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有句格言:“人们倾向于过早地卖出赚钱的股票,而长期持有亏钱的股票。” 这反映的是投资者一种普遍的心理:损失厌恶心理。
人类对损失的痛苦更敏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少数个体的不理性行为。但是加州大学的特伦斯·奥迪恩教授,在分析了一位经纪商手中一万多个账户从1987年到1993年每天的买入卖出记录后,发现这种行为普遍存在,其实是一种集体不明智选择。这些个人账户中,下跌股票的持股时间比上涨的股票高20%,而且股票上涨后的卖出概率比下跌后卖出的概率高60%。(来源:布雷特 N. 斯蒂恩博格《投资交易心理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曾经做过一个掷硬币的实验:如果是正面,你将得到150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将输掉100美元。其实对于参与者来说,如果参与次数较多的话,大概率是赚钱的。因为在输赢概率相同的情况下,赢的收益大于输的损失。
但实验结果却是,大多数人拒绝了这个赌局,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损失100美元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150美元的快乐。
投资者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损失厌恶心理。人们面对同样金额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让我们的情绪产生更大波动。赚钱时,怕到手的收益又没了空欢喜一场,总想卖出落袋为安;亏钱时,总是心存幻想,认为只要不卖就是浮亏,还有回本的可能,一旦卖出亏损就是板上钉钉,心理不能接受。
所以,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持有的心理就变成了不愿意接受亏损。在决策时,往往卖出了赚钱的股票或基金,长期留在手里的反而是没有赚钱的股票或基金。
香港心理学家还做过一个研究,当人们参加赛马赌博时,已经输钱的人在赛马的最后一轮往往喜欢把赌注下在希望不大的马身上。这是因为亏损的人试图挽回损失时,倾向于根据自己当天损失的金额下注,买一匹赔率足够高的马来实现“咸鱼翻身”。
这也说明,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是更敏感的。一个普通人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可能需要200美元的收益才能弥补。相对于趋利,人们更关注避害。损失给人带来的痛苦是收获给人带来的快乐的两倍。
减少查看账户 克服损失厌恶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损失厌恶的倾向跟人类的进化过程有关。人类常见的惧怕和恐慌,其实都是“进化的记忆”,在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残酷的生存斗争,个人所做的决定会影响到存亡,而个人所面临的死亡威胁的分布频率远远大于生存机会,由于这种长期的选择压力,塑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损失厌恶倾向。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在《巴菲特之道》一书中,提到这么一个现象,长期投资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说,在余下93%的月份并无回报。那么,这就很清楚了,如果你查看投资结果越频繁,其实你看到亏损的次数就越多。比如你每天看一次,有绝大多数机会看到亏损,遭受看到每日资产起落的焦虑。但如果你一个月看一次,这种亏损带来的心灵损伤将小很多。
芒格曾说,在我的投资生涯中,我亲眼看到投资者、投资组合管理人、咨询师和大投资机构的成员,他们频繁查看报表上的损失(即“短视性损失趋避”)而遭受巨大的伤痛,能够克服这一负面情绪的只有少数人。
为什么很多投资者持有基金缺乏耐心?主要是因为太过关注短期变化,很容易受到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导致频繁交易。投资者查看账户的频率越低、持有基金产品的时间越长,损失厌恶心理带来影响就越小。
影响投资者情绪的因素有两个:损失厌恶,以及估值频率。两位行为金融学家泰勒和贝纳茨称之为近视或短视,以反映这种损失厌恶和频率的综合,他们测试了不同时间段的回报,发现一年查看一次投资结果最佳。
资本市场一直起起伏伏、难以预测,我们若想在资本市场长期取得佳绩就要成为“少数人”,减少查看账户、降低交易频率,来规避人性本能中的损失厌恶心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2022-04-28 21: 02
2022-04-28 19: 55
2022-04-28 19: 41
2022-04-28 18: 22
2022-04-28 17: 30
2022-04-28 15: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