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宏观月报|主动去库存脚步未歇 出口增速或开始下行

鑫元基金 2022-09-14 16:50

- 摘要 -


宏观经济景气度方面,8月官方制造业PMI环比小幅回升,仍位于收缩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有所回落,仍位于扩张区间;PMI综合指数环比回落。从生产端看,7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小幅回落,不及预期,下游需求疲软下的主动去库存导致企业生产积极性偏低;从消费端看,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不及预期,价格下行及汽车销量增速回落是主要原因;从投资端看,三大投资当月同比均下降,基建投资确定性仍高于制造业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从出口端看,7月出口同比增长超预期,后续或趋势下行;从通胀端看,7月食品项目价格涨幅明显,能源项目价格有所下行,CPI涨幅低于预期。


金融形势方面,7月M2增速与社融增速倒挂程度加深,显示银行间依然存在流动性淤积;新增社融大幅不及预期;信贷总量及结构双双不佳;居民及企业储蓄倾向仍高,财政投放较为积极;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维持宽松,资金利率低位运行;国内降息、联储趋鹰,中美利差倒挂加剧;美元上涨,人民币汇率承压。


海外方面,美国通胀冲高回落,粘性通胀问题仍然严峻;7月非农数据大超预期,8月非农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有所缓和;美联储态度趋鹰,杰克逊霍尔年会鲍威尔表明对抗通胀决心;意大利政局动荡,德意利差不断扩大。


政策方面,财政政策加力稳经济大盘,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接续发力;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松,降息落地减负稳预期;产业政策聚焦技术创新和碳达峰;监管政策关注中小银行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和理财公司内部控制。




- 核心观点 -



(一)宏观经济

1、内需确定偏冷,外需或将回落

内需确定偏冷。持续近两年多的疫情对居民收入带来较大冲击,也在重塑着居民消费习惯。央行调查问卷显示疫情以来居民储蓄倾向持续上升,消费倾向下降。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居民可选消费以及消费升级动能下降,必选消费动能上升,消费结构发生一定程度改变。企业端,制造业企业受到上游成本压力及下游需求拖累双向挤压,产能出现过剩,制造业投资回落。地产端,地产企业资金问题持续暴露,地产投资颓势短期难以扭转。基建端,项目融资受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以及隐性债务管控的双重制约,而项目本身也存在储备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偏冷较为确定。


外需或将回落。持续超预期的出口多由价格因素导致,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大概率回落,出口增速或终将面临回落。8月上旬与中旬,八大枢纽港口外贸箱吞吐量环比7月显著回落。8月前20日,韩国出口增速环比回落接近10个百分点。8月出口增速基本确定回落。在未来一段时间,外需或将回落,对国内经济增长带来进一步压力。


2、稳增长政策或将进入集中释放期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在基建及出口拉动下呈现弱修复格局。但向后看,出口增速大概率回落,基建投资受到资金来源及项目储备的制约,两大经济拉动因素均面临一定问题,宏观经济基本面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二十大确定于10月16日召开,预计稳增长政策将进入集中释放期,后续应对政策出台以及出台后拉动宏观经济的效果保持密切关注。


3、美国通胀见顶确定,但能否顺畅回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受海外经济下行以及货币政策收紧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未来大概率继续回落,供给端导致的能源通胀或将明显缓和,美国通胀见顶比较确定。但由于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劳动力薪资增速持续高于历史正常水平,导致美国通胀扩散指数不降反升(越来越多的商品或服务开始涨价),粘性通胀问题更为严重,美国通胀能否顺利回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8月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美联储致力于将长期通胀水平控制在2%左右。美联储控制通胀的目标尚未达成,美联储加息或将进入更为残酷的下半场。



(二)宏观政策

1、财政政策:后续或将更多看到政策性银行的发力

疫情影响导致财政减收增支,加上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大幅减少,上半年广义财政赤字已经超过5万亿,部分透支了后续财政的发力空间。当前,财政支出资金来源仍面临一定问题,地方对于隐性债务坚决不碰,中央对于需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需调整预算的尽量不碰,比如说特别国债、调升赤字、从预算调节稳定基金等增调资金,后续概率都比较低。所以,可以看到政策性银行履行起了准财政的角色,像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新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等等,都不纳入预算,操作起来比较灵活,后续或许能够更多地看到政策性银行的发力。


2、货币政策:稳住总量闸口、动态调整利率

未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或是稳住总量闸口,同时动态调整利率水平。首先,社融与M2增速倒挂程度加重,市场利率长期低于政策利率水平,表明宏观经济并不缺乏流动性,下一步规模总量宽松的必要性不高。同时,基于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的政策基调,后续货币政策或将继续稳住流动性总量闸口。但是,当前宏观经济修复基础仍不牢固,资金向实体流动并不通畅,央行后续或将综合考虑通胀及汇率压力,动态调整利率水平,继续推进宽货币向宽信用的转变。


3、产业政策:聚焦房地产、消费、新能源等领域

产业政策方面,预期后续政策将聚焦于房地产、消费、新能源转型等领域。


房地产方面,商品房烂尾以及强制停贷较为严重地打击了房地产市场信心,当前已有部分政策出台保交楼稳民生,需继续关注政策推动下保交楼的进展情况,以及是否有更针对地产行业的供给和需求端的增量政策出台。


消费方面,国内疫情持续退坡,消费复苏成为当务之急,前期汽车购置税补贴、智能家电下乡等消费刺激政策陆续出台,随着宏观经济的修复,振作消费的各项政策预期会继续出台。


新能源方面,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条件好、基础较为牢固,是国内产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前期关于新能源转型的政策已经不断落地,后续大概率仍将有增量政策出台。



(三)利率债核心观点

利率债或短空长多。资金因素是影响债券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9月,大规模留抵退税结束,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已经完成,专项债剩余发行额度较为有限,财政支出力度或弱于前期,银行间市场资金或进入存量消化期,资金利率存在上行压力。同时,8月信贷形势分析会召开后,当月信贷表现预期较好,多重因素叠加,利率债收益率短期存在上行压力。但是长期来看,宏观经济修复基础仍不牢固,内需偏冷,外需回落,企业进入主动去库存周期,生产及投资意愿下降,基本面短期持续修复概率较低,利率债收益率长期来看或跟随经济增长水平下台阶。



(四)信用债核心观点

高等级(AA+及以上)拉久期策略:更适合对估值波动相对不敏感的账户,重点关注经济财政实力+再融资能力较强地区(诸如江苏、浙江、广东等);


短久期下沉策略:城投债“以省为单位”的投资逻辑下,关注财政实力+再融资能力较强地区(诸如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的低层级平台,或者再融资能力边际改善地区的投资机会。


基于信用利差的大幅收窄,前期推荐的煤炭钢铁债券目前性价比已不高,且由于目前房地产增速依然为负,后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钢铁下游需求,从而损害信用资质,因此目前信用策略将暂时移除钢铁债,并对煤炭债作进一步观察。



(五)权益市场核心观点

8月以来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市场整体趋弱,三大指数普遍下跌。国内方面,当前宏观经济还处在弱复苏阶段,经济指标回升速度较为平缓,疫情的潜在反复使得稳增长政策落地存在约束,增长复苏弹性减弱。8月的降息有助于实体融资需求回暖,特别是推动居民部门融资需求回升,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


不过,目前全国多地疫情反反复复、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叠加高温限电限产对经济的扰动,市场难以形成稳定预期,而单靠此次降息可能仍难以扭转市场预期偏弱的状态。海外方面,在8月中旬FOMC会议纪要公布以来,美债长端利率及9月加息期望值已在趋势上行,美股本轮波动率再次回升,对前期过于乐观的流动性预期纠偏。


国内目前充裕的流动性对市场形成了支撑,但汇率和通胀逐步成为政策未来需要考虑的因素。近期市场不会一帆风顺,但也不必过分担忧。国内经济的修复虽然需要经历一段时间,但在连续的宽货币和宽信用周期之后,企稳改善的方向确定性较强。


展望三季度,国内经济弱复苏,海外经济高位回落,中国资产的相对性价比是改善的,流动性环境预计仍维持宽松,海外流动性边际收紧,但是预期改善,总体处于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放大经济改善的环境,具备长期成长性的资产的相对景气优势更容易被市场环境放大。


A股市场呈现快速轮动和较大波动性,成长核心的新能源、TMT、军工等方向,权重公司的估值和盈利匹配度依然不错,很多龙头公司依然有较高性价比。受地产和经济影响较大的消费、地产链和医药等板块,虽然基本面未到完全见底的阶段,但相关板块的估值基本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对悲观预期反映较为充分,存在较大的反弹空间。


展望整个下半年,可以将焦点放在产业景气度上。针对大科技,仍是景气最强板块,光伏、半导体、电动车等链条的多个子赛道中报业绩亮眼。针对大周期,煤炭和油气盈利增速保持在高位,房地产等的业绩修复趋势渐显但整体景气仍偏弱。


配置方面,对风格切换的思考需搭配大势研判,在外围波动率趋势上升环境下,投资者对安全边际的需求将阶段性超过进攻需求,建议适当提升大盘价值及高股息板块权重。从中期视角看,可寻找优质成长股的介入窗口,择机配置。行业方面重点关注调整之后成长修复预期下的新能源、军工和TMT;价值风格重点关注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医药、绿电、能源。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在任何情况下,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在任何情况下,我公司不就报告中的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本报告内容和意见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本报告版权归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有,未获得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