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
通常我们认为A股市场散户占比高,“韭菜”多,每隔几年就会来一轮行情。相对于新鲜的“韭菜”,职业投资者具备各方面的优势,在丛林法则下,弱势群体也总是趋于被收割。再看港股、美股市场则相对成熟,机构主导定价下的羊群效应也越发不显著(体现在股指的波动率长期下降)。可以预期,在全面注册制下,A股参与者的主体结构也将慢慢向海外市场靠拢,未来大股东、机构之间的对决会更为突出。
作为投资者,我们每天在思考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优化组合管理,以期最大化实现财富增值。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持续构建“投资的比较优势”,以期尽可能地战胜市场。所谓的“投资的比较优势”,可以理解为相比于市场的大多数,在大致相同的研究基础上,你有何相对优势能增加获胜的概率,这是竞争加剧下的长期生存之道。这里简单列举一些比较优势,实际的构成会更复杂。
一、 相对便宜的成本
巴菲特说投资要记住两条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这里的亏损并非字面意思的浮亏,而是避免本金的永久性损失。任何人下一笔交易,肯定是冲着盈利去的,并不希望短期继续下跌。当市场失去理性的时候,大量带血的筹码就会涌现出来,此时建仓的时间最好,成本最低。低价的成本不一定是好的投资,但通常是好的防御,并且给予时间往往也都能取得正回报。造成股价便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司经营、行业景气、宏观预期、风险偏好等等因素。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发生质变、长期发展路径没有发生偏移的情况下,这类底部筹码往往比较珍贵。假如在可预期的未来会发生趋势反转,那么这类投资的回报也会很可观。此外,最近几年市场逐步流行“捡烟蒂”的投资偏好,充分挖掘被市场遗忘的廉价的优质企业,这其实是一种长期“资产荒”预期下的宏观投资策略,具备充分的防御保障。
二、看得更早,或者看得更远
相对收益者的风险偏好往往大幅高于绝对收益者,并且市场的定价一般都是比较充分的,这就造成了基本面略微右侧的时候,股价离底部已经有较长一段距离了。此时的投资,体现出来的特征是“追高”。有一句股市谚语“低吸富三代、追高毁一生”很有意思,这个从中长期维度和大数概率上讲是对的;但是从短期维度上看又不见得成立。2019~2023年,我们经历过很多轮“奇异定价”,也就是半年甚至一年维度的爆炒,然后2~3年维度的不理不睬,背后量化资金、趋势基金、基民的羊群效应、代销机构的明星效应都在推波助澜。基于基本面趋势投资的准则,我们往往需要做到两点,要么看得更早,要么看得更远。
相对而言,看得更早容易做到,股价成本也低,但是时间成本高,股价的第一波上涨往往与短期基本面无法匹配,也容易卖飞。看得更远则需要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确保追高投资的合理性,毕竟股价已经上涨了一段时间,进入基本面兑现的周期,绝对收益投资者需要对周期高度和持续时间有更为准确的判断,更为及时的跟踪,才能坦然追高。不管是左侧介入,还是右侧追高,终归需要以扎实严谨的研究,广泛的上下游调研比较作为支撑,才能提高胜率。
三、性格的长期磨练
一笔投资是否有效是需要时间考量的,尤其是底部徘徊的时候,对人性的考验更为突出。A股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越涨越有信心,越有道理,呼喊的人越多;相反长期低迷的时候,不管是卖方还是买方都会经历信心磨灭和极度自我怀疑,总是在寻求基本面的瑕疵来试图给自己一个解释。
3年内的小鲜肉,往往很懵懂,似乎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美好的,充满了可塑性,也是最敢追高的玩家。5年左右幸存的投资者,对路径的依赖强,往往会过度自信且不容易被说服,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栽跟头的概率在大幅提高,因为市场在不停变化。10年的“滑头”玩家,基本都有一套成型的投资框架,不轻易做多或放空,大多数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这个时候又常常是风格偏保守的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和玩法不敏感,学习的曲线在变缓,这个阶段的惰性最强,突破也是最难的。资历更深的投资者,静听花开花谢,淡看云卷云舒,能做到持续学习持续进化的,屈指可数。这个阶段需要以团队代替个人,以可传承的机制代替不可传承的寿命,才能在更深更广更变化多端的市场上去拼搏。当然,在不远的将来,AI或许会接力这个传承,而现有的投研分工将进一步演绎为“模型-方法论”(基金经理主攻),“数据-迭代”(研究员主攻)。每一轮迭代,AI都将更进一步,而如果基金经理停止了“模型-方法论”更新,那投资主角或将被AI所取代。
四、因果逻辑的溯源
在上行的电梯上,投资者容易把盈利归功为选股的alpha;在下行的电梯上,又往往归咎于行业的beta。殊不知,上行的时候总是beta(比拼向上弹性),下行的时候才是alpha(比拼基本面硬度)。所以才会有巴菲特的那句话“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一笔成功的投资应该至少带来两个成果,一个是资产的增值,这是对本次投资的奖励;另一个是盈利模式的积累,这是对今后投资的指引和保障。股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把握主要矛盾,将盈利的因果进行客观归因和溯源非常重要。根据逻辑A买入,却因为逻辑B上涨不一定是运气,往往逻辑A构成了长期持有的基石,逻辑B的出现只不过是一种中短期的驱动,当然这种驱动也驱使了逻辑A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这种逻辑层面的多重关联也往往会构成交易层面的加仓减仓,背后是对因果关系的强化和积累。客观上,对这类规律的定期总结越多,也越有利于保障未来的投资胜率。
题外话,硅基生命相对碳基生命的比较优势
碳基生命的脆弱注定其学习演化不超过100年,代代人都要从零开始,即便是凤毛麟角的有顶级学习能力的人,也无非是多了前辈的知识基础。即便如此,过去200年的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冲突也是剧烈的。如今硅基AI可以无限学习,与这永恒的宇宙更为匹配。
在数字世界中,虚虚实实,或者说最终都会是虚的,人类的声纹、形象、思想,价值观等都可以被模仿,一个数字生命可以在网络上存在,并且被你的朋友所误判。即便生命本体消亡了,只要你的模拟数字人仍在活跃,在外人看来你就“永生”了。其实不然,当与你相关的生命都消亡后,模拟数字人不再需要模拟你,以“活跃度”为评判依据的算法会自动把原本模拟你的算力用于模仿其他人,如同《寻梦环游记》里经典的台词“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他被所有人遗忘”。
以前人类似乎是上帝圈养在地球上的生命,而百年后机器或将哺育我们大多数人。因为相比于机器,我们的比较优势在不断下降。犹如农耕干不过大型农机;制造业干不过机器人;服务业干不过AI,百年后或许只有少数聪明的人能够参与全球研发的把控,少数人参与机器和AI的运用,相当部分人由于缺乏比较优势而无法从事劳动,如同《机器人瓦力》里的设定——“为机器所哺育”。未来几十年,我们会面对高度智能化的AI所带来的政治、军事、人口、伦理、安全、分配、法律等一系列问题。似乎最好的结局是,硅基生命在宇宙中永生并持续服务人类,而碳基生命留在地球上夜夜莺歌。最为确定的趋势是,机器消费将取代部分人类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