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们平日聊天购物常会说到“种草拔草”,借这次双十一的机会,跟大家聊聊如何“拔草”后考量相对有效的理财方式。
我从理财观念、历史原因入手分析,直面现实中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操作,聊聊我的看法。
理财观念
早年间,国人之于理财莫过于把钱存到银行,然后到期取出本金和相应利息。再往后,便是拿钱购买“报价型/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浪潮的来临、归根到底换汤不换药,用投资理财产品来收获比银行定期存款略高的收益。老百姓“理财不能亏钱、不愿承担相应风险”的“传统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当一种观念根深蒂固时,需要进行一些改变是充满困难的。金融机构们为了应对“大众风险厌恶型”的理财观念可谓煞费苦心,推出各式各样的固收类净值型理财产品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在努力争取收益和控回撤方面费尽心思,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来持续宣传面向公众的理财产品净值化的投资理念,几年的沉淀下来,成果确实不少。现在大家基本已经接受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现实。只能说道路且长,慢慢来吧。
固定收益产品尚且如此,那波动更大的权益类产品更不必说,可以说是与前面所提到的“传统理财”相对平稳,波动较小的观念具有较大差异。再加上大部分人对权益市场其实并未有过太多了解,这让推介面向公众的权益类产品过程更多了各种艰辛,各种信息不对称和思想冲突。
历史原因
上面提到,大部分人其实并未认真了解过A股,对A股的印象也基本停留在“扶不起的阿斗、关灯吃面”等儿歌童谣中,这就天然带有一股未知的恐惧来面对市场,而这种心态也在潜移默化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比如可能出现频繁交易。学术界还有个专业词汇来形容这类投资者的这些行为——处置效应,大概就是说这类投资者更愿意卖出有浮盈的股票、坚守有浮亏的股票。这些“迷之操作”也导致部分投资者吐槽自己在资本市场上难赚到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实情况
在曾经传统刻板印象中“理财只赚不亏观念、对A股未知恐惧”的大背景下,一些“光怪陆离”的操作便出现了:比如牛市较顶点往往对应基民大幅申购、而熊市偏向尾声往往多见大幅赎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追涨杀跌);前面提到的处置效应也比比皆是,比如刚买入基金赚了点小钱便急于卖出,有时候也会抱着能少亏点便少亏点的心态来结束这一笔投资,然后继续强化对于“斗A”的“刻板印象”。
一点小看法,我们可以怎么做?
01 大局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短期大涨转而看多,不因为短期大跌转而看空,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做投资决策前多问问自己这次看多/看空的理由是什么,等过一段时间后回头再看看当初的理由是否成立,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任何时候心里都要有大局观,不要受短期波动影响,在投资前先问自己,大盘2000点/3000点/4000点/5000点性价比如何,假定事先认定3000点以下具备不错性价比、4000点以上要适当注意风险,那么当大盘跌破3000的时候要守好此前的大局观并作出相应决策。这个过程会很难,因为跌破3000点的时候极有可能是市场情绪低迷期,相反站上4000点的时候往往也是市场情绪高涨期。
投资基金产品也是同理,情绪波动会影响你的每一次判断,净值的每一次涨跌都可能是对个人理性判断的考验。
综合来看,不管是投资股市还是持有基金产品,都需要冷静思考,考验着我们的大局观。
02 做个实验
不妨拿出1/10或更少的可支配资金来做个实验买基金,摒弃频繁操作的“坏”习惯。如约定一年最多允许操作3次(3次申赎),在个人大局观的指引下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三年后对比实验和非实验的差异。倘若实验效果不佳,那损失也可控(毕竟“仓位”是1/10或者更少的可支配资金);倘若实验效果好,那这次成功的投资经历可能会带来理财观念质的飞跃。
一点小看法,认同的朋友们,不妨试试看?
2022-11-17 16: 13
2022-11-17 15: 56
2022-11-17 15: 37
2022-11-17 15: 36
2022-11-16 20: 21
2022-11-16 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