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夕相伴 | 数据科学说基金之“淡化波动,减少投基内耗”

2022-04-26 18:12
图片

讲述投资中最朴实的道理,陪伴您一起穿越基金投资的迷雾。市场起起伏伏,我们招夕相伴

本期作者 | 潘睿莹


波动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因为大家对于资产价值、未来收益的判断发生了分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基于的信息、认知、立场、仓位及偏好的不同,对于资产价格、未来收益的判断也会不一样,使得资产价格常常以上下波动的形式呈现。主动股票型基金指数在近14年中,8成左右的时间都在“涨1天又跌1天、涨2天又跌2天”之间左右徘徊。 


图片

(wind数据库,主动股票型基金指数,2017年10月17日-2022年3月8日。过往情况不代表未来表现。)


投资风险实际上是指持有基金的波动性,也就是最终究竟能拿多少收益不太能确定。严格来说,“风险”不能与“亏损”划等号,“收益”其实也是“风险”的一部分。高风险产品只是意味着未来产生各种投资收益的概率分布会更广,既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也可能产生较大的亏损,相比于低风险产品来说,最终结果更为不确定、收益上限与下限之间的空间也会更大。


正是“收益”与“亏损”,共同构成了“波动”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从“正面”的收益来看,高波动与高收益呈现正相关性,但“高收益”另一面的背后,同样也会赋予相应程度的高回撤。比如,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年化15.61%的光鲜背后,是曾有过一段最大回撤-48.47%的黯淡岁月;不曾让你辗转反侧的货币市场基金指数的另一面,是过去“一眼就望到头”的历史年化2.73%。而近12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每年平均会发生20%左右的回撤,即便在不温不火的震荡市中(如2012\2013\2017\2021年),虽然平均全年实现约12%的收益,但平均近13%的回撤仍旧在各年份中如“约”而至。


图片

(WIND数据库,指数发布日至2022/4/15,基金指数各年最大回撤,过往情况不代表未来表现。)


图片

(WIND数据库,指数发布日至2022/4/15,基金指数各年最大回撤,过往情况不代表未来表现。)


波动本身难以改变,只能通过组合的形式分散,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组合。金融产品常见的定价模式为,未来每年获得的现金流折现到今天的价值。股票因为每年没有固定的现金流,加上公司收入、成长速度较为不确定且影响因素多,所以相比于理论上每年按时付息的债券来说,资产价格的波动会更大。基金因为可以分散配置股票、债券等资产,所以相比于单个股票、债券资产来说,同类型基金的波动、回撤都可能会有所减少。


图片

(WIND数据库,2010/1/4- 2021/12/31,过往情况不代表未来表现。)


总体上,股票仓位的高低决定了基金产品大部分波动的大小。一般来说,若愿意承受回撤20%以上的波动,那么可以选择普通股票型、偏股型产品;若只愿意承受10%-20%左右的回撤,可以考虑混合型;但承受能力若为回撤10%以下,偏债型、纯债型较为合适。


图片

(WIND数据库,2010/1/4- 2021/12/31,过往情况不代表未来表现。)


应对波动,除了要选择合适的产品之外,还需要与市场保持适度的“距离”。在投资中存在着“不可能的三角”定律,即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无法同时满足要求,只能选其二。若想要降低本金亏损的概率,同时还能及时变现,那么需要以牺牲收益弹性作为代价,比如选择债券型基金这类相对较低波动的产品进行配置;但若想要尽可能控制本金亏损风险更小,同时还想获得较高的收益,则需要拉长投资期限、以降低流动性作为交换。


在近12年中,统计过去时点持有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3个月左右的时间,本金会有4成概率产生亏损,即使持有1年,亏损的概率也有3成左右;但随着持有时间的拉长,指数的收益率和胜率都会逐步提高。相比之下,持有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约3个月的时间,本金亏损的概率会降至2成以下,但同期限的平均收益也只有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的30%-40%左右。如果距离市场“太近”,可能会被一时得失乱了方寸,导致手忙脚乱、追涨杀跌;但拉长视角再看看,波动只不过是趋势下的一层涟漪。


图片

(WIND数据库,2010/1/4-2022/4/19,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过往情况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波动作为投资常态,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人面对它时的情绪与看法。当波动产生高回撤时,既会引发恐惧由“浮亏”转为“实亏”,也会有人“利用“波动进行播种来孕育下一轮的收益机会。如在201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衰退,欧债危机爆发、国内产能过剩经济增速下滑,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全年下跌24.72%;但在接踵而至的2012-2013年,指数又开始震荡修复约22%;随着2014年改革力度不断超预期、流动性充裕,市场在下半年一跃迈向牛市行情,至2015年中指数实现最大涨幅约155%。


图片

(WIND数据库,2011/1/4-2015/6/12,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区间累计涨幅,过往情况不代表未来表现。)


又如2018年中美贸易战、国内去杠杆,恐慌情绪弥漫着资本市场,投资人对于风险的容忍度大幅下降、A股进入单边熊市,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全年下跌24.33%;随着2019年贸易战阴霾散去、货币政策由“去杠杆”转向边际宽松、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货币政策宽松、国内经济率先恢复,市场进入两年结构牛市行情,指数两年涨幅约132.48%。在市场欢腾面前,2011年的“衰退”、2018年的“恐慌”或已成为“想当年”的岁月往事,中间的“回撤与波动”在当下或许是“恐慌与焦虑”,但在下一轮趋势助推下最终变成了“心得与体会”而烟消云散。


图片

(WIND数据库,2018/1/2-2020/12/31,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区间累计涨幅,过往情况不代表未来表现。)


但还在回味2020年的流动性“盛宴”、2021年的震荡市“余温”,2022年的开年“谢客”似乎又开始重蹈覆辙。俄乌冲突、疫情反复、美联储加息等扰乱着市场情绪;新发基金遇冷、风险偏好降低、北向资金外流,市场缺乏增量资金、估值回落;经济又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年初至今,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已跌近20%。


虽说黑暗之后黎明会到来,但黎明又是为何而来?从本质来看,市场收益来源主要有三部分:①利用消息、事件进行博弈,赚取情绪波动的钱;②增量资金、流动性变多,赚取估值抬升的钱;③技术革新、降本增效、需求增多,赚取业绩提升、蛋糕做大的钱。与历史上每一次筑底回升一样,情绪、估值、业绩等修复并非朝夕之事,依赖于政策、信心、经济等共同推动。


波动虽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带来了危机,但于旧事物而言是“危”,于新事物而言或许是“机”。如国内产业重心转移,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由劳动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业逐步转移至高端制造业、新基建;如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随着每次工业革命、战争及金融危机的爆发,先由欧洲到北美再到逐步转移至亚洲。每个人都只是微观主体的一员,而非上帝视角,难以去预测拐点到来的具体时间;但每个微观主体构成的趋势洪流,难因波动而改变,而只会因波动加速进程。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因为事物永远处于矛盾运动之中,需要不断克服困难与挑战,有输有赢、有起有落,但始终一路向前;螺旋式上升,是因为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经历否定、肯定、又否定的过程,进而逐步攀上新的高峰。投基亦是如此,“看多”趋势性发展,淡化阶段性波动,适当减少投基内耗与自我怀疑,可能才能更好得把握住确定性的收益、欣赏沿途的人生风景。


风险提示: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本资料仅为本公司与渠道、客户沟通交流使用,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须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