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中国基金业“英华奖”评选中,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荣获“中国基金业20年最佳基金经理”称号。
邓晓峰在主题演讲中表示,过去20年来,机构投资者为持有人赚取了不俗的投资回报。 展望未来,虽然整体环境和过去相比更加严苛,但相对充裕的资金,巨大、现存的经济体和购买力等,都为创新以及新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有机会分享企业创造的价值,实现投资回报。
机构投资者长期回报颇丰
邓晓峰指出,过去机构投资者为持有人提供了比较好的回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过去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和十五年,主动股票型+偏股型基金中位数年化复合回报超越了Wind全A区间年化回报。除了以2008年年初为基期的过去十年回报,正好是一轮资本市场泡沫的顶点,因此累计十年回报率比较低之外,其它时段公募基金中位数年化回报率能达到两位数且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
不过,若把时间提前到2016年12月31日计算过去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数据是有点尴尬的。这些阶段主动股票型+偏股型基金中位数的回报率都没有跑赢Wind全A同期回报。但把时间拉长,从2003年起,14年的时间,基金中位数的年化复合回报超过19%,明显超过Wind全A同期年化11.5%的复合回报水平。“这个数据说明一个现象:如果统计相对长期、连续的时间,机构投资者明显战胜市场,但在某些特定年份,或较短的时间周期,反而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根据证监会刚披露的数据,过去20年偏股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16.5%,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除了机构投资者自身优异的主动管理能力外,也跟整个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过去20年是中国实体经济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增速快,资本市场能获得的回报也高。其次,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过去20年,产业的加速发展与升级并行,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丰富度为投资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三个层面是公司的价值创造。这20年,市场上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超越了行业本身的发展。”
新时代投资面临挑战
展望未来,邓晓峰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回报能否继续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是个巨大挑战。大环境和过去20年相比,会残酷很多,需要降低资本市场的回报预期。
邓晓峰表示,只有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才能带来更广大的市场,才能继续创造更高的股东回报。若两者不能平衡,国家会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不可持续。目前,中国总体上实现了企业员工收入增长与股东回报的同步提高。 员工收入的增长与企业利润的增加共存,是资本市场回报可持续的基础。“2006年以来,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增速快于员工的增长。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下台阶,上市公司收入增速缓步下降,员工增速是台阶式下降。2016年经济复苏,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大幅反弹,而员工收入却继续下降。”邓晓峰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通过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装备水平推动的收入增长,也有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市场份额向生产率高的优势企业集中的结果,还有企业对经济习惯性悲观的预期,审慎的产能扩张等原因。这种偏审慎、悲观的预期,使整个社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对企业盈利形成正面贡献。
邓晓峰表示,企业利润和员工收入是观察可持续发展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效率是极其重要的指标。2017年跟2006年相比,上市公司人均营业收入从109万提高到181万,增长了66%,人均创造的利润从9.6万提高到17.1万,增长了78%,股东回报和员工成本的提高呈并行状态,相对来说是可控、良好的状态。这11年,虽然面临巨大的成本上升的压力,但上市公司整体还是消化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实现了人均创造利润的上升。
从全部工业企业上市公司的收益分配情况来看,2001年到2007年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员工成本占收入的比例处于缓慢下降阶段,这对资本来说是最好的窗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超越了劳动者报酬的提高,资本享受到了最大的红利。2007年之后,投资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替代了出口增速下降的外部压力,房价上涨带动整个社会成本刚性上升。2011年之后,虽然企业收入增长放慢,但劳动力成本上升,上市公司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股东回报处于受压制状态。“随着经济自2016年开始复苏,员工成本占收入的比例、净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这两个指标同时出现调整,前者呈现缓慢下降的状态,后者则迅速上升,从2015年的4.7%增加到6.9%。”
邓晓峰解释道,背后原因是自2011年开始持续的调整使供需达到平衡,产能利用率的恢复。供给侧改革和企业资本支出的谨慎,使企业盈利稳定性比历史上其他时间更强。因为整个企业层面经历了五六年的调整后,适应了低增长的环境,能够通过行业内部优胜劣汰,生产率提高、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过程,实现劳动者报酬的增长,以及股东回报同步增长。今年一季度,整体上还是维持这样的状态,企业利润占收入的比例仍然处于回升的阶段,员工报酬占收入比例处于平稳的阶段。
未来还有机会吗?
展望未来的投资以及投资回报,邓晓峰坦言,未来的发展环境和过去20年相比将会更苛刻,但也有很大优势,比如相对充裕的资金,巨大、现存的经济体和购买力,这些为创新以及新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历史上更好的机遇,能够让股东分享企业创造的价值,实现投资回报。
他指出,虽然告别了高增长,但随着消费需求分化与升级,未来会出现非常多的结构性机会,会有很多新产品、新服务被创业者开发出来,这些独特的需求会创造一大批中型公司。
“另外一方面,我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就是,目前社会对创新和创业的支持以及对失败的容忍是极强的。大国经济体更容忍从失败中进化和全社会分担损失,这也是很独特的优势。”
他以太阳能行业为例说明,“2008年国内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工厂,投资了十二三亿,也就是1万吨需要投120~130亿。2012年,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企业江苏中能,1万吨的投资成本下降到50亿。去年,一些优秀公司重新开始建厂时,1万吨只要投十四五亿;未来一两年,可能1万吨只需要10亿。10年时间,投资成本下降了90%。”虽然很多企业倒闭了,但他们带动了整个工业配套体系的发展,让后来的参与者能够获得更高的生产率。
“未来,更多的创新尝试能为社会、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能不断促进中国产业的进化。在十几年的产业和公司研究经历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我们进步得很快,学习得很快。因为巨大的体量、市场和需求让我们可以从很低的水平开始,不断学习、演化、进步、犯错。雄心勃勃充满梦想的企业家、勤劳而高素质的员工、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资源投入,逐渐转化为非常高的生产率,而这又可以给劳动者提供比较高的报酬,可以给股东带来回报,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继续往前发展,逐步从贫穷走向中等收入水平,甚至未来走向高收入水平国家,这是大国市场、资本市场以及整体环境给产业、上市公司、优秀企业家提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