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破天”,华为“大圣归来”,硬刚苹果有何底气

智诚相伴 2022-09-07 21:55
就在昨日,外界期待两年之久的华为高端旗舰Mate50系列如期而至,亮相秋季新品发布会。
从热度长期霸榜热搜来看,足以见得舆论对华为手机的关注程度。
这不巧了吗?过两天就是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
熟悉的朋友知道,以往鲜少看见华为和苹果在同一月发布旗舰新机。

这次选择正面硬刚,华为有何底气和王牌?

破开“五指山”,

华为“大圣归来”

众所周知,华为Mate系列因创新而生,如今回看其十年发展,从来不让人失望。
大屏幕、长续航、屏内指纹、指关节截屏、超强摄影、麒麟芯片……

每一步对极致科技的探索,每一次勇于创新的惊喜,构建起全球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超强认知,也成为全球高端智能手机的风向标。

作为国内的科技标杆,虽然遭受了美国的极力打压,但是华为无惧这一座“五指山”,Mate系列缺席两年依然在技术无人区中探索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自立自强。

此次Mate50虽然不能搭载麒麟系列最新芯片,是华为的“芯痛”,但也携带了多个业界第一“大圣归来”:

比如,它拥有“捅破天”技术,是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

它搭载鸿蒙操作系统3.0,引入隐私中心、安全中心、应用管控中心,捍卫隐私安全。

此外,它还拥有创新支持应急模式、多档可调物理光圈、全球独家昆仑玻璃、全系IP68防水防尘,首款支持全机身恒温充电等多个“之最”和“首次”。

如此之多的黑科技,市面能和Mate50全方面抗衡的机型并不多,想必这也正是华为和苹果正面硬刚的底气和勇气。

从“胡杨精神”

“昆仑精神”

科技重在研发,创新需要投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华为研发费用为790.63亿元,同比增加62.05亿元。10年来,华为投入研发经费高达8450亿元,换来从追赶到领先。

任正非曾经打过一个比喻,“我们每年几十亿美元往黑土地上扔牛粪”。“牛粪”就是指基础研究,华为不惜重金投入基础研究、投入研发,背后有怎样的“精神密码”?
在两年前Mate40的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华为Mate 40 Pro采用胡杨色,因为华为崇敬胡杨精神。
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即使朽了,根系仍然牢牢地扎在沙漠里,固住一个沙堆,继续顽强地为生态做出贡献。
在这次Mate50的发布会上,华为致敬极境中敢为的昆仑精神。
昆仑山脉始于克里雅山口,横贯中国西部,6000米海拔在极境之地与世界联接,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延伸面积最大的山系,被誉为“万山之祖”。
从胡杨精神到昆仑精神,正是任正非谈基础科学的“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也正是华为不断科技创新的精神密码。

科技创新是星辰大海,

未来无限想象

从追赶到领先,中国未曾停止科技追赶的脚步,而华为正是中国科技崛起的一道身影。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将近2.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6%,再创新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
在当今时代以及更长远的未来,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关键领域核心科技的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和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
因此,这些年来,我国大力改革发展资本市场,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新三板、设立北交所等一系列的举措,旨在让硬核科技得到更多的支持,从而改变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9/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见证了沪深300指数金融地产行业占比的持续下降,也见证了大量信息科技、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类别的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而中国资本市场的总市值也从30万亿不到扩充到了百万亿级别。
历史证明科技创新才是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令人心潮澎湃。

当然,这个过程对深度选股能力要求颇高,不妨借助专业的力量,可以通过“逢低+分批”布局小安家的相关基金产品,分享中国科技崛起的红利。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产品收益存在波动风险,投资需谨慎,详情请认真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