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基民最纠结套牢?能不能转换到涨的好的基金上?

2022-06-29 19:36
市场今天演出变脸,前期强势的板块纷纷重挫,而就在昨天,很多基民还在盘算要不要切点手里“不争气”的基金到那些最近涨的好的行业上去。


有投资者问挖掘基:

买这个基金套手里很久了,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本,你看新能源、汽车涨的那么好,我能不能把基金转换过去呀?


结果今天一看盘面,“打扰了!”心理反而平衡了些。


早在春秋时期,孔老夫子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放到今日的投资场景中同样适用,置身股市基海的投资者们怕亏,但更怕的是“吃亏”。


两个月来,A股“黄金坑”中弹出超预期行情,大批深渊中的基金强势回血,但是有些同样被套住的基民却感觉自己像是被落下了。

手里一直套牢的基金有没有必要转换到涨的好的基金上去?接着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

哪些基民在纠结套牢?

根据挖掘基在各大平台的观察,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类基金投资者情绪较为负面,在四处发泄想把手里基金给换掉的怨气。


第一类:地产、银行等稳增长板块持有人

地产、银行两个行业确实是在四月底以来的反弹中上涨最为乏力的方向了,如果在4月初追高买入,没能吃到一季度的行情,面对成长板块的强势,最近可能确实会产生“高位站岗”的负面情绪。


一般而言,当前市场风险偏好偏低、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低估值的地产、银行、红利等稳增长板块有望阶段性占优,在风险偏好逐渐回暖、经济复苏确定后,业绩弹性更高的成长风格可能会接棒上涨。

第二类:电子、计算机、传媒等TMT板块持有人

申万31个行业中,年初至今跌幅仍在20个点以上的行业仅有三个,分别是电子、计算机和传媒,无独有偶都属于“落难贵族”TMT板块。(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06.28)


当年2013-2015年大牛市期间,TMT曾是市场最靓的仔,时至今日TMT仍是ETF覆盖占比最高的板块之一,细分子板块半导体也在近几年有过波澜壮阔的大行情(数据来源:招商证券,截至2022.03.18)

大涨大落的TMT在过去十多年间出现过多次回撤,其中不同的细分赛道在不同时间段也会有自身的独立行情。一方面是各个子行业本身存在各自的生命周期,景气阶段不同;另一方面可能与政策引导有关,比如平台经济强监管对传媒的影响。

第三类:医药生物及细分板块持有人

医药可以说是粉丝最多的板块之一了,但是确实一年多以来,医药板块从高点回撤较大,很多医药明星基金经理所掌管的产品表现也并不理想。


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前期高估值的压力。2019年以来,医药板块一路上涨,疫情、抱团等原因拔高医药板块估值,当估值透支了业绩,市场便会回归理性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是投资者最为恐慌的:集采的密集落地。医药集采能够让纳入医保名单的药品和器械价格大幅降低,造福于民,但对于部分医药公司来说,利润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第四类:某些业绩不佳的主动权益基金持有人

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而言,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当你发现千辛万苦选出来的基金经理业绩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让你亏钱的时候,可能会更加气愤难耐,无论是行业没赶上风口还是选股出现问题。


有券商研究发现,相比于被动权益基金,主动权益基金的持有人收益损耗更高,收益损耗就是基金收益和基民收益的差值。


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动权益基金的价值创造效率会随规模的增加而降低,当基金爆火基民争相追入,基金规模突然扩大可能会超出基金经理的舒适区,但指数基金则没有这一趋势。(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Image


#2

被套的基金还能接着拿吗?

对于行业指数基金而言而言,如果行业逻辑出现颠覆性问题,及时止损是最理性的选择。


对于主动管理基金而言,如果基金经理管理能力和态度都问题较大,投资者也该走就走果断"say bye",据此我们来对症下药。


第一类:地产、银行等稳增长板块持有人

当经济压力较大、市场风险偏好较低的时候,“稳增长”为代表的防御性资产表现会更好。虽然目前经济出现复苏拐点,但是经济数据企稳至少需要连续几个月做验证,目前恢复的力度和节奏尚未确定,至少在经济完全企稳之前,稳增长依旧不会被资金完全抛弃。


从今天的市场表现就能看出,地产领涨,建材、银行等跟涨,稳增长再度强势。临近7月,两个风险因素出现,一是国内部分企业中报业绩可能低于预期,对市场风险偏好或产生扰动;二是美国6月CPI数据的披露或会再次推升通胀预期和衰退风险。两大风险因素也决定了仓位中保留“稳增长”板块的必要性。

第二类:电子、计算机、传媒等TMT板块持有人

今天满屏绿、近4000家个股下跌的市场中,国产软件个股逆势走强,极大鼓舞了TMT人的情绪!


本面来看,前期TMT板块的压制因素正在逐步缓解。对传媒、计算机行业而言监管层面对平台经济放松将会驱动未来行情,“元宇宙”亦赋予行业想象力;对电子板块而言国产替代的逻辑仍是最强主线,同时汽车、工业等对芯片半导体的强劲需求亦是有力支撑。


从估值端来看,当前TMT板块估值已经处于近五年历史较低水平,随着优质公司的业绩释放,估值得到修复,股价将会有相应的表现。

Image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对于TMT的前景更是无需悲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十四五”规划把科技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作为国家级战略,以TMT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产业的具有一定的繁荣前景,有望在数字经济浪潮中迎来高光时刻,对于中长期资金而言,保持在场极有可能会被馈赠。


第三类:医药生物及细分板块持有人

说起医药,先说最让投资者担心的集采,并没有颠覆行业的逻辑。


因为政策初衷不是为了限制行业的发展,而是为了正确引导产业的发展预期,让药企从过去通过低技术含量业务赚钱的思路中走出来,彻底转型升级提升技术水平。


从估值来看,经过较为充分的回调,医药板块的估值也回到了相对低估的位置,目前市盈率-TTM是31倍,处于历史的19%分位处,已经跌入了“机会值”。(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06.29)

而且医药行业最大的确定性在于我们对医药的需求是刚需。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整个医药行业有望充分受益于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与医药科技创新,是典型的“朝阳”产业,行业长期增长空间较大,某些细分领域如创新药的结构性机会依旧值得期待,主动管理基金灵活性更强。

第四类:某些业绩不佳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持有人

对于这类基民,此时需要回想一下当初买入基金、选择这位基金经理的原因,如果当时选择的原因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无需因为短期业绩不佳而否定他,可以再给“千里挑一”的经理一点信任和时间。


如果当初就是“追风误入”,而基金业绩持续不佳,不仅长期未能创造收益,还持续弱于同行业同类型基金,并且基金经理的风格漂移、频繁踏错节奏,这个时候如有需求,可以选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转换”。

转换也不是立即全部转成另一只基金,可能买入的面临回调,卖出的正好反弹,容易“两头挨打”,可以先逢高转换一部分,比如说30%,再徐徐图之。


#3

基民如何进行行业配置?

对于偏行业主题的基金而言,选对了赛道,买对了时机,就能大口吃肉,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


但是一旦选错赛道,高位站岗,可能会面临极大的亏损,适合对市场有一定了解、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投资者。


而基金投资是一场持久战,比的并不是短期收益的“爆发力”,而是长期收益的“耐久力”,频繁追涨杀跌难以获得有效的超额收益,一段时间的领跑并不一定能成为整场“马拉松”的赢家。

因此着眼于配置的方向调整仓位可能是更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方式。也就是挖掘基想说的“配置胜于交易”。如何配置呢?


第一,均衡配置成长与价值行业。

在进攻性较强的持仓中适度添加部分偏防御的权益类资产可以优化整个投资组合的长期年化收益率。


临近7月,两个风险因素出现,一是国内部分企业中报业绩可能低于预期,对市场风险偏好或产生扰动;二是主要经济体货币紧缩或会再次加大衰退风险,带来“蝴蝶效应

两大风险因素加之国内经济恢复的节奏和力度尚不确定,共同决定了仓位中保留“稳增长”板块的必要性,而成长板块由于业绩弹性更高,如果市场情绪高涨,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超额收益。

第二,均衡配置高景气和低估值的行业。

在进行行业比较时,基本面是辨别行业长期强弱的重要依据,其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而中短期维度内市场面的波动更大,行业间轮动类似“钟摆”,因此即便一个行业基本面长期向好,但中短期内行业相对走势仍会出现阶段性反转。


海通证券认为,前期越是情绪高涨、表现极端的行业,后续行情便越有可能阶段性降温,行业间这种中短期的强弱关系变换背后实际是均值回归规律。(来源:海通证券)

但是中期、短期、长期的时间具体是多少难以量化,而且当下具有热度的行业必定有资金认可的逻辑,在高景气下极致演绎走出主线亦有可能。


因此要想降低风险,需要我们均衡配置高景气和低估值的行业。依据行业估值和交易指标的历史分位可以较好地判断各行业的热度。
目前各行业的估值和交易热度如下图,可参考。


Image
(来源:海通证券)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