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孕育了多家老牌机构,也为后起之秀提供了生长壮大的土壤。成立于2013年的中融基金依靠奋斗者精神和投研实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司成立仅八年,管理规模已快速突破千亿大关。
如今,中融基金再接再厉,走上了“二次创业”之路,在传统固收业务基础上,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并继续强化投研优势,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
深耕投研一线24年 高度重视投研团队建设
中融基金总经理黄震的从业经历贯穿了券商和公募的投研业务条线,1997年进入辽宁东方证券公司,1999年开始从事券商自营业务,多年来专注于固收和权益投资,涉及一二级市场等投研业务,其间有三年时间曾担任券商办公室主任,并于2013年任中天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
在券商机构深耕18年后,黄震于2015年5月加入中融基金,历任专户部副总监、研究总监、交易总监、权益投资总监、总经理助理、董事总经理、副总裁、常务副总裁等职务。2019年8月7日,中融基金发布公告,因公司经营管理需要,公司副总经理黄震升任中融基金总经理。中融基金在权益类投资的转型也大大提速。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中融基金公募管理总规模为1117.44亿元,其中,固收类基金规模987.49亿元,占比88.37%;股基和混基等权益类基金规模为128.06亿元,占比相对较低。
在保持中融基金固收管理规模基础上,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完善公司产品线和业务结构,就成为中融基金的头等大事。从中融基金董事长王瑶到总经理黄震,都特别重视公司的投研团队建设,尤其注重搭建和完善权益类投研团队。
据记者了解,中融基金以固收类投资起家,在成立的第三年即2016年初就组建了研究部,2017年成立了信评部,五年多时间打造了一支业绩优秀的投研团队,也为公司向权益类投资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券商、基金公司各个核心业务条线任职,24年深耕投研一线的黄震,对中融基金的投研工作倾注了很大精力。在他看来,作为公募基金最核心的竞争力,投研板块尤为重要。长期分管投研业务的职业履历,为他更加科学制定基金公司长期发展战略,搭建投研体系,完善团队建设,以及更好对团队实施考核、激励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次创业”重新出发 投研为锚实现突破
短短八年时间,中融基金已经迅速成长为千亿体量的公募基金公司。对于目前的成绩,中融基金并未骄傲自满,反而一直保持忧患意识,始终在寻求自我突破。今年,中融基金董事长王瑶明确提出“二次创业”的战略,带领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实现革新与突破。
投研能力是中融基金长期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应对激烈竞争的不二法门。在“二次创业”的时代,强化投研优势依然是中融基金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体系架构还是团队建设,都将通力为投研服务。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黄震坚信,未来五到十年,中融基金的长期投资业绩将稳健且可持续,进一步得到市场认可。
全力打造投研平台 做一家“简单”的公司
“二次创业”并不是颠覆从前的做法和体系,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将公司此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将公司的组织文化、体系机制和制度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优化和提升。
黄震直言,“公募基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行业成长空间潜力巨大,但业内竞争也非常激烈,要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中突围,中融基金的综合实力还需要再上一个台阶。”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黄震认为中融基金管理层需要端正心态,正视不足,从头做起,争取在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再上一个台阶,跻身行业排名前20%。
虽然力争实现突破,但中融基金的长期发展愿景和蓝图依然没变。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全体成员的共识始终是将中融基金打造成一家“简单”的公司,一家永不松懈、永不止步、永远成长的基金公司。“简单指的是中融基金方向清晰、重点明确、氛围简单,我们希望中融基金是一家一切以工作为导向的公司,是一家一切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公司。”黄震说。
为了达成阶段性目标并实现长远愿景,投研能力是中融基金发展的重中之重。黄震也坚信投研业绩是公募基金立足之本,在未来,他也将加强中融基金的投研平台建设,维持并强化中融基金在投研方面的优势,保证投资业绩可验证、可复制和可持续。
中融基金向权益类业务转型以来取得了优秀的投资业绩。银河证券管理人股票投资主动管理能力评价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旗下股票类基金算术平均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为13.61%,在公募基金行业排第26位。公司有多只产品获得评级机构三年期的五星评级。
黄震强调,“公募基金投资要想做出成绩,业绩表现要想长期稳定,绝不能只靠基金经理单打独斗,一定需要投研团队通力配合、并肩作战。公司一直坚持重点研究、深度研究和中长期研究的投研理念,注重产业链传导研究和行业比较研究,从这两个角度来保证研究的深度化和前瞻性。”
要维持并强化投研优势,一定要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下功夫,这不仅需要资源投入的支持,还需要体系机制的支持。据黄震介绍,中融基金的投研运行体系采取分级授权的机制,即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大的方向指导、策略参考、风格回溯、风险控制和绩效考核,基金经理在投委会的授权范围内,根据投委会的指导和监督,自行制定投资策略,开展具体投资操作。
“用人不疑”是中融基金管理、考核基金经理时坚持的原则。选拔和考核基金经理时,中融基金始终保持高标准严要求,但对于基金经理的日常投资操作不会多加干涉,只会进行方向指导、风险控制和结果评价,同时,设计了全面完善的选拔考核机制,基金经理经过严格的考核评估被任命后,才会得到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在考核基金经理时,中融基金会贯彻长期投资的理念。对于基金经理这一岗位,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中融基金还会设置三年的中长期考核周期,鼓励基金经理进行长期投资,也为基金经理提供充分的时间验证投资策略有效性。“如果基金经理在定期考核中不符合要求,我们也会坚定调岗。”黄震说。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投研平台,不仅仅需要投研团队的努力,也离不开公司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面配合。经过多年的磨合以及极端行情的考验,中融基金各业务部门的协同十分充分,内部各个业务条线的配合也有效且流畅。黄震强调,“无论是机制保障、资源支持、考核体系还是跨部门配合,中融基金均设置了灵活且市场化的制度,可谓是举全公司之力支持投研。”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产品布局及渠道支持
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立足之本,投研团队建设则是提升投研能力的保证。
在公募行业打拼多年,黄震深刻认识到了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他坚信,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他也深知,仅有几位优秀基金经理或研究员,对于公募基金公司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投研团队建设出现人才断层,优秀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升职或离职时,公司就可能面临“无人接班”的难题。
经过多年的积累,中融基金的各个业务领域均有层次分明的人才储备,不仅有从业多年的资深专家,还有朝气蓬勃的中生代员工,更有大量的新生代人才储备。
中融基金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能取得如此成绩,与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完善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在人才培养方面,中融基金具有运行多年的成熟机制,固收领域、权益领域和量化领域等投研人才在中融基金都有清晰明确的成长路径。近期,中融基金新培养的基金经理数量也远超行业平均,其中大多数为内部培养。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中融基金新任基金经理数量为11位,行业平均数为4位左右。中融基金近一年的新任基金经理中,8位为内部培养。
良好的成长环境是中融基金培养人才的秘诀之一。一方面,中融基金有完善学习氛围和老带新机制,公司中的资深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会为年轻人提供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严格的考核要求也会对员工形成一定压力,从而加速新人的成长进程。
在多方位支持内部培养的同时,中融基金也在提升吸引外部人才的能力。“我们会以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和考核机制吸引优秀基金经理,但这并不是全部,我们还会为基金经理提供充分有效的团队支持。我们深知,投资对于深度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再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不可能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就做好投资。优秀业绩表现需要团队作战,需要强大投研平台的支持。”黄震说。
全力打造优秀人才队伍之际,中融基金也在产品布局方面下功夫,打造更全面、更多元、更丰富的产品线。在发展初期,中融基金的产品线主要以固收类产品和货币类产品为主,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权益投资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中融基金对权益类产品的布局愈发完善,布局了不同渠道、不同持有期限和不同风格的产品。
在全面发展传统产品品类的基础上,对于REITs等创新型产品,中融基金也在进行持续研究和跟踪。对于基金投顾业务,中融基金也在积极筹备。“基金投顾业务是一个划时代的业务形态,市场关注度很高,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是中融基金正在努力筹办的重要业务。”黄震说。
据黄震介绍,为申请基金投顾业务资格,中融基金的团队已做了两年多的准备,储备了诸多不同风格、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组合,还与渠道合作伙伴在具体合作模式上进行了深入沟通,有信心能在基金投顾资格获批后快速开展业务。
投研能力的输出和优质产品的销售离不开渠道的支持,强大的硬实力若有渠道能力的加持,往往能助力基金公司抓住牛市红利迅速崛起。在“二次创业”时代,中融基金也将努力完善渠道建设,积极为投研和产品赋能。
多年来,中融基金对于固收条线的布局优势明显,因而在机构渠道方面也优势显著。目前,中融基金已经与多家大型银行和互联网平台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融基金的品牌和业绩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渠道伙伴和客户的高度认可。对于基金直播等新兴形式,公司也在积极参与。在未来,中融基金还将顺应时代大趋势,大力发展互金渠道,积极招聘相关优秀人才,力争把互金渠道做大做强。
黄震强调,“互金渠道客群具有相对年轻化的特点,这类客群的需求与传统渠道的需求有所不同。互金渠道客群通常对基金产品的风格特色十分关注,但对于产品的短期波动相对没那么在意。我们未来在发展互金渠道时,不仅会持续推进基金直播等适应互联网平台的业务形式,还会深入挖掘目标客户的特点需求,为互金客群打造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方案。”
在人才培养、产品布局、渠道建设多方位协同发展的同时,中融基金也不忘向优秀机构学习。黄震表示,在团队建设稳定性、投资业绩稳健性和业务布局前瞻性等方面,中融基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们不会因现有成就而骄傲自满,也不会因安于现状而故步自封,我们将始终保持虚心、谦逊的态度,持续地向优秀同行学习。”
权益投资大时代来临 公募应“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
自2019年监管层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近三年我国的权益类基金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权益类基金大发展过程中,各家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出圈、绩优基金屡屡冲上热搜,单日认购规模超2300亿元的“爆款”一度引发市场轰动。
在黄震看来,我国权益市场在中长期是大有可为的,权益投资的大时代也正在来临,这必将带来我国大类资产配置的转移,目前这种转移已经开启,并有望持续延续下去,他也坚定看好权益类投资的发展空间。
权益投资大时代来临 价值投资迎来历史性机遇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末,我国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23.5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7.67万亿元,比2018年底增长5.49万亿元,而在1998年~2018年基金业发展的前20年中,权益类基金规模仅为2.18万亿元。
黄震分析,不论是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还是国际贸易争端,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力对外开放政策,都是自2018年以来就坚定不移推进的方向,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直接融资和权益投资的环境;其次,“房住不炒”的政策和资管新规也会推动社会大类资产配置转换,将社会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权益资产和财富管理上来;第三,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资本市场能够将资金和资源投向真正有核心竞争力、有发展空间、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升级趋势的行业和公司。
谈及公募基金对经济转型的支持,他表示,由于部分硬核科技等新兴经济在发展初期整体实力和盈利情况可能不符合银行贷款或发债要求,这些硬科技公司亟待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而公募基金等投研能力和定价能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引导社会资源流向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同时,通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的方式更好支持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也让老百姓从经济结构调整和硬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分享到成长的红利。这也是公募基金落实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和历史使命。
“这是价值投资的一个历史性机遇,也是公募基金对于国家经济转型和资本市场的历史性责任和使命。”黄震说。
作为20多年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黄震认为,经过2005年~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2008年股市的大牛熊转换,以及2015年新一轮牛熊转换以来,总体看机构投资者逐步壮大,公募权益类基金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运行模式发生了变化,价值投资逐渐深入人心,社会金融意识和理财观念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转变。
他说,作为专业投资、价值投资的代表,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研究创造价值,打造了良好的长期业绩,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愿意将资金交给专业投资机构打理,推动整个资本市场向机构化转型。而机构投资者的壮大,让市场的定价越来越合理,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大幅提高。目前资本市场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资管行业面临很大的市场空间,也是权益投资大时代的历史起点。“作为资管机构的从业者,我们希望把握和利用好资本市场发展的时代机遇,尽快将业务拓展起来,服务更多的投资者。”
资管业合作大于竞争 应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权益类基金大发展的环境中,基金行业的“头部化”效应凸显,基金公司布局产品线、同质化基金同档期发行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谈及行业内日趋激烈的竞争,黄震认为,在权益类基金大发展过程中,公募基金之间可能产生短期、局部的竞争,但更多的还是基金业共同做好投资者教育,打造中长期投资业绩,并推动整个居民大类资产配置向权益投资转移的过程。只有全行业共同做大“蛋糕”,才可以实现基金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基金公司的成长和成熟。
“作为中型基金公司,中融基金将以更大的眼界和格局,在发展中聚焦自身投研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和立足行业的根本,才可能在快速发展的基金业获得一席之地。”他说。
在黄震看来,公募基金行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要打造人才集聚的平台,需要人才与公司理念、机制和资源的匹配,需要做好公司战略的长远规划和投研的体系化建设,需要搭建良好的投研团队和打造良好的投资业绩,形成有自身鲜明产品特色和投资风格,还要敬畏市场和尊重专业,才能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势能,“这也是中融基金长期努力的方向”。
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的落地和金融行业不断对外开放,除公募基金之外,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外资资管机构都在不断进入资管市场,我国投资者可获得的资管产品和服务也更为丰富和多元。
在黄震看来,只要我国资管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肯定会有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入局。在资管机构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外资公募都是资源较多、能力较强的机构。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固收业务方面有很好的客户基础,销售渠道优势也比较明显;外资公募具备国际化的品牌和视野,投研策略也相对丰富和成熟。
虽然资管领域“强敌环绕”,但他认为,由于资管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发展速度很快,市场容量也在扩张,目前还远不是各类资管机构“抢蛋糕”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各类资管机构发挥差异化的优势,通过合作共赢,发挥各自业务特长和优势互补,并共同做好投资者培育和金融理财教育,才能携手做大财富管理行业,更好服务各类型的投资者。
在繁忙的公司管理之余,黄震在业余时间喜欢登山和读书。他认为“开卷有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读书方法之后,读书将与工作经历和价值观一样,成为每个人深化认知、不断进步的阶梯,并收获更多认知迭代的乐趣。
2021-09-06 09: 44
2021-09-04 19: 32
2021-09-05 21: 26
2021-08-30 12: 19
2021-08-22 11: 47
2021-08-16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