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的A股市场,据说动了抄底心思的人还不少。
有人想抄底互联网股。原来,近日公示的一份文件显示,查理·芒格旗下公司Daily Journal Corporation已经将某电商龙头的持仓数量增加了82%;加上另一位投资大师段永平也表示对互联网龙头越跌越买。不少此前一直心水互联网股的投资者因此大受鼓舞。
还有人想抄底银行股,理由也是大佬加持。据媒体报道,多位管理规模超百亿甚至千亿的明星基金经理,已经用真金白银买入了估值长期都处于历史低位的银行股。
更重要的是,伴随这些消息的公布,相应的股价短期内也有所表现。
然而,作为一名靠谱的小编,我还是忍不住要喊一句:想跟大佬一起去抄底的,别急!
首先,很多机构投资者的买入理由,并不一定是短期看涨。因为即便是便宜到物超所值的个股,也不意味着风格转换立刻发生。以巴菲特为例,很多人觉得他是“抄底高手”。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似乎总能在底部买入非常优质的资产。但据说有人曾做过统计,在巴菲特的一生中,其所投资的股票90%以上都曾出现过刚买入就被套的状况。即便是后来被公认为非常成功的对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资,买入后不久就被深套30%。他的抄底,也许根本不是你要的抄底。
事实上,“抄底高手”巴菲特的成功,恰恰不是他会抄底,而是他总能基于中长期视角的相对确定性找到物超所值的标的,然后长期持有。
其次,大佬们往往通过构造组合来提升长期获利的概率。
以基金经理为例,其单只基金买入一家公司的仓位既不能超过基金净值的10%,也不能超过一家公司总股本的10%,因此就算决策有误,其损失也可控,更何况还有其他的持仓可以为组合做收益贡献。但如果个人投资者用很高仓位去买入某一只股票,一旦买错又舍不得及时止损,损失就要大很多。
第三,再详尽的信披资料,都不会告诉我们大佬们的真实决策意图。因为我们所见到的持股信息只是投资中的冰山一角;若在既不知道投资操作背后的逻辑、也不知道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冒失地跟着大佬们“抄作业”,很可能会上演乌龙。
比如,2019年某位一直以白酒龙头铁粉形象示人的私募基金经理减持白酒股,引起市场轩然大波,很多媒体都将此举视为其“看空白酒股的信号”。直至后来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做出回应,上述减持是“被动降仓位”——因为个股的上涨导致持仓已经超过了20%的个股持仓限制,超过部分必须卖出。
更何况,你所见的投资交易行为是滞后的。没准就在你看到某位大佬买入***的信息时,他已经卖出了这个标的,只等下一次产品财报更新信息。
所以,真不必拿其他人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因为他们并不会对你的收益负责。
机构投资者的交易信息可以少看,但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背后故事却值得一看。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2021-10-11 20: 27
2021-10-11 20: 25
2021-10-11 20: 24
2021-10-11 20: 22
2021-10-11 20: 20
2021-10-11 2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