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您同读 | 曾国藩如何指导子弟们读书: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2021-09-11 15:23
图片
在《曾国藩家书》中,有大量关于曾国藩(1811-1872,以下简称文正)教育、指导他的兄弟、子女们如何读书的名言、警句。在1842年的一封家书中,他谆谆教导诸位贤弟:“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有志、有识、有恒不仅是文正自己读书治学经验总结,也是他指导兄弟和子女们读书求学的抓手与津梁。


首先是读书要有志向


文正三十而立,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圣贤”,因为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圣人之质,“人皆可成为圣贤”。同样,他殷切希望诸弟们要立定读书的根本志向,读书要“有益于身”与“有用于世”,即希望他们做读书明理的君子。这样,读书活动就分为两件事:一是增进道德修养,讲求诚正修齐之道;二是修业谋生,讲求背诵,写好文章。


更进一步文正又云:“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也就是说,读书人如果志趣不立,行谊不端,即使是读书万卷,也只是为做小人增加了工具而已;读书虽少,有良知、有德行的君子远胜于即使读书多但是行为不端的小人。所以立志读书的根本还在教导子弟们做明理的君子,学习做人,做君子,而读书也像人生其他事一样,必先立志,若不立志,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立志”解决的是读书的意义和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立志要做读书明理的君子,这是根本性的大问题。思之深,行之笃,庶几可以避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宿命,读者诸君不可不察。


其次是读书要有识


所谓读书要有见识,是要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大的眼光,活的精神,通观大体。话虽如此说,读书要有见识,真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且看文正如何给贤弟们支招。


第一招是求之朋友圈,没错,就是类似于今天的微信朋友圈、读书圈,用文正的话说,即“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人生视择友为第一事,文正到了北京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浅陋,于是痛改前非,广交良师益友,切磋学问,扩充见识。他要求贤弟们也尽量这么做。


第二招是处理好“精”“博”“通”的关系,特别强调要用守“约”法、用“专”字诀读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故文正特别嘱咐贤弟们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面前从“约而专”上用功。大处着眼,读书须“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注意力集中在“身心国家大道理”上。小处着手,即用“约”字诀读书: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为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则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也。若经史之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第三招是告之子弟们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完善人格。他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雄直倔强,是文正性格之所长,恬淡闲适,是性格之所短,他便朝夕讽诵陶渊明等人的诗词,陶冶自身灵性,洗涤名利争胜之心。他亦写信告诉大儿子纪泽,多读有情韵趣味的好文章,并以情趣来培养心灵中的勃勃生机。又云,富贵功名都是浮云,唯有胸襟浩大才会真正对人有帮助。读书要有见识,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


再次是读书要有恒


文正认为“有恒是人生第一美德,亦是作圣之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为做到有恒,文正师从老师唐鉴,学习每天写日记并以之为作圣之基,他写日记不是每天写流水账而是无情的反思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他临终前一天。“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一方面,文正公恰恰是在有恒与毅力这些方面超过常人,另一方面在同辈及晚辈面前,他不摆架子,不怕暴露自己的短处,从不板着面孔教训别人,而总是温温和和的谆谆善诱,希望子弟们引以为戒。文正不仅用“一书未读完,绝不换其他书”来勉励贤弟,他也有具体的用“恒”的两大金针:一是“熬肉法”,即从“猛火煮慢火温”的熬肉方法中得到的读书启发: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书的概貌和大致框架,再对其中的内容慢慢的咀嚼,读熟读透。第二是“老守一井掘井汲泉”,用恒心,用毅力去熟读深思,真正把工夫下到家,一定要从某本书、某一类书中获得源源不断的营养和智慧,有了效果,有了效用之后再去换另一本书、另一类书,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最终形成自己的“有益于身、有用于世”处世之道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多种思维方式。


读书之风气与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关乎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也是社会风气的一个风向标。与文正同时代的大儒陈澧(1810-1882),他曾说:“学者之病,在懒而躁,不肯读一部书,此病能使天下乱。”结果不幸被他言中,太平军“前后倡乱十五年,踞金陵十二年,蹂躏及十六省,沦陷六百余城”,天下果然乱了。而当时的天下大乱,不能不说,与当时的读书人的“懒而燥”的读书风气有莫大的关系。而文正正是力挽狂澜,勘平大乱的中兴名臣。而文正读书,正与当时读书人习气相反,他以拙诚之心读书,生平力主“耐”字诀,“恒”字诀,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和他从事学问的精神,处处呼吸相通,可见读书的习惯与风气,对于世道人心,真是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从曾氏家族兴衰的这方面来看,曾氏家族则至少在五代之内代有英才,是海内外极少见的长盛之家,这些皆得力于文正公在各方面尤其是读书治学、为人处世上的言传身教,正所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本文作者:“庚您同读”书友会 书友


——The 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