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1 17:14
据媒体报道,今年三月份,共有3015款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累计净值出现“破净”。随后多家银行理财公司陆续发起自购。继“破净潮”和“自购”之后,又有银行理财产品开始“提前清盘”。截至7月末,2022年以来累计有10只理财产品公告提前终止运行。多家银行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有的甚至不满一个运作周期。“破净” “提前清盘”,“浓眉大眼”的银行理财产品好像没那么香了。第一,银行理财产品已全面净值化。以前,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绝大部分能实现“保本”,并且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隐含着“刚性兑付”,即使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银行往往采取措施填补亏空。而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对各种现象进行了有效的遏制和规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打破了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资管产品,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2022年起“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银行理财产品已全面净值化。就像买股票,基金一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要自负盈亏了。第二,理财产品净值化以后,估值方法从“摊余成本法”转为“市值法”。理财产品每天的收益多少、损失多少都一目了然,净值波动更明显、真实。伴随今年股债市场震荡,部分理财产品投资业绩不及预期,净值波动较大,让部分客户很不适应,理财公司面临较高的资金申赎压力,同时理财产品的管理规模下降后投资风险加大,性价比低,因此部分产品会提前终止运作。金融数据公司的研究员表示,综合考虑客户诉求、经营成本和投资收益等因素,净值化的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可能还会出现。第三,理财产品收益下行与货币政策有一定关系。当下货币政策一直延续“稳中偏松”的政策基调,资产端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也使得银行资金成本有所下降,影响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长远看,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背景下,预计未来收益率下降的趋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此外,目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类资产价格总体下降,也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面对收益率的持续下行,普通大众应该如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呢?其实,投资中有一个“不可能三角”。也就是任何投资中,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大要素,最多只能同时具备两样。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就曾对媒体表示,“在预期收益类产品以外,资本市场的活跃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改革带来的投资机遇,可以适当关注。在投资端资产也要更加多元化,适当可以配置风险相对高,但是收益也会高一些的权益类投资,这块可能更多要通过公募基金这些专业的理财主体进行。”2018年资管新规推出后,公募产品净值化优势在大资管市场中日益凸显,吸引力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过去十年间,公募基金投资者户数从0.4亿上升到7.2亿,投资者数量增加了17倍。十年间,公募基金累计为持有人创造了6.25万亿元的回报,向持有人累计分红1.2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2021年度证券公司投资者服务与保护报告》)公募基金的专业价值在过去十年得到充分体现,为投资者实现了丰厚的投资回报,也成为最重要的大众理财选择之一。凯石基金作为国内首批专业人士发起设立的新锐基金管理公司,坚持以产业研究为核心的投研体系,已在权益、债券和现金管理等产品线均有布局。截至目前,管理公募及各类资管产品超50只。凯石基金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和诚信为居民资产配置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材料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亦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材料中包含的内容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的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