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道路智能化市场,智能物联集大成者

罗永超 2021-05-27 19:12

人类文明的不同时期都有与之相匹配的道路交通体系。丝绸之路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6世纪葡萄牙依靠海上交通屹立于世界之巅。而今我们正处于由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融合的新一轮智慧交通建设的起点。

在智慧交通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道路智能化建设是有争议的。把单车智能路线推向极致理想状态(即全部车辆达到L5智能驾驶级别),车辆行车意图高度共享,行车轨迹结合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可以实现精准预判,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幅降低,行车效率极大提升,道路的智能化水平看似无关痛痒。

但是,考虑到L5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周期和我国复杂的路况,车路协同是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路线。

技术层面

路侧智能化建设可以加速高等级智能驾驶场景的实现。现阶段智能汽车在环境感知、信息处理、有效决策等方面仍有显著的不足。而路侧智能可以补强车辆智能化功能。

感知方面

路侧单元因为没有车规级限制,可装载体积更大、视距更远、准确度更高的感知硬件,增加车辆行车决策的有效信息量。

信息处理

依靠路侧基站“云-边-端”的解决方案极大地降低了车辆运算能力的要求。通过车路两端的协同,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应用场景得以实现。

即使我们可以很快实现L5级别的智能驾驶,出于交通监管的目的,路侧智能化水平也必须拾级而上。由算法驱动的智能汽车一旦失去“理智”,将变成极为危险的金属野兽。对于智能汽车的身份信息的采集、行车路线的预管理,乃至行车路径的干预管控都是必要的。在人类的世界,人工智能须有边界。

在智慧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化、智能化只是实现智慧交通的手段,高新技术的叠加并非产业目的。交通运行效率的提升才是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尽管产业链技术发展不均衡导致车路协同的诸多应用短期难以落地,但并不构成道路智能化建设的硬约束。路侧基站的现阶段应用,如超视距感知能力和低时延信息传输能力已经可以有效提升交运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增进社会福祉。伴随相关技术进步,路侧智能化功能也将循次而进,但路侧基站设施的投入无需重复。

传统高速公路信息化改造集中在机电系统,每公里造价在200-300万不等。本轮智慧高速的建设在通讯能力、感知融合和边缘云的广泛使用,硬件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多个传感器及云端感知和路侧天线,其价值量有数倍提升空间。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高速公路、国道网合计达到46万公里,广义公路网里程超过500万公里。当前处于智能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千亿市场如日方升。

本文作者:量化衍生品投资部 罗永超

本文内容摘自《观察嘉》NO.31期,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