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基民图鉴》,2020年新增基民突破2000万,其中3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达到52.9%。最近市场震荡,有些基民连连叫苦,也有些年轻基民通过写段子自嘲等方式苦中作乐,有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的?
为了搞明白这事儿,小编特意和三个95后基民朋友聊了聊,却发现每个人都陷入了不同的投资难题。
投资者A:两度入市 ,波动时“只求回本”
2017年底,朋友A携款入市,在收集各类教程指南后,理智选择了每周定投两只基金这一投资方式。定投了四个半月之后,他以不到3%的亏损割肉离场。
A同学基金定投实况模拟图
数据来源:Wind,2017/12/01-2018/04/15,定投方式为,每周五对基金A、B各定投200元,红利分配方式为红利再投。定投起始日为2017/12/01,最后一期为2018/04/13,共定投20期。
上图是A同学投资的实况模拟。实际上,经过我们后续测算,如果A同学继续坚持每周定投这两只基金,持有至今,累计收益率将超过90%。
即使考虑这两年行情的特殊性,假设A同学在2015年5月29日这个近几年来上证最高点入场,以同样方式定投同一组合,持有至今也将有超出150%的累计回报(该结果仅为数据模拟测算,结果仅供参考,不代表真实收益)。
故事还有后续。三年后,A同学在2021年2月份还是按捺不住周边人都在买基金带来的躁动,再度进入基金市场,却正好遇见下行行情。A同学持有到五月终于回本,基金收益变红当天,就选择全额赎回,虽然没有亏损,但可以说是“空手而归”。
两度入市两度不尽如人意,熟读各类教程后信心入市,遇上波动后就变得“只求回本”,不知道下一次A同学能不能坚持更久?
投资者B:收益率还不错,但好像用处不大?
接下来,小编想到了朋友B。这位朋友B时常吹嘘自己有一笔成功的中长期投资,据说累计收益率超过150%。但小编仔细观察,发现这位朋友的生活水平毫无进步的态势,反而经常聚餐吃饭都面有难色。经小编细细盘问,这位受访者最终不太好意思的揭开了真相。
原来2018年初他申购了一元的新基金,经比例配售后,只确认了相当于几毛钱的份额。在之后的日子里,B彻底忘记了这笔投资,被动地践行了长期投资,这只基金业绩也不错,带来了超过150%的收益。
B同学实际基金收益图
“如果当初我申购的是10万就好了……”午夜梦回,B同学忍不住这么想。不过,如果投入的金额多了,他又能不能扛住中间的波动,和那只“对的基金”长期相守,相忘于江湖?
投资者C:每一个风口,都要有他的身影
当然除了前面两个投资效果欠佳的朋友,小编还是找到了一个在行情中屡次有所斩获的朋友,白酒、黄金、猪肉等板块,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2016就关注白酒基金的他自当年6月入市,在单边上涨行情中频繁操作,尽管比一直持有的效果差太多,但勉强也算有所收益;2019年1月左右,经细细盘算市场消息,他又盯上了黄金和猪肉板块,果断买入黄金和农业基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不过再问下去,他突然支支吾吾起来。
“这次没跑掉”的实际原因或许很多,但回到本质细想,抓住每次风口是不是真的可行?毕竟,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发现,假设踩对一次风口的概率是80%,那两次连胜的概率就降低到了64%,三次就降低到51%。
结语
我们常说,好的基金投资,方法很简单,优质资产+长期持有。为什么身边有些人的真实投资故事,常常差强人意?
频繁交易,可能会像C同学一样,踩遍风口却“一朝被困”;对投资逻辑一知半解,可能像A同学嘴上挂着长期投资,却屡次没有做到;而就算做到长期持有的B同学,也是因为本金较低而“忘基”,如果随着本金的加大,他是否还能抗住波动而长期持有呢?
因此,基金投资,其实难在认知——基金投资赚的什么钱,可能的波动有多大,我们该拿出多少钱“上车”,投资的合理期限到底多长,“勤劳操作”和“相忘于江湖”哪个更好,这都是我们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
相信中国经济的不断向好,相信优质企业能在长期创造可观的回报,相信专业的人更能做专业的事,这些朴素的逻辑或许会提供一些答案。
好的投资
时间看得见
文:柯锦达(实习)、文倩玉
2021-08-02 17: 40
2021-08-02 12: 47
2021-08-02 12: 46
2021-08-02 12: 44
2021-08-02 12: 43
2021-08-02 12: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