“一网通办”的“随申办” App已专为老年人推出“长者专版”,将老年人常用的随申码、医疗付费“一件事”、公交码以及地铁码集中展示;今年上海将升级拓展“为老服务一键通”场景,打造基于“一码一屏一机”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提供“一键挂号、一键打车、一键咨询”等操作简易、直达需求的服务。 

而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介绍了公司在天津推出的“银发”智能服务平台。平台可根据家庭水、电、燃气使用情况和智能感知设备了解老人身体状况。比如通过水电数据,判断老人有没有正常起床、洗漱、吃饭等。当异常发生,平台将自动通知用户家属、社区网格员,让他们去现场核实处置,精准掌握老人状况,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意外发生。

他认为,AI新基建,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做好技术底座,方便开发者开发出更好的应用。

第二是人工智能要能够帮助行业解决一些问题,成为行业的一种基础性能力。

此外,不仅仅要给开发者使用,更应该给更多人的生活带来便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