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产品“极端回撤”为个例 头部私募不改出海决心

吴娟娟 2022-03-07 15:49

近期知名私募海外产品出现显著回撤,让私募出海话题重回投资者视线,不过,头部私募仍在积极推进海外布局,彰显出海决心。

头部私募积极推进海外布局

来自美国证交会SEC的数据显示,上海金锝资产于海外发行的产品“Jinde Great China US Fund”于2月17日提交了销售信息披露报告(D表格)。报告显示,截至目前该基金累计销售5360万美元,与初次销售时的2000多万美元相比显著增加。

据了解,上海金锝资产是我国出海较早的私募机构之一,在海外已发行多只基金。

在海外产品稳步运营的同时,机构也在推进海外布局。例如,近期百亿级私募中欧瑞博发布社招公告,招聘海外市场总监、海外业务运营经理等岗位。公开资料显示,中欧瑞博以主观股票多头为核心策略,此次招聘透露其海外布局规划。

据记者了解,目前幻方量化、九坤投资、金锝资产、鸣石投资等头部量化私募均已布局海外市场。与此同时,重阳投资、高毅资产、中欧瑞博、少薮派投资等私募也开始或推进海外业务布局,意在将海外长期投资机构引入中国资本市场。

信披是规范发展关键

近期某百亿私募海外产品业绩大幅回撤引发业内思考:私募出海应该坚持什么的样的打法才能行稳致远?

据记者了解,“极端亏损”情况为个例,私募海外产品回撤多在可控范围。例如,一家百亿级私募表示,境外产品今年以来亏损在10个点以内,这一产品并未使用杠杆。另一家头部量化私募人士称,截至1月底,产品的回撤在1个点左右。该私募人士认为,因为不同产品使用的策略不同,风险敞口不同,投资目标也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基于短期回撤来判断孰优孰劣。针对“极端亏损”情况,他认为,还要看后续市场转好后产品的反弹情况,在承担高风险时,产品在市场下行时承受的压力更大,在市场反弹时反弹也可能更迅速。

尽管“极端亏损”为个例,但是,如果私募出海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机构资金,那么,产品设计是否要更符合机构资金的要求?这种高杠杆、高风险的产品是否能够符合私募出海的初衷?

针对这些问题,前述百亿私募人士介绍,并非所有的私募出海都是为了吸收机构资金,有的是为了满足个人投资者的需求。上述头部量化私募人士则表示,机构有比较明晰的配置规划,也并非厌恶杠杆。他了解到海外机构并非不能接受杠杆,最重要的是做好信息披露,这关乎私募的规范化发展进程。

GROW投资集团创始人、首席投资官马晖洪曾向记者介绍,净值披露是了解海外对冲基金的重要手段。净值披露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净值披露如果达到GIPS要求,可向投资者表明基金的信息披露是符合GIPS的;二是每年第三方机构会出具基金的报告,包含基金的净值。

所谓GIPS是全球对冲基金净值披露的行业标准,CFA协会在1980年左右设立全球投资表现标准即GIPS,此后不断完善这一标准。对冲基金自愿决定是否遵循GIPS,但遵循GIPS的机构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信任。

马晖洪表示,海外对冲基金也良莠不齐,体现在净值披露上,好的披露,不仅包含净值信息,而且将客户关心的其他信息也展现出来。例如,部分对冲基金在披露净值时,会介绍基金背后使用的策略,各个策略对基金净值的贡献,基金前几大重仓对基金净值的贡献等。通过这些信息,投资者不仅能了解基金表现,而且能明白这些业绩是怎么获得的。差的报告通常披露信息不全面,除了漏掉部分产品信息,或者将子策略合成披露,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遗漏业绩基准信息,遗漏策略的行业平均表现信息,遗漏基金行政服务商和基金托管信息。

极端亏损个例也将“借QFII通道问题”再度拉回视线。有媒体报道称,部分私募出海后借其他机构的QFII资质来投资A股,享受QFII投资便利。

一家同时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设立私募的机构人士介绍,早先QFII额度比较稀缺时,的确存在机构借QFII额度的问题,“通道费”一度还挺高。不过,随着QFII额度取消,相关方面放开QFII申请,这种情况已经较为少见,相应地,通过借QFII通道再来投资A股,同时加高倍杠杆的情况并不常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