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市场展望 | 张文朗:复苏渐入佳境

张文朗 2022-08-08 20:15


在稳增长措施持续发力的情况下,下半年经济形势如何展望?国内外市场环境有何不同?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事总经理张文朗先生,在“风正·扬帆”新华基金2022年中期策略会上为大家带来宏观展望。




一、中性偏乐观展望下的三个视角


一般而言,对今年下半年经济的展望,大家通常会和2020年下半年做对比。今天我报告的主题也是围绕着这个主线,我们对今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形势是中性偏乐观的一个展望。这里有三个视角:第一,实体经济。第二,金融,主要是楼市。第三,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政策。


第一,实体经济,2020年下半年是内外共振的,当时中国经济复苏,海外经济也在复苏。今年下半年的态势可以简单总结为内外背离。海外经济其实是下行的,特别是美国、欧洲,这是比较大的一个差别。


第二,金融(楼市),今年下半年的展望与2020年也有一定差别。2020年下半年的楼市是供给和需求共振,非常强劲地复苏。今年下半年,中国的楼市也会复苏,但是供给的复苏可能会慢于需求,最后结果就是楼市量的复苏可能会慢于价。


第三,政策。回顾2020年下半年中国的政策,信用投放非常快,财政力度也比较大。今年下半年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态势,今年下半年信用扩展比2020年下半年要慢,财政的力度可能比2020年下半年要大,货币的宽松力度比2020年下半年也要大。


从这三个角度对比, 2020年下半年的经济的复苏虚实分化比较明显,虚代表金融,实代表实体,当时实体的复苏明显慢于股市和楼市。今年下半年,金融和实体复苏相对会比较均衡,实体也会复苏,所以叫渐入佳境。楼市和股市也会复苏,但是不太可能像2020年下半年那么强劲,今年的复苏更加稳健、更加健康。我们对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的展望大概是5.5%左右,通胀大概是在小幅上行。CPI有个别月份可能在3以上,总体而言相对比较温和,通胀应该不至于成为政策宽松的一个掣肘。



二、实体国内外背离


实体方面,今年是内外背离。我们认为美欧的不确定性加大。虽然美国和欧洲的市场波动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们认为不确定性并没有减少,反而可能是加大。


1.美国


第一,通货膨胀高企。美国不确定性加大的源头在于通胀,美国的通胀已经破9%了,这是几十年来的新高。未来通胀是否还会持续?我们认为美国的通胀可能会居高不下,当然它不一定一直在9%,因为它有一个基数效应,未来可能会小幅的下行,但下行的力度、速度可能不一定特别快。


第二,劳动力短缺。美国的劳动力短缺仍然没有缓解,需求端的缺口还是非常大。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力短缺使得工资上涨,通胀推升工资,工资又推升通胀,形成螺旋。两个指数加起来的螺旋是四十年来的新高。


另外,美国的通胀里面有比较大的一部分实际上是租金,房价上涨没有结束,房租上涨也没有结束,而且房租应该是滞后于房价的。再从消费者的通胀预期来看,不管是密西根大学还是纽约联储的1年期通胀预期都是非常高的。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已经是加息缩表双管齐下的态势。今年美国的加息节奏非常快,缩表已经开启了。因为加息、缩表比较快,大家会担心美国的经济到底会如何走。我们也做了一个预测,基本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比较乐观,美国今年增长2.5%,明年可能增长1.5%。但是如果偏悲观点或者说下行的风险下,明年可能是零增长,明年上半年可能衰退。


美国经济的下行带来现在一个新的现象,美国政府债务大幅扩张,政府还息的压力可能会超过市场预期。美国政府还息负担占GDP的比重在1962年-2022年这60年来,只有1982-1997年是在3%左右,其他40年在1.1%左右。但是我们展望未来看到什么现象?从2022到2032年,情景分析显示以及CBO预测,美国政府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未来都会超过3%。根据我们做的情景分析,即使乐观的情形,美国政府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最后也会超过4%。如果是中性情形的,它会到5%以上。如果是最糟糕、最悲观的情形,它可能到7%。美国的高通胀、高利率,美国政府债务大幅上升带来的结果是美国这一次经济的下行。如果明年继续衰退,那么美国政府还能做什么?因为它的政府债务已经很高了,美联储还要缩表,这意味着在这一轮美国经济下行的过程中,美国政府政策空间比以前要小。美国这一波经济下行以后再来一波大宽松,导致它的股市再大涨一波,这种逻辑难以成立。因为现在美国的政策手脚被束缚住了,未来的宽松力度可能不一定那么大。所以美国的股市不一定会像历史上那样,一旦萧条、一旦衰退,它大幅宽松,股市又大幅上涨。这样简单的重复今年可能难以呈现。所以美国的不确定性其实没有减少,甚至可能是加大。


2.欧元区


欧元区的情况也比较令人担忧。它的源头也在通胀,通胀的原因有内生和其它外生的因素。外生的因素是俄乌冲突以后,欧元区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尤其是天然气,所以欧元区的贸易顺差就变成了逆差,它出口的同比往下走,进口的同比又往上升。这种情况下,欧央行必须要加息。但欧元区为什么比美国情况更加复杂一点?因为欧元区不是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它的货币是统一的,但财政并不统一。且欧元区的债务在疫情危机后也上升得非常快,经济增速下行,它的下行压力比美国要大,这个时候它的政府债务的压力比美国可能还要大一些。所以这种情况下,最近意大利发行的国债收益明显上行,欧元区周边国家的利差,德国的国债利差也在走阔。


3.中国


中国的不确定性反而可能是在下降。首先,最近经济在复苏。


第二,房地产方面,最近房地产的市场情绪有一些波动,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噪音。噪音之后可能是量比较稳,价格可能会上升。现在已经看到这个现象,价格复苏的速度快于量复苏的速度。


为什么最近的房地产有一些噪音?一个原因是过去一年多来,中国面临开发商释放风险的问题。开发商和家庭是共振的,开发商是房子的供给,家庭是房子的需求方,它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开发商释放风险的时候会去杠杆,这会导致房地产投资、地价有下行的压力,当然楼价也有下行的压力,所以它会传导到家庭。展望未来,需求端(家庭端)放松政策的数量其实已经超过了2020年初。截止到5月份,个体的需求端放松政策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2020年的2月、3月,需求端的支持力度还是相当大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发商的风险还没有释放完,但是需求端支持力度又比较大,加上预期经济是在继续恢复,这会导致房地产在复苏的结构方面,量的复苏可能会慢于价格。因为开发商过去一年多来都在去杠杆,整体楼市的新的供给同比大幅下滑,有些城市的供需不太匹配。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预测,今年下半年楼市应该是企稳复苏、企稳向好的一个态势,其中价格的复苏可能会快于量的复苏。跟2020年下半年差别非常大,2020年下半年量价共振。但我们预测今年应该不太可能重复2020年下半年那么强劲的复苏。正因为2020年楼市的强劲复苏,导致2021年政府对楼市的监管是进一步加强的。所以现在复苏比较稳健,是一个比较健康的一个方式。


第三,政策——紧信用、宽财政。政策一般有三类,一类是货币政策,一类是财政政策,另外是宏观审慎的监管政策,监管政策主要是围绕着房地产。


现在货币政策在疫情的冲击下,大幅的宽松可能会带来不均衡甚至泡沫。因为疫情的冲击是不对称的,所以大幅的总量货币宽松是不太可取的。具体而言今年货币的宽松比较明显,宽松程度跟2020年的疫情时期大致相当,我们的政策比较理性。从货币增速来看,它比2020年的高点稍微更高,因为货币的投放有一部分是通过财政投放的,它并不是通过信贷来投放的,财政投放的货币是更加健康的。所以货币的增速虽然高于2020年同期,但背后的原因不一样,不能简单得出这一次的货币就比2020年更加宽松的结论。


所以大家会关心,流动性这段时间比较宽松,政府或者央行会不会近期要收紧流动性?我们认为央行收紧流动性还不急迫。原因是当前基本面在恢复,但还不是非常强劲,因为疫情解封不久,近期地产有一些情绪的波动。所以从国内来看,货币的宽松还需要维持一段时间。另外海外不确定性实际上是在加大的,所以我们不要太担心短期央行会去收紧流动性。但是未来不会一直维持这么宽松,未来可能会适当的正常化。如果房地产恢复的比较快,经济回升也比较快,货币的正常化就是比较合理的一个选择。今年的下半年的政策体现一个特点,就是紧信用、宽财政。



三、经济展望


下半年虚实复苏相对均衡。2020年信用扩张、财政扩张都很快,今年财政扩张很快,但是信用扩张会比较慢。这就是我们讲的紧信用、宽财政。政府的信贷,就是财政带来的货币叫外生货币,它对应的是商品和服务、实体的价格和实体的经济增长。实体的价格就是通胀。如果信用扩张,它产生的是内生货币,对应的是资产的价格。2020年的信贷扩张会比较快,所以金融恢复就特别快,楼市、股市都恢复的特别强劲,甚至当时楼市有一些让人担忧,后来导致楼市监管的进一步加强。今年的复苏是实体和金融比较均衡的态势,二者之间应该不太可能出现大幅的偏离。而2020年下半年,金融的复苏明显好于实体,它明显是偏离的, 带来一些泡沫风险的担忧。今年这种风险担忧比较小,它是比较均衡的复苏。


从今年的同期和过去3年的对比,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市内交通已经超过了2020年的同期。但是离去年和前年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在继续恢复。整车货运物流的复苏接近2020年,比2019年略低,但是比去年同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它代表城市之间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流要慢一点,市内的恢复会快一些,城市之间、省份地区之间的物流恢复的要稍微慢一点,但是也在往上走。这种情况下,去预测经济数据的不确定性会比较大一点。


对于PPI和CPI,我们给了一些参考。下半年CPI大概在3%,或者更高一点,CPI还有上行的空间,尤其是明年,所以对明年的通胀要适当地关注。预测下半年增长在5.5%左右,明年的增长可能比今年高。




- END -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基金管理人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本基金管理人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请在投资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特此提醒广大投资者正确认识投资基金所存在的风险,慎重考虑、谨慎决策,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混合型基金主要风险包括市场系统性风险、上市公司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型风险;指数股票型基金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管理风险、资产配置风险、本基金的特有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及其他风险;开放式债券型基金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现金储备管理风险、信用风险、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管理风险、中小企业债券私募债券风险、资产配置风险、不可抗力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