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说 | 债市、港股、A股中的“爱恨情仇”…

2022-06-28 20:03

Part1:债市



01


5月国内债市喜提1.02万亿加仓“子弹”,整体增持的背后,买卖分化汹涌。买方力量:商业银行大幅增持利率债超8500亿元,广义基金、券商、保险紧随其后。卖方力量:商业银行大幅减持信用债、同业存单各超1000亿元,境外机构大幅减持利率债890亿元。


图片




02


银行分化较大,对短端资产的“宠爱”在褪去。从5月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变动看,全国性商业银行大幅减持超短融(270天以内)981亿元,城商行大幅减持同业存单(3、6个月)962亿元;广义基金大幅增持中票(1年以上)630亿元。爱如潮水,当短端资产被“捧杀”到极致,终会退潮,只是时间的问题。






03


美联储的加息效应外溢,中外机构“互相伤害”。美联储加息的外溢效应正深刻影响全球债券投资者。5月境外机构净减持中国债券1094亿元,2-5月合计减持4108亿元,创下2018年以来外资连续减持人民币债券最多的时段和最高的金额;另一方面,自去年12月以来,中国已连续减持美国国债5个月,合计774亿美元。


图片




04


国内债市是流动性宽松与基本面修复的“探戈”。流动性宽松,基本面修复,结构性“资产荒”,是主导债市走势的三大力量。随着复苏推进,短端利率或有反弹,但在政策“扶上马,送一程”的背景下,预计收益率反弹有限,交易依然活跃,但债券投资要向长期思维转变。


图片





Part2:港股



05


南下资金是港股市场最坚守的力量,是“默默的爱”。自2017年以来,南下资金的同比走势与港股市场的年回报率走势高度相关。今年3月以来,南下资金累计买入成交净额同比已触底反弹,港股市场的年度回报的胜率已在大幅提升。虽然“跨过香江争夺定价权”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也相信,积跬步,致千里。






06


南下资金“偏爱”什么?积极抢筹科技互联网与可选消费。高质量的爱情,是闪光点的相互吸引。对于南下资金,多元化配置、“新经济”红利、低估值优势,都是港股极其美好的一面。当下,南下资金主要超配能源、信息技术、可选消费等行业,近一个季度、近一年买入最多的行业为资讯科技行业,分别净买入335亿元、599亿元。


图片




07


低估值,依然是港股互联网撩人心弦的“闪光点”。2021年的反垄断给了互联网行业重磅一击,逻辑的坍塌也让整个科技板块坠落深渊,被资金无情抛弃。没有永远的爱,更没有永远的恨。今年随着政策风向从“强监管”转向“促发展”,港股互联网再受追捧,但估值仍处在历史15%分位以下。


图片




08


港股互联网的“三重底部”,是“坚定的守护”。一是政策底:平台经济监管政策风向转变,由冷到暖。二是估值底: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叠加“杀逻辑”缓解,估值修复进行时;三是业绩底:中国经济已逐渐从疫情的困境中走出来,叠加政策缓和,中长期业绩预期边际改善。


图片





Part3:A股



09


选成长,还是选价值?谁更让人心动?风格层面,成长股的核心逻辑在于流动性驱动;价值股的核心在于基本面驱动。如果以M2-存量社融同比增速作为“剩余流动性”的考量,则其走势与创业板相对于沪深300指数(成长/价值)的走势高度一致;在当前经济稳增长“宽货币”到“宽信用”过渡阶段,短期成长股继续占优,但价值股已入布局窗口。


图片




10


荣耀加身VS王者归来?谁是你的“MR. right”?从“稳投资”到“稳消费”,A股逻辑从基建、地产等产业链逐渐切换到汽车(特别是新能源车)等内需产业链,中证新能源车(CS新能车)本轮从四月底以来的反弹高达60%+,荣耀加身。而食品饮料随着宽货币和积极的财政逐步逻辑,底部已经确立,但业绩能否随着“稳消费”的逐步兑现尚需市场检验,若三四季度业绩能够超预期,王者归来值得期待。


图片




11


几家欢喜几家愁?上游的泪水,是下游的快乐。美联储持续加息,瑞士等欧洲国家跟随,欧央行加息预期抬升,导致市场从“交易通胀”逐渐走向“交易衰退”。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工业原料持续走弱,预示上游成本对于下游的挤压逐渐改善。对于A股市场,PPI-CPI的不断回落,整体有利于企业利润的改善,特别有利于下游及内需行业的价值提升。

图片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富国基金不保证基金投顾组合策略一定盈利及最低收益,也不作保本承诺,投资者参与基金投顾组合策略存在无法获得收益甚至本金亏损的风险。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被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