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研判2025年债市: 波动或加大 多资产配置是重要方向

2025-01-13 07:32

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刚刚过去的2024年,债券基金最高回报率超过22%,全市场26只债券基金回报率超过10%,业绩“碾压”权益资产。2025年首周,债市延续涨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探到1.6%以下。不过,第二周,银行间现券长端持续走强,截至1月10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重回1.6%水平,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回到1.87%上方。

近日,在2025年债券市场年度论坛上,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公募等机构的业务负责人认为,2025年“债牛”仍有坚实的基础,货币宽松是2025年最确定的交易方向之一,但是,债市的性价比正在减弱,波动性也会加大。

第一创业总裁、债券研究院理事长王芳认为,债市将呈现四大变化:一是货币政策助力市场流动性充裕,二是“资产荒”现象凸显,三是信用品种收益率弹性增大,四是特别国债和专项债作用显著。总体来看,债市受预期偏弱、货币政策宽松、市场供需结构调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收益率下行到历史低位,但整体风险可控。

2025年债市波动或加大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4年年初的2.56%降至年底的1.6%左右,下行近100个基点。

浙银理财筹备组副组长刘劲松表示,2024年债券市场呈现债牛快速推进、利率阶梯式下行趋势,其走势主要分四个阶段:首先是2024年1月至4月中旬的“配置牛”;其次是4月中旬至7月,此阶段是手工补息整改后存款搬家推动的“交易牛”;再次是8月至10月上旬,监管加大对长端利率指导叠加权益市场回暖,债市波动加大;最后是10月中旬至年底的宽松预期下的“抢跑牛”。在整个市场利率下行的过程中,期限利差、净利差急剧压缩,债市交易增厚的特征非常明显,所以,市场也逐步转向久期策略,市场波动明显。

王芳也提到,信用品种收益率整体跟随市场基准利率走势,但在市场回调时弹性更大。尤其是2024年8月资金面趋紧和“9·24”新政推出以来,信用品种收益率回调幅度远大于利率债,利差大幅走阔,等级利差和期限利差呈现分化特征,低等级、长久期品种流动性溢价大幅上升。

展望2025年,刘劲松认为,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环境下,债券收益率易下难上。中长期来看,后续走势取决于融资需求、经济和通胀等回升情况。当前,经济在底部寻找方向还需要时间,预计经济指标企稳仍需一定时间,债牛尚难逆转。

泰康资产固定收益投资部执行总监张明指出,2025年,央行继续降息的可能性非常大,短期利率基本是确定性下降。同时,基于对降息的预期、各项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机构乐观程度的定价比较充分,10年期和30年期长期债券利率走向的不确定性较高。

他指出,2024年最后4个工作日,各类机构大举申购公募债券基金,申购规模创历史纪录。本应持有债券的机构转投公募基金,意味着这些机构可能准备某个时间点赎回,而不会持有到期,因为岁末年初这一波资金性质是不稳定的。从历史来看,在超大量资金入市之后,通常会见到利率的低点,反之,在超大量资金赎回之后,通常也会出现利率高点,所以,2025年年初很容易出现阶段性的利率低点。

交易策略或成最优解

长期债券利率走向的不确定性和波动增加,对于机构交易者来说,应该如何降低回撤呢?

刘劲松认为,整体债市波动将会因以交易为目的的机构增多而加大。在利率下行过程中,机构交易策略需加强精细化管理,通过交易向利差弹性要收益是可行策略。

刘劲松预计,2025年收益率维持低位的大趋势还将延续,但多空力量相对更加均衡,变数积累;低利率环境下,扰动因素带来的波动会加剧。需关注在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下,是否出现融资、经济和物价的拐点,从而探明利率底部。具体策略上,2025年判断交易策略最优,久期策略次优,杠杆和下沉策略需择机、择优。

张明从保险资管的配置角度进一步阐述,目前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8%左右,无法覆盖保险的成本,因此,保险资管在配置长期债券持有到期的决策上会更加谨慎。

多资产配置是重要方向

债市波动加剧,势必会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的申赎。

对此,天弘基金固收体系总监姜晓丽表示,近年来,债市剧烈调整多源于居民行为链条的波动,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预防心理,二是净值化转型、估值方法变化,三是存款类稳定资产下降。她认为,2025年,居民的风险偏好变化将影响债市的资金流向,而资产价格波动是居民风险偏好变化的关键因素。

经济仍在寻底的过程中,居民资产配置可以关注哪些产品?姜晓丽认为,多资产配置是未来的重要选择,可以重点关注FICC类资产和偏债混类资产,首先可以考虑可转债,其次可以考虑红利类资产。

在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看来,2025年的配置策略将从稳健走向积极和多元,“固收+”或重回视野。无风险利率的下降是有边界的,节奏冲击很强。权益资产的系统性风险不大,但非系统性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