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占据基金投资圈头条的不是上证综指成功站上了3000点、并且还在3100点站稳了,而是债券基金整体下跌。
之前股市那么差,债券基金还维持了难得的正收益,自己就是冲着这点正收益还有走势稳才买的债券基金,怎么买入之后画风就不对了?我手上的债券基金怎么办?是卖出还是继续拿着?
相信这是很多基民都在苦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的一点,债券基金近期出现了亏损,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债券市场整体环境所带来的,而不是仅从短期的波动就判定基金经理投资能力不行。我们来看代表基金整体情况的短债基金指数和中长债基金指数,11月以来,两个纯债基金指数的走势都是往下的,尤其是过去1周,下跌的幅度明显很急。
数据来源:wind,日期范围为2022-11-01至2022-11-15。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既然是市场的原因,那么我们来深究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债市出现了大回调。华泰证券分析,11月初,资金面并没有因为月度因素的结束而缓解,而是维持收敛态势,背后原因是市场超储率下降+货币政策最宽松阶段结束+资金预期变化影响机构融出行为+大行资产负债表紧张减少资金融出等,引发市场情绪紧张。1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 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再加力》;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中信证券认为,一系列的地产支持政策有望助力宽信用,风险偏好有望抬升。优化政策的落地,大大提振了市场对于经济修复的预期,利好风险资产(如股市),而防御型资产(如债券)的吸引力相对下降。
知道了这个债基下跌的原因之后,那么问题来了,债市未来会怎么走呢?

各家券商的观点不是特别一致,基长把几家大券商的观点贴出来供大家参考。在资金收敛的带动下,短端债券利率快速上行,1年AAA同业存单从10月初1.97%上行至当前的2.3%。
短债利率快速上行,除资金面影响外,投资者行为也起到推动作用,如现金管理理财年底前完成整改、货基窗口指导以及短债基金负反馈等。向前看,短债虽然胜率仍不高,但正在接近可投资区域。目前1年AAA同业存单收益率2.3%,较2.75%的MLF利率低45bp,从历史来看,在“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的框架下,接近存单-MLF利差的“合理范围”(参考历史,我们认为是+/-30bp以内)。方向上来看,短期利率上行幅度总体可控;不过中期来看,利率中枢抬升的概率较大。防疫政策优化+经济内生修复及低基数效应+资金中性回归+财政难题带来供给压力+中美利差倒挂之下,预计未来中期利率中枢将缓步上移。节奏上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者越来越需要注重安全边际。考虑到前期债市受资金面收敛和政策预期影响,经历了明显回调,接下来继续上行的空间可能受限(说明:跟股市不一样的是,利率上行对应的是债市的下跌)。在赎回压力可控的情景下,长端利率的中枢可能较为稳定。即使由于阶段赎回,市场继续调整,这种回调可能也脱离了基本面和货币政策。10年国债收益率与1年MLF利差,可作为观察市场超调幅度的一个视角。若超调幅度较大,可能形成新的机会。
市场走势偏震荡,国债期货T主力合约开盘后价格先走高,随后回落,且日内重复这一状态。近期政策频出,市场对新出台的政策也呈现一定的消化和调整,而从昨日的走势来看,短期反应或已较为充分。10月经济数据发布,工业增加值和社零较前值有所回落,经济修复仍然偏缓慢,收益率继续上行可能也需要基本面端的支撑。另外,在昨日1万亿MLF到期的情况下,央行进行了8500亿元续作以及172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并且央行强调11月以来已通过PSL、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3200亿元。因此虽然没有降准置换MLF,但是对于货币政策也不必过于悲观。
最后,就是跟大家切实相关的问题了:手上的债基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具体需要考量很多因素,包括自己对债市未来怎么看、是否急需资金、有没有更好的投资去向等等。如果觉得市场波动是难免的,也看好债市未来能够爬出坑再创新高,同时又想不到如果赎回的话钱能投到哪儿去,那就可以考虑继续持有。如果你综合看了各家专业机构的分析,还是对债市未来的表现不抱有太大信心,赎回来的钱也有了更看好的投资去向,那么可以考虑选择赎回。第一,如果是因为不怎么看好后市选择赎回,同时赎回来的钱是打算投入到另一只纯债基金上,那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如果市场环境整体不好的话,只投资债券的纯债基金也很难有不错的回报的。想要更加保守投资的话,可以选择风险更低的货币基金;想要稍微激进一点,可以考虑“固收+”基金,利用股债跷跷板效应,也许能博取收益。第二,不要看到这几天股市涨得好了就觉得股市未来一片大好,然后就买入超过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股票型基金。
其实就跟我们的人生有点相似,总会有遇到坎的时候,熬过去,跨过坎,自然又是一番新的光景。
20221116-中信期货金融衍生品策略日报:权益保持多头思维,债市维持中性20221115-中信证券债市启明系列:如何看待债市大跌和地产上涨的逻辑?20221115-广发固收|债市周思录之五十四:债市,稳住免责声明: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不构成推荐、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客观冷静,量力而为。基金、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基金、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