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的行业表现统计情况显示,当年1月、4月的行业表现对全年的指引作用相对更大。一方面,我们统计了2016年以来,从去年11月到当年4月当月行业涨跌幅排名与全年行业排名涨跌幅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当年1月、4月的相关系数较高,2016年以来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45、0.48,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另一方面,我们统计了2016年以来,从去年11月到当年4月当月涨幅前5行业进入全年涨幅前5和前10的概率,同样也是当年1月、4月的胜率较高,具体来说,当年1月、4月涨幅前5行业也是全年涨幅前5行业的概率平均来看分别达到了46%、43%,进入全年涨幅前10行业的概率则平均达到了77%、66%。
简单构建行业组合效果来看,当年1月领涨的行业有望在全年持续跑赢。我们对于1月、4月的情况,分别构建了简单的行业组合,即选取当期涨幅前5的行业,从下个月初开始等权重持有至年底。基于1月行业表现构建的行业组合,在2016-2022年间每年的2-12月里,仅在2018年略有跑输、2017年市场表现基本持平,其余年份里均明显跑赢,2016-2022年间累计上涨约73%,跑赢上证指数同期约60个百分点。基于4月行业表现构建的行业组合表现相对较弱,在2016-2022年间每年的5-12月里,跑赢上证指数同期表现的情况较不稳定,累计收益主要靠2020年的明显超额收益所贡献。
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每年1月、4月恰逢重要经济政治会议之后,会议中对宏观经济的定调以及提及的重点经济政策方向,将对全年市场主线提供有效指引。另一方面,就对经济、产业和市场的影响而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较于全国两会更为直接和细化,因此效果更好。除此之外,4月市场除了会将全国两会的增量信息price-in,此时也处于上市公司一季度经营结束、年报和一季报即将披露的关键时点,随着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业绩情况的交流增多,市场也可能在这一阶段提前交易纠偏业绩超预期和不及预期的个股,因此市场表现上所呈现出的不完全是全年主线。回顾历史来看,市场确实能在年初之时看到或预期到一部分的全年主线,因此每年1月份的行业表现值得重点关注。
风险提示:本报告主要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市场历史规律在未来并不必然重演,统计和计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误差,统计结果可能随时间和样本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简单行业组合收益率并不能代表实际投资业绩,数据统计得到结论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国内宏观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存在超预期波动的可能性,关注海外资本市场波动的风险溢出效应传染国内市场,本报告内容不构成任何对市场走势的判断或建议,不构成任何对板块或个股的推荐或建议。
每年10月底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完毕之后,下一次业绩报告披露就需要等到次年4月底的年报和一季报,因此市场在这一阶段将迎来长达6个月的空窗期,而此时又是市场上投资者开始考虑布局来年的关键时点。虽然缺乏上市公司业绩情况作为指引,但仍然存在一些重大事件将左右未来市场走向,如一般每年12月左右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3月左右召开全国两会等。那么在每年岁末年初的这段时间里,市场一般何时去集中交易全年的主线,哪个月的行业表现对全年的指引作用更大呢?
哪个月的行业表现对全年的指引作用更大呢?
2016年以来的行业表现统计情况显示,当年1月、4月的行业表现对全年的指引作用相对更大。一方面,我们统计了2016年以来,从去年11月到当年4月当月行业涨跌幅排名与全年行业排名涨跌幅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当年1月、4月的相关系数较高,2016年以来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45、0.48,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另一方面,我们统计了2016年以来,从去年11月到当年4月当月涨幅前5行业进入全年涨幅前5和前10的概率,同样也是当年1月、4月的胜率较高,具体来说,当年1月、4月涨幅前5行业也是全年涨幅前5行业的概率平均来看分别达到了46%、43%,进入全年涨幅前10行业的概率则平均达到了77%、66%。
简单构建行业组合效果来看,当年1月领涨的行业有望在全年持续跑赢。我们对于1月、4月的情况,分别构建了简单的行业组合,即选取当期涨幅前5的行业,从下个月初开始等权重持有至年底。基于1月行业表现构建的行业组合,在2016-2022年间每年的2-12月里,仅在2018年略有跑输、2017年市场表现基本持平,其余年份里均明显跑赢,2016-2022年间累计上涨约73%,跑赢上证指数同期约60个百分点。基于4月行业表现构建的行业组合表现相对较弱,在2016-2022年间每年的5-12月里,跑赢上证指数同期表现的情况较不稳定,累计收益主要靠2020年的明显超额收益所贡献。
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每年1月、4月恰逢重要经济政治会议之后,会议中对宏观经济的定调以及提及的重点经济政策方向,将对全年市场主线提供有效指引。另一方面,就对经济、产业和市场的影响而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较于全国两会更为直接和细化,因此效果更好。除此之外,4月市场除了会将全国两会的增量信息price-in,此时也处于上市公司一季度经营结束、年报和一季报即将披露的关键时点,随着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业绩情况的交流增多,市场也可能在这一阶段提前交易纠偏业绩超预期和不及预期的个股,因此市场表现上所呈现出的不完全是全年主线。
回顾历史来看,市场确实能在年初之时看到或预期到一部分的全年主线,每年1月份的行业表现值得重点关注。
2016年初市场集中交易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红利,周期金融板块表现较好;未预期到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新常态下行业加速集中,蓝筹白马风格开始演绎,全年表现较好的行业集中在周期和消费板块。
2017年初供给侧改革红利延续,叠加信贷开门红,周期金融板块表现较好;未预期到的因素主要包括A股闯关MSCI成功,北向资金流入出现实质性超预期,进一步助推蓝筹白马的市场风格,全年表现较好的行业集中在周期和消费板块。
2018年初市场迎来短暂的开门红,主要是看到国内外经济增速回升的预期,在经济复苏新周期的逻辑下看好周期金融板块;但后续一方面低估了国内去杠杆的力度,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的程度持续超预期,导致市场全年阴跌,但北向资金全年仍然持续流入,消费和金融板块表现相对较好。
2019年初央行全面降准宽松流动性,投资者延续前期市场风格看好消费和金融板块;全年来看科技创新的主线在这一年逐步确认,以5G、半导体为代表的成长板块表现突出,叠加国内公募基金飞跃式增长、北向资金净流入超过3500亿,资金面推动消费和成长板块双轮驱动市场行情。
2020年初市场延续集中交易科技创新的主线,高端制造和TMT方向领涨市场;随后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海外央行史诗级大放水资金面极其宽松充裕,消费板块继续表现,但半导体方面受到制裁,新能源产业则溅露头角,全年高端制造和消费板块领涨市场。
2021年初市场预期疫后复苏和大宗商品需求回升,周期板块表现较好;随后市场增量资金不足导致机构抱团瓦解,对前期热门的消费和成长板块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新能源产业突飞猛进,基本面持续强劲超预期,全年表现较好的行业集中在周期和高端制造方向。
2022年初国内经济即面临三重压力,这一背景下市场对金融地产行业有所期待;随后国内多地疫情反复扰动,地产基本面持续走弱,地缘冲突爆发导致全球进入大通胀,美联储快速加息,压制消费和成长板块,全年周期板块一枝独秀。
更多专业基金资讯
欢迎关注
风险提示:本资讯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仅供参考,不代表中信建投基金观点,且不构成投资建议。中信建投基金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做保证。观点不构成产品未来业绩保证,请投资者审慎作出投资决策。
2022-12-01 16: 10
2022-12-01 16: 08
2022-11-22 20: 00
2022-11-30 20: 10
2022-11-30 20: 10
2022-11-30 20: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