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结构性行情特征明显,伴随基本面的起伏,一些行业乘风而起,另一些则落入尘埃。与此相对应,是一部分主动管理的基金风格越来越倾向于主题化,具体表现为就是在某阶段大举重仓某一两个行业。
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TMT板块表现亮眼的同时,一部分主动基金(并不都是TMT主题基金)在一季度末持仓TMT甚至达到了50%以上。
图1 2023年一季度、三季度超配TMT行业对主动基金(排除TMT行业主题基金)收益率的影响(超配是指行业配置权重超过该行业在沪深300中的权重16%)
数据来源:wind
投资方法无高下优劣之分,主题化的风格之所以存在于市场,一定是因为它契合了一部分投资者的需求。但我之所以会关注到这个现象,是因为我发现这类基金的业绩增长与规模扩张并不同步;即,数量更多的投资者并没有如期地分享到这类产品最好的时光。
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作为个体又能得出哪些启发,这是我希望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主题化投资兴起的原因,首先在于A股结构行情的存在。
2021年以来,市场上的趋势机会明显减少,传统的基金重仓股同样经历了较大调整,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叠加疫情的不利影响,不少企业面临了较大的经营压力。而2019-2020年的蓝筹股行情,又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估值。各类行业治理政策虽然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更好发展,但短期却对股价造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一些故事与宏大叙事包装之下的主题层出不穷,吸引了各类资金炒作。
以开头的图片为例,年初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使得科技革命的曙光乍现,TMT行业成为市场最靓的仔,在市场上其他机会都很稀缺的情况下,有些投资人以错过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的心态匆忙介入,大举加仓。只是,随着三季度TMT行业大幅回落,那些重仓TMT的投资者不得不承受相应的损失。
主题化投资的兴起,也有营销推广的放大作用。
一旦站上风口,主题化投资很容易诞生亮眼的阶段性表现,涨幅较大的基金产品自然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光,加上主动或被动的营销推广,更容易进入基民的视线。
事实上,这类产品存在业绩上升期与基金规模上升期并不一致的现象。以下面两款产品为例,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在其业绩爆发后才入场,随后净值均出现大幅回落。看起来好像收益颇丰的主动化投资真正想要赚到钱,并不容易,而大多数投资者可能低估了它的难度。
数据来源:wind
正因为意识到这种难度,我想给非专业投资者提供另一种应对思路——迎难而退,主动远离主题化的投资。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在从事FOF产品的投资时很重要的一条原则。
FOF产品的分散化和优选基金的投资方式,决定了其在制度设计天然具备了组合投资、平滑波动的特点,虽然在上涨行情中未必能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但在下跌和震荡行情中却大概率能平滑波动、降低回撤,进而降低大多数非专业投资者投资理财的难度。
在行业和主题配置上,我们的做法是有重点地均衡配置,首先均衡配置于价值、周期、成长等各类风格资产。不从短期视角押注某一些主题,但我们依然会在长线维度上有所侧重。比如,我会偏重于成长确定性更高的消费资产,这是由背后的经济基本面决定的;也会偏重于性价比较高的低估类资产,这是由FOF产品本身对安全性的追求所决定的。
另外,对主题化投资的远离,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错把行业性的Beta当成了Alpha的情况。举个例子,2021年,很多人发现某些大幅重仓新能源基金的收益率很高,回撤又很少,似乎能得出夏普比例很高的结论。但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过高的集中度其实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因为我们很容易就把行业性的贝塔机会当成了阿尔法,一段时间似乎从不回撤的净值也会随着行业贝塔的波动出现大的下跌。
相比之下,FOF投资分散化和优选基金的投资方式,内含对组合进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它贯穿于FOF投资的全流程之中,例如在选择基金时,基金经理的风险偏好如何?产品本身能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水平?出现风险事件之后,如何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影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更关注的问题。
最后想说的是,主题化的投资依然会给市场的不同阶段贡献层出不穷的明星。但明星的诞生与投资者是否真能赚到钱,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还是更希望投资者可以基于对自己能力、心性的理解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品,有些时候的因难而退,反而会发现另一片天地。
作者简介
田宏伟,中泰资管总经理助理,组合投资部总经理。
曾任国泰君安资管投资管理部/产品部/基金管理部总经理,国融基金总经理助理,首席投资官。曾管理公募偏股基金/混合基金/券商混合类多策略小集合产品/FOF产品,跨越多轮牛熊周期。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2023-11-09 20: 51
2023-11-09 20: 50
2023-11-09 20: 49
2023-11-09 20: 49
2023-11-09 20: 30
2023-11-09 1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