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中看丰收有多美,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收获时节,慷慨的大地带来丰盛的馈赠,五颜六色的果实挤满枝头,秋收的喜悦溢出屏幕,丰收的色彩也惊艳整个秋天。
自古以来,为了追求丰收,勤劳智慧的人民也总结出来不少脍炙人口的“秋收谚语”,细读之下,不仅优美、有趣,还有不少投资的道理。
小诺就记得小时候,家里的老人经常念叨“秋季早耕田,丰收在来年”,这句谚语不仅是用在种庄稼上:小孩子贪玩不想读书,老人会用这句话告诉他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才有出息;年轻人工作累了,老人会用这句话告诉他们,年轻时努力拼搏,好日子在后头呢……
当小诺第一次把这句话放在了理财上,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很多投资的智慧,早就被咱们的先辈们总结出来了。
合理规划时间,
也是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
农人们刚刚收获完沉甸甸的果实,他们已经在为了来年的丰收又投入到新一轮的耕种里来。勤劳而智慧的前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是可以通过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时间,从四季的更迭里抢时间,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足美好的。
其实这句农谚跟咱们理财的思想内核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适当地投入成本、心血,来换取未来的收获。
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从两手空空走出校园,到养家生子、承担家庭重担其实并没有几年,积累财富的时间其实并不充足。趁早合理规划人生的财富曲线,或许面对买房买车、上学养老各方面压力的时候会从容许多。除了工资收入之外还有其他的途径可以增厚收益,储备能让自己“丰收在来年”种子,比较从容的面对即将来袭的经济压力。
如果理财不趁早,财务压力可是不会管你有没有做好准备。“等我有钱了再去理财”这是一个悖论,只有在没钱的时候,才最需要理财来“雪中送炭”,如果真正财富自由了,理财反而只是“锦上添花”。
理财要趁早
那么,理财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呢?
小诺的观点是,越早开始越好。
如果是中老年人,有一定阅历,有一定积蓄,也有一些时间,现在开始理财肯定没问题;
但年轻人要不要“理财趁早”呢?
这个观念其实一直存在着争议,不赞同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第一、本金少。年轻人说:“我是想趁早,但我又没钱我怎么理财?”
第二、亏不起。一些年轻人刚开始接触理财,无法正确的对待风险,过于忽视风险或是夸大收益,都可能影响投资决策;
第三、没准备好。年轻人对于理财知识接触的比较少,没准备好去投资自然很难做好。
这三点说的不无道理,很好的总结了年轻人在投资时面临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就会发现,都是可以通过理财来解决的。
首先:咱们本金少,但是开始的越早,投资的时间越长,越能发挥复利的力量。基金的申购起点低,1-100元都可以开始投资。所以本金少可以参与投资,时间才是硬道理。
其次:年轻人风险承受能力低,但不同的基金产品有不同的风险等级划分,理性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产品才是正确的投资方式。
最后:投资的经验需要时间来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说很多经验教训、心态磨练还是需要通过在市场上不断博弈来获取,投资是反人性的,就算看过再多道理,面对违反人类本能、考验人性的情形时,还是很难保持绝对理性的。
所以,在小诺看来,“理财要趁早”是很有必要的。日积月累可以聚沙成塔;有些道理,不经历过几轮牛熊可能不会懂的。
小结
其实种庄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投资。
种下的种子、付出的汗水就是成本,我们给予充分的时间等待庄家的成长,最终收获果实。这期间,也可能会出现虫灾、洪涝灾害的情况,但我们科学的积极应对并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等待,做时间的朋友,静待花开。
这些道理,从农耕文明一路走来的我们,或许本来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只是一时因为市场的躁动而忽略了,但其实投资就像种庄稼一样,真正让我们获得收益的,是优秀企业的成长、景气行业的兴旺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四季”冷热变化,有周期更迭,需要耐心等待,需要信心呵护。
- E N D -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
2022-09-30 21: 47
2022-09-30 21: 45
2022-09-30 21: 45
2022-09-30 21: 44
2022-09-30 21: 43
2022-09-30 2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