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周报| PMI指数继续回落,内需外需同时减弱

2021-09-06 22:28
图片

宏观经济运行方面

宏观经济运行方面,上周公布的8月份PMI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PMI为50.1%(前值50.4),非制造业PMI为47.5%(前值53.3%),综合PMI为48.9%(前值52.4%),表明制造业扩张的动能在放缓,非制造业则直接落入收缩区间。

制造业方面,8月份生产指数50.9(上月51.0),新订单指数49.6(上月50.9),新出口订单46.7(上月47.7)。工业生产总体稳定,内需降幅大于外需。从生产端看,8月份生产指数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主因为限电、汽车芯片短缺的拖累仍存。9月份随着夏季用电高峰期过去,预计工业生产限电将有所好转。从需求端看,8月份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较上月回落1.3和1.0个百分点,内需的降幅大于外需。在疫情的影响下,原材料供应及产品交付不畅,生产周期延长,新订单因此减少。分行业来看,8月高耗能行业新订单指数回落较大,对制造业总体负向拉动明显,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等行业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反映市场需求持续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主因仍然是汇率、运价、原材料涨价三重压力,以及美国财政补贴退坡以及海外复工复产等影响。目前基建亦尚未明显发力,在财政托底后,未来经济回落斜率应较温和。

非制造业方面,8月份建筑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商务活动指数为60.5%,较7月上升3.0个百分点,重返高位景气区间;此次多省多点疫情以及局部地区的汛情给尚处于恢复过程中的服务业带来较大冲击,服务业景气水平回落幅度较大,商务活动指数为45.2%,较7月回落7.3个百分点,年内首次降至临界点以下。从行业情况看,疫情抑制了接触型聚集型服务行业需求的释放,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租赁及商务服务、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降至临界点以下,业务总量明显减少。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3%,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随着此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及中秋、国庆假日临近,企业对近期服务业市场恢复较为乐观。

海外方面,上周五美国劳工部公布的非农数据显示,美国8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23.5万,创今年1月以来最小增幅,预期增75万。8月非农数据大幅不及预期,主要受服务业拖累影响,8月服务业新增非农就业人数20.3万人,而7月为65.9万人。8月份专业和商业服务、运输和仓储、私人教育、制造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就业岗位显著增加,零售业就业人数有所下降,表明在美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学校逐步复课和制造业逐步复产,而美国的商业销售活动景气度在减弱。数据公布后,美元跳水,美元指数曾一度跌破92,黄金则大涨1%,反映市场不认为美联储在9月会宣布缩减政策;美股三大期指全线走低,抹去日内涨幅。此次非农就业数据意外大幅走软,或令美联储在削减购债步伐和确定加息时点方面的鹰派立场有所软化,在9月议息会议上正式宣布Taper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不过,鲍威尔给出的年内削减QE的时间表大概率不会因一次就业数据疲软而调整。

国内政策方面

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提出下半年财政部将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加快下半年预算支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就业。结合PMI等数据反应出来的经济动能的减弱,下半年财政托底的功能将会逐步显现,但财政托底的节奏仍存分歧。

货币政策方面,上周三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旨在稳增长、保就业,特别是保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

总体来看,虽然地方政府专项债加速发行、供给放量短期内对债市有所扰动和冲击,但在中国经济动能持续偏弱、美国就业修复意外走软,且商业银行缺资产的大背景下,我们继续维持对利率债乐观的看法。

信用方面

     信用方面,经济后续面临下行压力,银行表内可能面临存贷双缺的局面,对信用修复不利。但信用环境也有一些正面变化:司法环境方面,近期庆汇租赁ABS、五洋债诉讼均取得积极进展;湘潭九华、盛京银行债券按期兑付;永煤违约债展期兑付;华融、华夏幸福、海航、恒大债务处置亦在实质推进过程中;山西煤企在政府站台、煤价维持高位等因素综合影响下,自永煤违约事件后走阔的利差重新收窄。我们建议严控信用风险,城投债继续规避弱资质区域。

向上滑动查看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在任何情况下,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在任何情况下,我公司不就报告中的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本报告内容和意见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本报告版权归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有,未获得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