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理写犯错清单其实很不讨喜。无论承认与否,饭圈文化还是渗入了投资行业,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这个职业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有偶像包袱。造星的最大隐患,是将基金经理有限的优点无限放大、投资者也忙着追星,无限地放大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
但资本市场终究不是舞台,它是所有投资者用真金白银交换想法和预期的地方,有些学费很贵。
对投资来说,犯错并不可怕,尤其如果不止步于犯错本身。所以今天我想写写“镰刀”,写写这些年我曾经犯过的一些错。有些错误是因为看错而交了学费,还有些错误是因为犯错而错过的好公司,我希望这样的总结,于现在的读者、于我未来的投资决策,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错误一:相信乌鸡会变凤凰
乌鸡变凤凰的故事是资本市场喜欢追逐的投资思路,因为弹性够大。如果成功,不仅业绩反转,还能提升估值,这种戴维斯双击的过程会让很多投资者两眼放光,早期的时候我也喜欢追逐这样的机会,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凤凰涅槃的机会其实比想象中要少的多。
竞争激烈的行业就像快车行驶的高速,任何一次翻车都有可能让你再也站不起来,所以10%的好公司可能会遇到危难时刻,但是真正能够实现困境反转的企业可能连1%都不会有。看似便宜的公司常常给人反转的错觉。
对于困境反转的机会,首先行业很重要,比如我们会发现白酒行业更容易出现困境反转的机会,但其他行业相对较难,这是因为白酒行业特殊的行业属性决定,由于白酒具备很强的文化和历史属性,消费者有强烈的文化记忆,很容易产生情感唤醒。
但如果给上面这个段落划重点,不是白酒行业更容易出现困境反转的机会,而是大多数的行业并不具备这类机会。
避免轻信乌鸡会变凤凰的第二点,是不仅要关注企业要做什么,更多要关注企业要怎么做。
早些年我听到一个差了很久的企业寻求改变,就很兴奋,但后来会发现突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的企业,可能一辈子也翻不了身,乌鸡变凤凰的故事,不确定性非常高。对于这样的机会,我们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方向、战术的改变、组织架构的调整、人员的更换、激励机制的配套、市场营销策略的打法等等,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我们需要用企业经营的思维和商业常识去判断成功的概率。
如果仔细盘算后依然觉得有机会出现乌鸡变凤凰,我还建议用安全边际和高赔率来保护投资决策:要么较高的安全边际,当前市场已经反应了所有的悲观预期,并未对这一潜在因素产生任何美好的预期,就算买入后这个预期没有兑现,可能也赔不了多少钱;要么较高的赔率,相比于改革失败造成的投资亏损,如果改革成功成长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具备非常高的投资风险报酬比。
错误二:对企业家形成个人崇拜
讲真,这么多年接触下来,直观感觉有个人魅力的企业家还真不少。我们往往从企业家访谈、交流、甚至企业家自己写的传记去了解他;但作为公众人物,在媒体聚光灯的放大作用下,很多企业家常常展示给大众的是其光鲜的一面,投资者也往往容易因为对企业家的个人崇拜而转为爱上这个企业家所在的公司。这样的错误我也犯过几次。
回头再想,作为外部股东,其实深入、准确地评估一个管理层绝非易事,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好的管理层一定是很大的加分项,谁都希望把企业交给一个诚信、正直、本分、能干的管理团队去经营。但是作为普通的小股东,评估管理层除了要认可企业家本人,至少还需要做好这几点:
首先,不轻易下结论,这是我交过的最大学费。
有时候时间会给我们答案,持续跟踪过往较长时间的记录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企业在诚信问题上有过先例,在这一点上就有一票否决权。比如有些企业在会计花招上已经走得很远了,习惯于使用会计手段进行粉饰或者盈余管理,那么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个公司。有时候从会计报表上可以看出管理层的性格和企业的管理文化,数据可能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更加真实,我们需要对所有看起来可疑的东西都产生怀疑。
其次,从多渠道了解这个管理团队,而不是仅听企业家单方面的输出。
我们需要从员工、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等多渠道了解创始人和管理团队,多听听他们怎么说,多交叉验证,用心去体会哪些是抱怨、哪些是奉承、哪些是诋毁,哪些是赞许,这样才能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管理层。
第三,好的管理团队固然重要,但是比管理层更重要的可能是好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增加容错的成本。
第四,巴菲特也曾说,“如果企业处境困难,不要指望能干的管理层扭转乾坤。只投资傻瓜也能管理的企业,因为傻瓜迟早会来当政的。”真实客观地评价管理团队真的很难,投资需要诚实的态度,你需要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需要知己所不知。如果对管理团队的了解不是你手里的一张牌,那它就不应该被纳入你投资决策的考量。
错误三:对初创型企业过于苛刻
初创型企业往往意味着小市值,没法做到面面俱到,没法像成熟的大公司一样有着完善的组织架构、有战斗力的市场团队、有强大的信息系统等等,如果我们像要求大公司一样去要求初创型的公司,或者因为他某些方面能力偏弱就否定这家公司,就容易错过很多机会。这些年来在仔细研究过甚至不乏深度思考之余,我发现自己依然错过了不少机会。用后视镜的眼光分析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对于对于初创型的公司过于严苛。
那么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我们最需要关注些什么呢?
首先,产品好坏是初创型企业的立足之本。产品就是一个企业的形象,尤其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说,开发出客户真正喜欢的产品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能够精准满足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的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是我们对初创型企业最根本的要求。
其次,企业的执行力也决定了企业能否长远发展。执行力是创意和产品的黏合剂,三者合一,便可以为初创企业保驾护航。初创型的公司由于没有复杂的组织架构,往往更容易体现出较强的执行力,所以对于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一些压力测试关注初创型企业的执行能力:比如应对困难的反应、应对变化的反应等等。
另外也是很多企业会忽略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很多创业者在初期不太注意这一点,其实企业文化从企业早期开始就应该逐渐形成了。对于初创型的企业来说,创始人的做事风格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基因,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也是企业是否能够走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更需要我们对于创始团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我们犯过的错不止这些,未来的投资之路也一定还会继续犯其他的错。但投资中更宝贵,常常不是成功经验,而是失败的教训。直面错误并追问犯错原因,吃一堑长一智,未来才能少走弯路。
作者简介
郑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中泰资管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兼投资经理。历任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权益部研究员、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一级研究员。
14年专注于泛消费行业(食品饮料、家电、轻工制造、商贸零售、纺织服装、休闲服务、传媒、汽车、农业、医药等10个行业)的研究以及投资工作。研究功底扎实,在上述行业数百家上市公司有过500次以上的实地调研,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体系,可以从长期价值和中期趋势两方面把握投资轮廓,对于高成长以及反转型公司均有独到的投资理念。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2022-07-07 20: 33
2022-07-07 20: 31
2022-07-07 20: 30
2022-07-07 20: 29
2022-07-07 20: 28
2022-07-07 18: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