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陈显顺:展望2023年权益市场,看好基建投资、消费和科技成长链条三条投资主线

2022-12-14 21:26


当前市场已进入收关月,对于2022年市场表现和2023年权益市场展望,日前,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在接受央广采访时,从指数层面、行业层面、风格层面三个纬度进行总结,并分享了3条投资主线。


陈显顺

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


陈显顺认为,回顾2022年,首先指数应该说是一波三折,但曙光将至。上证指数、深证指数包括创业板指等一系列指数在年初以来跌幅较大,基本上都在10个点以上。红利指数相对表现最好。


为什么会出现比较大的调整?年初以来,包括海外美国加息带来的估值端的影响,也包括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些压力形成了共同作用。


具体看行业表现,从年初以来,整体而言分化比较大,涨得最好的板块应该是煤炭,年初至今应该有20个点左右的一个涨幅。跌幅最多的板块是电子板块,年初以来跌了超过30个点以上。市场的行业分化比较明显,一句话概括是成长类的跌幅比较大,周期品跌幅比较小,或有一些涨幅。


从风格的维度,风格层面表现为先大后小,大家先买一些比较大的稳定股票,以红利指数为代表,到了五六月份,市场经历了一波比较波澜壮阔的反弹,小的股票涨得非常好,反弹相对较领先,到了近期,市场又回归到大的稳定风格特征。



Q:从市场环境、基本面等多重因素考量,对于2023年整体的市场表现,您有什么样的分析和预期?A股会如何演绎?


陈显顺:2023年的市场,我们认为整体会比今年更有亮点,会有几个重要变量的变化。先看海外,海外货币政策流动性相比于今年会有比较大的好转,2022年流动性收紧,海外加息,可能会在2023年初、一季度左右,会看到加息终点出现。有可能到2023年末,甚至不排除降息的可能。这个也是本质上回归到美联储加息的一个核心逻辑上。


 2022年加息迅猛的原因核心是为了把基准利率往上抬,追赶通胀上行的斜率。大家担心快速加息会使2023年美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增速受到影响,伴随美国衰退预期的升温,从加息到降息预期切换,也很有可能会在2023年发生。

我认为,至少明年加息情况会比今年好很多。这也意味着美债利率和人民币汇率压力会小很多。同时像俄乌、能源等负面因素在2023年会有一些好转。而国内也能看到2022年经济增速略略显乏力,表现为社零数据乏力和投资端数据乏力,相信在2023年会迎来比较好的一个变化。


2023年作为二十大的开局之年,我们有必要对2023年及未来几年抱有比较强的经济增长信心。


具体一是地产政策预期变化,下一阶段地产投资的下滑应该是有底的。


二是明年的基建增速仍然值得期待。


三是伴随着疫情的优化动态管理,2023年的消费可能也会进入到比较好的情况,有明显的修复。


因此综合来看,2023年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相比之下都会有比较好的一个切换。


2022年伴随着一系列压力测试,很多股票很多板块很多行业都进入到了估值的历史底部区域。2023年,经济改善带动盈利改善,同时当前的估值水平又相对较低,所以2023年包括2024年,可能都对市场抱有比较好的预期,相信投资机会会比较多。



Q:2023年,您比较看好哪些投资主线?


陈显顺:伴随边际改善的方向去寻找投资机会,改善比较大的是海外和国内两个因素海外更多体现为货币政策由紧逐步到中性过渡阶段,这可能对于股票价格反映为估值端的压力,由压力比较大进入到一个松绑的过程。国内的情况的话可能会表现为企业盈利进入到改善过程之中。


所以明年投资主线可能会分为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个维度是伴随明年经济增长的稳字当头或稳中有进的基调确立,基建投资链条值得大家关注。2023年是二十大开局之年,基建端增速起到逆周期调节的作用。


2023年的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会到10%左右的增长,整体判断比较乐观。2023年是一带一路10周年的关键节点,再叠加国企国有资产重估的大逻辑,所以基建链条值得关注。


第二个是消费链条。过去两年消费受到很多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场景都受到制约。伴随着疫情优化管理的措施出台,2023年可能会看到消费场景的修复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同时今年以来,居民储蓄率不断攀升,消费力潜力空间较大。2023年,伴随经济复工复产的加大和日常生活场景的修复,可能会看到消费链条的大幅改善,值得期待。


第三个主线,从2020年以来一直在市场中反复演绎是科技成长方向。2023年以后,一个关键词是在于发展和安全。发展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而安全本身也要考虑到科技自主可控,考虑到成长未来能力。可能会涉及到像新能源、电子半导体、军工、高端装备等投资链条,在2020年之后都具备比较好的成长性,再叠加海外流动性负面因素的解除,成长板块会迎来相对比较好的估值环境和流动性环境。


总结,2023年建议大家关注的方向有三个:基建投资链条、消费链条和科技成长链条。



Q:您刚提到基建链,主要涉及哪些细分板块?请您具体谈一下这些细分板块的投资价值?


陈显顺:对于整个基建投资链条,是自上而下的宏观逻辑,2023年整个开支的需求,经济增长的需求,可能都会使得基建链条的相关品种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具体而言,我把它分为上游、下游两个因素来看。


上游的话,包括像钢铁、建材方向,可能都是属于典型的基建品种的一个上游。钢铁和建材板块的话,从2021年以来市场调整比较明显,当前的估值水平也是处于相对历史比较低。从盈利情况来看,2021年伴随最上游的像煤炭等传统资源品的价格的上行,使得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下游需求相对比较差,导致企业盈利进入恶化阶段,这样的趋势在明年可能会得到逆转。


一方面,我们看到2023年,整个下游需求会比较不错,下游量上升也会使得价格相对比较坚挺,同时上游的资源品的价格进入到下滑阶段,所以包括像钢铁,像建材里边水泥、防水板块,包括像玻璃等一系列品种,可能都会进入到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区间。如果说去看中游或者是中下游,我觉得有几个维度:第一个是工程机械板块第二个是建筑板块。


工程机械板块其实从过去一个阶段来看,是相对涨幅比较靠后的,其中机械里边涨幅靠前的是偏高端制造方向的,包括像新能源方向的,像锂电设备,包括像一些电池设备等一系列方向。


但是对于传统的基建链条的设备,尤其是跟整个工程机械相关的品种,可能是涨幅比较靠后的,核心逻辑也是源于整个上游在涨价,下游需求也比较差,所以导致他们企业盈利进入到恶化阶段。


但如果去看中国从2000年以来的一个基建周期,或者说叫做设备开支周期的话,我们会发现从2020年之后,设备开支周期已经进入到下行阶段,企业生产正在不断的去库存之中,如果到了明年需求起来的话,可能带动的弹性是会相对比较大的,尤其是在需求起来的前期阶段,整个量的上升会比较明显。


对于工程机械的逻辑,一方面上游价格上涨带来利润挤压,2023年这个逻辑可能在变化之中。同时下游整个资本开支周期的上行也会使量进入到放量阶段.但可能会存在风险点,很多工程机械设备的公司会有一些出口,2023年整个海外的经济应该说是相对会比较差的,可能会有衰退风险。所以如果选择投资机会,尽量要去选择需求端在国内的,而不要需求端大幅敞口在国外的,这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压力和风险。


建筑板块有几个特点:


一是是典型的国有资产重估的方向,大部分的建筑公司PB的估值都不到1,甚至有些只有0.5左右,所以在国有资产重估的过程之中,PB的修复逻辑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比较核心的逻辑。


二是2023年是“一带一路”十周年,对应到的主题性质的投资机会也比较长。


三是伴随着工程项目订单的放量,2023年,建筑行业的订单数量可能也会大超过去几年。


总结基建投资链条里面,一方面是偏上游的像钢铁、建材,然后是偏中下游的工程机械和建筑方向。



Q:您刚提到的另一条主线是大消费。消费分为两块,一个是可选消费,一个是必选消费。先来说必选消费,如何看待投资机会?


陈显顺:必选消费在2019年以来是大家投资最青睐的方向,可以称之为核心资产,“滚雪球的雪花”,但这个逻辑在这两年发生了变化,必选消费在发展的过程之中遇到消费力瓶颈。


必选消费的一个中长期发展的逻辑没有变化,但只不过我们在这两年遇到了一些转折点,这是第一个。


第二是在必选消费的投资过程之中。必选消费在19年以来经历了长达3~4年左右的一个漫长的投资周期,估值水位不断攀升。必选消费在过去两年面临了估值端的影响。


如果我们去回顾2022年年初下跌的这波过程之中,会发现在2022年1月份下跌之前,就是估值水位比较高的这些必选消费,反而他们估值比较高,甚至是横向比较来看,估值相对是最高的品种,所以导致他们是最为受损的一个方向。


第三部分,持仓拥挤度问题,市场的投资理论里大家可能对于基本面研究,包括技术分析谈得很多,有一个很关键的微观结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筹码的集中度问题,在过去两年,必选消费相应的品种的持仓集中度大幅上升,而这也导致在风险来临的时候,股价的下跌也比较快速。


所以这三方面的因素,从自身的基本面逻辑,再到估值的影响,再到微观交易结构的问题,三方面的合力也是使得必选消费在过去两年有比较明显的调整,未来我觉得必选消费的这三个逻辑都有一些改善。相比较而言,可能更多的机会不会在必选消费,而是在可选消费上。



Q:2023年可选消费会怎么样?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可选消费的表现具体有哪些会比必选消费更值得关注?


陈显顺:可选消费在未来一个阶段肯定会比必选消费要更强,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做对比。


首先伴随着经济修复和居民的采购意愿提高,其实可选消费受损的幅度之前是比必选要大很多的。在经济下行过程之中,上市公司像必选消费盈利水平是比较稳定的,方差比较小,而可选消费的盈利周期波动会比较大。


在经济非常好的时候,它的盈利的增速业绩非常亮眼,但是在经济差的时候业绩增速会非常的低,所以明年大的判断是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的一个经济背景之下,我们经济的一个修复会明显带动可选消费的一个盈利的改善。


第二从估值角度来讲,可选消费不具备稀缺性,在明年经济修复过程之中,在流动性转暖的过程之中,尤其是海外加息落地的过程之中,可能会看到可选消费的固定修复的弹性和盈利改善的弹性,两者都会比必选消费要更高,所以可能可选消费的相对收益要更好一些。



Q:科技成长链条当中,有哪些景气成长的方向值得关注?


陈显顺:科技成长有可能是未来三年未来五年的投资重点,也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必经之路。过去两年,大家对于科技成长的理解可能会更多的停留在新能源以及泛新能源的一系列品种上面。但从2023年后,对于科技市场的理解要赋予一层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安全。


要基于安全的考虑去谋发展,而安全背后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一是能源或资源品的安全,其实也就是新能源的底层逻辑。我们要拥抱双碳发展的过程,大的一个趋势,同时我们要保证能源的供给安全,所以新能源是大的发展方向。这是第一个能源安全引发出来的新能源科技的投资机会。


第二个的话,自主可控的安全,这对应到的是像电子,包括像计算机一些软件办公软件等一系列投资机会。


第三个是国家的安全,像军工或者说高端装备的发展。


同时科技成长里面有另一个层次,那就是新基建。新基建相比于老基建而言,其实更多的是以项目或者说以产业发展式的推导,在2020年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5G的建设周期,而在2023年之后,也要看到新基建的一个发展可能不仅仅停留在通信维度,还会包括像特高压,充电桩等一系列辅助于能源安全,辅助于自主可控安全,辅助于国家安全等一些方向,偏向于产业驱动。


我们测算,老的基建投资可能占到GDP大概是20万亿左右,新基建的话占到整个GDP大概是2~3万亿左右,所以虽然说它的整体的体量大概是老基建的1/10左右,但拉动的品种或需求是很大,因为它是项目制是产业制的。




Q:对于科技成长链条当中您提到的新能源,关注度一直比较高。相关细分板块的投资前景如何?


陈显顺:大家对于新能源应该是最为关注的。新能源可以分成几类,第一类是新能源汽车,第二类是光伏,第三类包括像风电等一系列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简单分为两类,一个是偏消费类型的新能源汽车,一个是偏能源类型的光伏风电。


首先从新能源车的角度去考虑,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速比较超预期,今年大概销售量在600万台或更多。到明年可能会有多少?我们认为,新能源车明年销量预期不需要太担心,很有可能会达到1000万辆左右。


结论大概是基于几个逻辑。


一是对明年经济增速比较乐观的,我们认为5%乃至以上的GDP增速可期;


二是2023年的新能源车相比22年的新能源车可能会有大的边际变化,今年大部分的车都在提价,但到了2023年可能大部分的车会进入到降价的周期。本质来源于上游资源品价格的上行,2023年上游涨价的压力会下行,下游进入到挖潜力挖空间阶段,汽车企业会进入到降价周期;


三是汽车相关政策值得关注,明年需要从投资配合消费等一系列维度来保证经济增长。


对应到新能源车相关的投资机会,尤其是近期市场在经历一个比较明显的调整之后,是具备性价比的。然后另一边是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能源性质的方向,会偏能源属性更强一些。


从光伏的角度来讲的话,我们未来几年其实都进入到了一个产业增速复合增长率很高的阶段。2022年大家看到的就是说欧洲、美国放量了,但其实大家还没有看到大基地的放量,光伏大基地的放量可能在2023年会非常的明显,当然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光伏投资的线索肯定是不断切换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投资光伏的上游,或者停留在光投资光伏的这个中游或下游。其实本质上也要伴随着产业发展的周期,大家去不断的变更,寻找投资机会,是这么一个逻辑。


光伏2023年比较大的一个边际可能还是在储能,以大基地为代表的储能方向值得关注。2023年的或2024年的光伏增速预测比较不错,最为亮眼的方向大概率在储能光伏大基地那个方向上。


风电的话,大家对于2023年的情况预期比较高,装机量或进入到增长比较快的阶段,这是因为风电预期相比于光伏和车的预期一直比较高,所以投资机会相对比较有限。


整体来看,对新能源板块2023年比较乐观。站在2022年底来看,比较好的方向首先是新能源车,然后是光伏板块,这是对新能源的看法。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风险提示:

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净值存在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时关注本公司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不表明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本材料中所提及的基金详情及购买渠道可在管理人官方网站查询-博时基金-基金产品,博时基金相关业务资质介绍网址为:http://www.bosera.com/column/index.do?classid=00020002000200010007。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