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政策,2万字最新解读!博时、南方、银华、天弘、汇丰晋信发声

方丽 陈橹帆 唐嫡 整理 2022-12-13 14:42

个人养老金时代正滚滚而来!

在这个潮流之下,个人投资者应该如何布局?个人养老金产品应该如何筛选?养老理财、养老储蓄、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各有哪些优劣?背后风险点在何方?这成为每一位投资者心中的困惑和疑问。

为此,在12月12日,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2中国养老投资论坛”在线上举行,专门设置了圆桌论坛环节,邀请五位公募基金行业大佬就个人养老金的自身特点、发展建议、产品设计、投资逻辑等方面展开深度探讨,干货满满!

圆桌论坛由中国基金报应尤佳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博时基金多元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麦静、南方基金FOF投资部总经理李文良、银华基金FOF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肖侃宁、天弘基金养老FOF基金经理王帆、汇丰晋信基金经理何喆。

这些个人养老金基金的基金经理都对个人养老金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认为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老龄化社会中的社会养老压力,也有助于为股票市场带来长期资金,丰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反过来又有助于力争提升养老金的收益水平。

这些投资人士还建议:只要条件允许,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为自己纪律性的存一笔养老资金。个人养老账户的资产配置上,建议如果距离退休日期还比较远,投资者可适度增加权益比例的配置,若时间较短则最好布局稳健低风险金融产品。他们尤其指出,当下股市处于低位,提高权益资产的比例也是比较恰当的。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直播回看)




核心观点




麦静:养老投资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为了确保每个养老目标产品都能够持续符合它的风险收益的定位,都应该要坚持各自的科学系统资产配置跟基金优选的投资管理框架。要管好产品,做好业绩,这也就是做自己的部分。

在做好自己做好净值的同时,还是要清晰告诉持有人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陪伴让持有人能够真正拿得久,最终所有净值收益都能够切切实实地转化为持有人获得的收益。

李文良只要条件允许,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为自己纪律性的存一笔养老资金。要有体面的退休生活,建立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是非常有必要的。

做好个人账户资产配置建议,第一,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可以购买符合自己风险偏好的养老目标FOF产品,来实现一站式资产配置和动态管理。第二、如果我们考虑退休后还有20~30年的话,那个人养老账户的投资确实是数十年的长期投资,要保护账户资产不受通胀侵蚀,一定要注重权益投资。长期投资视角,忽略短期波动。

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配置方面来讲,我认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投资品类。对于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投资者,建议在符合自身风险能力的情况下,根据退休时间,选择目标日期型养老FOF,一站式省心投资,并通过长期持有,力争取得更好的投资收益。对于理财经验相对丰富、有一定专业知识、明确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建议根据自身的风险需求,选择对应的目标风险型养老FOF,并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个人账户资产配置的第二步是挑选合适的养老FOF投资团队。养老投资对专业度要求更高,投资者在优选团队时,有一些指标可以参考:1、基金公司是否具有“养老基因”,是否有社保、年金等养老投资经验。2、是否有人力资源充足的独立FOF研究团队、成熟的FOF投研体系。3、目前在管的养老FOF整体业绩是否优秀。

王帆目前看:1、第二支柱没覆盖的人群;2、子女养老支持需要补充的人群;3、需要强制储蓄才能存钱的高消费倾向群体;4、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群;5、之前养老采用的方案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的人群,有必要建立个人养老账户。

个人养老账户的资产配置,一个比较优化的方案是,如果退休日期还比较远,比如超过3年,就可以适度增加权益比例的配置,如果时间较短,更好采用稳健的低风险金融产品。对于当下,股市处于低位,提高权益资产的比例也是比较恰当的。

喆:际上,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是整个养老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养老金投资的本质,其实是个人投资者在早年牺牲一些资金的流动性,来确保退休之后充分且稳定的现金流。所以在积累期没有适当的预期回报水平的情况下,人们去参与养老金投资计划的积极性有可能会大打折扣。

从战术上来讲,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和年龄结构的产品,除了设置权益资产比例的最高限制外,还应该引入对于整个组合的风险预算或者风险容忍度的概念。对于一个养老金产品,应该同时关注两个风险指标,既需要控制权益资产或者是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也需要控制好整个产品在不同风险级别,或者是目标阶段的波动的幅度。




演讲实录





主持人: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请到5位嘉宾,分别是博时基金多元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麦静女士,南方基金FOF投资部总经理李文良先生,银华基金FOF投资总监基金经理肖侃宁先生,天弘基金养老FOF基金经理王帆先生,汇丰晋信基金经理何喆先生。

养老目标FOF涵盖从保守到进取所有风险定位

接下来开始圆桌讨论,第一个问题想问麦总和李总,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建议。

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保险和公募基金这四类产品是个人养老资金账户内的资金可购买的金融产品,您觉得这几类产品特色分别是什么?公募基金的FOF的竞争力到底有多大?初期哪一类产品更有竞争力?先请麦总聊一下。

麦静:目前在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可以购买的金融产品种类还是非常丰富的。

首先是风险最低的养老储蓄。大家对储蓄非常熟悉,而且在所有可投的产品储蓄是唯一不存在净值化波动的类产品。目前试点的储蓄产品,收益率相对于定期存款来说是有一定优势的所以基本上综合了可以个税递延、相对稳定收益率在同产品具备优势的三大特点。这类产品会比较适合接近退休,已经不太想去承受任何净值波动的投资者。

第二类产品是在2018年开始就有试点的养老保险产品,但这一类产品因为会涵盖一部分保障功能,同时风险收益也区分稳健和相对进取的不同定位,整体上而言对于风险收益的定位不是特别直观对于普通投资者理解,条款也可能也会复杂一些。所以这类产品目前不管是从产品数量还是规模来说,是相对比较小一些的。

第三类产品银行理财,理财产品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而目前的养老理财产品,风险定位除了个别外都是在中低风险水平,基本上权益配置比例在0~20%或者20%~40%区间我们可以统称是一个中低风险定位的产品,对应业绩比较基准基本上也在5%~8%的水平,整体而言属于相对比较稳健的选择。

这类产品受众会比较多因为除了银行能够直接面对养老账户客户之外,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这种预期收益业绩比较基准的表达方式,也是广大投资比较熟悉的。它还有一个好处是这些养老理财产品大多会有净值平处理机制,不像基金是完全净值化的产品所以养老理财产品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同时结合净值平滑机制投资者持有体验更好一些。

最后说养老目标FOF养老目标FOF在可投产品里面涵盖的风险层级是最的,不局限于储蓄是非常低风险的,也不只是刚刚提到的养老理财产品是中低风险的,在养老目标FOF里,涵盖了从保守到非常进取偏权益的所有风险定位,而纳入可选产品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谈及养老目标FOF具体优势,在资产管理机构中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管理能力上优势比较突出过去二十几年也证明了公募基金有阿尔法创造能力。

所以在养老目标FOF上,给大家提供了从低到高不同风险层级的多种选择,这些不同风险层级的产品都是包含一定比例的权益的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公募基金创造权益超额收益的能力,所以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以上是我对四类产品简单的介绍,谢谢。

主持人:麦总,您觉得在这些产品当中哪类竞争力更大?

麦静:第一个角度,从群众基础来看,银行理财跟公募基金的群众基础都挺广泛。第二个角度,从现在所处市场环境而言,权益的投资价值其实比较突出,所以从给大家提供更多偏权益选择的角度来看,公募基金养老目标FOF对投资者来说是挺好的选择。

目标日期养老FOF产品的三大好处

主持人:好的,感谢麦总。李总,跟我们聊聊您的想法。

李文良:好的,刚刚麦总把四个品类的特点都介绍得非常详细。我稍微补充一下。第一类,储蓄存款确实是给投资者非常清晰的预期,并且确定性也是最强的。当下,有数据也有披露,纳入储蓄存款的预期年利率,基本上确定在3.5%,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但是换一个角度,刚刚麦总提到储蓄存款的好处,我补充一下,它在长期投资中的劣势。在长期投资的时候,不一定追求稳到最后就真正稳,在长期视角里有一个比较大的风险是通胀。

如果资金放在储蓄存款,如果确实是离退休时间还比较长,在二、三十年维度上来讲,它不能很好去抵御通胀的风险。所以储蓄存款虽然给很多投资者非常清晰的预期和确定性,但它面临通胀对购买力的侵蚀来讲,它抵御通胀风险的抵御力也非常弱。

第二类是商业养老保险,确实有保障类属性。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而言,因为保险条款相对比较复杂,所以保险品类的认知复杂度还是比较高。另外,保险相较于完全净值化的品类而言,未来现金流的预期确实较为明确。同时,对于保险这个品类,主要还是偏稳健型居多。

第三类,在银行理财这一端,从理论上来讲,其实也是可以发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我们可以关注到,有一些理财产品里,权益的敞口也是可以进一步抬升。但从实践来看,或者是从银行理财资管的资源禀赋和擅长领域看,主要的养老理财产品还是以中低风险为主。

对于FOF产品而言,刚刚麦总提到了 FOF产品除了提供中低风险稳健型的策略以外,其实风险频谱也是最全面的。它在低、中、高风险里面,不仅有不同颗粒度的风险等级产品。另外养老FOF里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产品叫目标日期的养老目标FOF产品,它以目标日期的策略,可以给投资者提供几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可以根据需要在匹配度和认知上非常清晰地进行匹配。比如目标日期产品的FOF产品里带着一串数字,比如2035、2040,这主要是定位在客户退休年龄段的时间。所以通过这样简单的要素,个人投资者可以非常清晰地跟据自己需要简单匹配上。

第二个好处是,在养老场景下,强调全生命周期的投资解决方案。所以,随着年龄增加,很多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会下降的。所以目标日期的策略,通过下滑曲线策略,可以真真实实为投资者在养老场景下提供一揽子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第三个好处是, FOF可以实现国内外包括股债商品的资产配置,也是可以提供资产配置解决方案。至于竞争力而言,刚刚麦总也提到了在长期投资这种视角下,尤其在养老场景,很多个人投资者离退休其实还有挺长时间。所以如果把退休前和退休后全部考虑起来,其实这个时间不止20年、30年,甚至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而言,长达40年、50年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在长期投资的这种视角下,权益资产在抵御通胀风险,追求让资产保值增值,真正为退休提供一定保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这个维度上来讲,我觉得权益这个领域上能力边界非常强的这部分公募基金,确实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但是国内很多个人投资者,在初期一想到养老,都是以稳健的思路和心态出发。所以我们会觉得稳健型策略的产品,包括银行理财、储蓄、养老FOF里面偏稳健型的策略,可能在初期会受欢迎一些。但从海外经验来看,如果身边有一部分人配置稳健型的,另一部分人配置权益敞口高的,过了5年、10年之后,会发现账户里资金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哪怕每一年每个人都把12000额度都用满,但投的品种不同,经过了5年、10年之后账户差异可能会很大。

海外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初期,可能稳健型风格的产品更受欢迎,但在5年、10年之后,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差异之后,权益敞口更高的产品会越来越受欢迎,它也会发生一些转移。这是我的一些观点,谢谢。

投资者选择取决于产品业绩、产品服务的综合考量

主持人:好的,谢谢李总。李总给了一个超长期的视角,不只是30年,可能是40年、50年,所以权益资产的配置或许还是更有优势。汇丰晋信的何总在这一块也非常有研究,我们请何总也来聊一聊。

何喆:前面两位其实已经讲的蛮多了,因为我曾经比较长一段时间在做产品设计,那么我更多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四类产品偏重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养老储蓄是银行作为背书发行的储蓄品种,它的本金是比较安全的。它的问题在于长期收益率或者利息相对其它品种可能会低一些。虽然第一批试点的养老储蓄收益率较同期普通存款会高一些,甚至有些高过了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但这种普惠性质的养老储蓄可能存在额度上的限制,所以它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投资者的养老需求,容量实际上是有限的。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银行发行的养老金投资品种,期限可以比较长,所以它的底层资产可以投资一些非标准化资产,与负债端的匹配度会更好一点。同时,产品上存在一些风险准备金的平滑机制,所以对净值波动也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它的优点。但银行理财在固收上会比较有优势,在权益上的业绩记录目前来看相对会稍微弱一点,也不够长。

保险公司发行的养老保险,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品种。它有一定的利率,有一些保障的功能,甚至它的年金险,可以提供处理长寿风险的保障,这是其它金融品种所不具备的。

但保险公司利润来源实际上是来自于利差,这个利差就来自于实际收益率跟预定利率之间的差额。所以公司跟养老金的投资者之间,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利益博弈。另外一方面,保险的产品条款相对来说会比较晦涩,投资者很难直接去比较各个产品之间的优劣势,所以投资者的认知门槛会比较高。

对公募基金来讲,优势在于投资策略更为丰富,也是所有资管产品里面信息披露最完备的一类产品,更重要的是它更擅长做一些标准化权益资产的投资,同时也是海外最流行的养老金品种。

如果从个人养老金整体的业务模式看,商业银行在整个构建中其实是占核心地位,所以在个人养老金投资初期,本行发行的养老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一定占据某些渠道上的优势,很有可能会成为投资者的首选,甚至可能出现某些产品上的抢购。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我们需要总结和比较各种金融机构发行的养老产品,在风险维度上特有的优劣势,要做好错位发展的准备。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选择哪一种个人养老产品,实际上取决于产品业绩、取决于产品服务和特色的综合考量。因此作为公募基金,不但要把业绩做好,同时也要把投资者服务以及投资者陪伴做好,这是我的观点。

美国401k计划和个人养老金的异同点

主持人:好的,感谢何总,讲得特别好。短期内要做好错位发展的准备,长期不仅要做好业绩,也要做好投资者的陪伴和教育工作。感谢何总。

我们接下来想聊一下,美国的401k计划对美国股票市场其实产生了比较明显的长期影响。想问一下,我们的个人养老金能不能跟401k计划做比较?从短期或中长期角度,聊一聊个人养老金能够给公募基金行业、给市场带来多大的增量资金?这个问题想先听一听肖总的看法。

肖侃宁:美国401k计划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退休福利的养老金计划。它是属于第二支柱,相当于中国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计划,而个人养老金是以个人为主导,属于第三支柱。所以更适合用来跟个人养老金类比的是美国的IRA。

当然在美国,无论是第二支柱的401k还是第三支柱的IRA,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缓解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养老压力,也有助于给股票市场带来长期的资金,丰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反过来也有助于提升养老金的收益水平。

所以我们对个人养老金的发展前景是充满信心的,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肖总的分享,接下来想听一下王总的看法。

王帆:从数据上看,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美股市值缩水的时候,401k计划持有的美股在美股市值占比,大约从2007年的不到10%提高了接近2个百分点。即使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不到4%的客户当年不再缴费。在美股下跌的2002年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

近年,美股中401k养老金占比在总市值占比约有10%。它对股市是有影响的,同时具备减少股市波动,提高股市风险收益率的作用。比如提高替代率、降低储蓄率、促进消费,这都是一些积极的影响。在这些角度上,我认为个人养老金可以进行类比,它可以一定程度压制股市波动,同时提高替代率、降低储蓄率、促进消费,这些积极作用都是一样的。

未来产品差异更多取决于策略的侧重点

主持人:好的,谢谢肖总和王总的分享。

目前个人养老基金产品费率针对的人群、配置的策略,会有一些同质化的现象。大家认为如何打造出各自的产品特色?先请何总来跟我们聊一下。

何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目标风险型的产品同质化可能性更高一点,而且未来的差异更多取决于每家基金公司或者投资经理在策略上的侧重点。

但实际上在另外一种养老金即目标日期型的产品设计上,由于它强调的是一站式养老金概念,所以它留给基金公司创新的空间更大一点。比如在一些风险预算的下滑设计上、在多资产的配置上、在积累期跟支付期采取不同的分红机制上,在条款上仍会有改进的可能。

另外一个方面,目前我们关注的产品其实更多是在积累期的产品,但在支付期的产品仍然是空白。那么支付期的产品,在逻辑上或者理论上跟积累期的产品不是同一种类型。当然未来可能会有很多种支付方式,但如果投资者选择了分期支付的方式,那么针对这部分的资金特性,也存在一些创新产品的可能性。

如果再想得更远一点,是不是可以通过几种金融产品之间的转换和组合,为养老金的金融服务发展留下更大想象力,这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在投资的维度,我们可以更多地将全球资产纳入到投资范围中,利用中国跟全球资产之间的负相关性,去纳入更广泛的回报驱动因素,这是我能想到的几点。

主持人:这给我们打开了思路,感谢何总。接下来我们请王总来谈一谈。

王帆:在这个问题上,在资产组合构建上,天弘养老金投资部团队在资产配置包括个股上可能会相对同业具备一定的优势。

第一,表现在产品上,比如我管理的一只FOF产品,收益率是在同类前列,同时波动率在同类中表现是相对低的,净值曲线比较稳定,非常适合养老的需求。在资产配置角度来讲,我们有来源于社保的一套资产配置框架,并且独立迭代和完善。现在作为部门基础设施一部分,基金经理们会根据框架和独立判断共同输出一个资产配置的结论,这是我们的优势之一。

第二,我们团队里做股票投资出身的基金经理较多,可以对资产配置框架输出的行业观点进行自下而上验证,然后基于共识和自身的主动差异化,形成了每个人个性化的组合。在我管理的组合里就会配置比较高比例的个股,这对提高组合的风险收益比是有明显帮助的。同时,团队如果对个股有很深的理解,对基金评价也会更加准确。

所以,我们团队在资产配置和个股上会比较有优势,净值曲线可能也会波动更小,收益率也会表现的不错,比较适合养老的需求。谢谢大家。

投资者体验关乎养老目标基金发展

主持人:这是对研究的要求比较高。好的,下面请肖总来聊聊。

肖侃宁:我觉得养老金投资每家都会有每家的投资方法、理念、整体框架。所以对这类基金的研判和选择上,可能也需要适合这类资金类型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价。

从最初的养老目标基金发行到现在,已经有4年时间。在这期间,大家可能用不同的方法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不管是成功也好,还是不成功也好,我觉得未来对产品的理解,对投资者投资体验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对于银华FOF团队而言,我们经历了很多波折,用了各种各样方法去看哪种方法更好,失败的时候比成功的时候可能还要更多,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会促使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完善投资框架,所以我们也会总结这几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

现在新的Y份额出来之后,投资者更关注的可能就是投资体验。未来我们养老目标基金能不能做大,能不能与银行、保险的产品在共同发展过程中胜出,很重要的还是投资者体验。所以我们往这个方向去努力。谢谢。

从产品端、服务端打造自身特色

主持人:感谢肖总。大家不一定都知道,其实基金公司对基金产品的探索,都是有波折、有曲折、有挫折、有失败,都是不容易的。今天非常感谢肖总的分享,请李总谈谈。

李文良:好的,前面几位老师都讲的非常丰富。我稍微补充一下,之前我做过美国401k的投资组合管理。国内普通FOF经历5年多时间发展,养老FOF经历4年多时间发展,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同质化。但如果看海外,整个FOF品类已经经历了数10年发展。

如果从大的分类看,不外乎就是目标风险和目标日期,所以从策略上来讲都是类似的。但在细节上来讲确实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比如下滑曲线,其实每一个都应该是有自己的理念和框架,所以设置出来的下滑曲线是非常有特色、有差异的。


哪怕是同一家基金公司,推出的下滑曲线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群体,设计出来的下滑曲线都是有差异的。比如像以前我所在单位,它给美国和欧洲的个人投资者提供的下滑曲线,差异都是巨大的。所以在很多细节上面是可以做出很大的差异。

从产品合同来讲,国内的下滑曲线已经模糊化了,下滑曲线设置相对来讲比较同质,但我觉得下滑曲线的背后设计理念是有很大差异的。包括我们自己,在下滑曲线的设计上,把国外的一些主要的下滑曲线设计方法,在国内做了比较多的尝试和测算,确实跟国外也是有差异的。

南方基金也是首批养老FOF的参与者、管理人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下滑曲线的时候,也做了很多针对国内个性化的设置。但是最后其实没有落实到产品的合同中,在产品合同中其实已经把它标准化了。所以从背后的理论上和框架上,大家都是有自己的理念和框架,甚至差异化比较大。

另外,在养老FOF投资中,我们一直强调它的场景和其它场景的投资是有很大差异。其实很多个人投资者,包括一些机构,它的资金属性不是长期的。但在个人养老的场景下,这些资金就是具备长期的资金属性。在这个情况下,要与之匹配投资框架和方法,应该还是有很大差异。国内在过去这么多年的实践中,除了社保资金以外,确实非常缺少长期投资的应用场景。

所以,在未来第三支柱的推动过程中,真正基于长期投资的资产配置框架,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团队也做过海外的长期投资,所以一定要以长期的视角来做资产配置框架,包括组合的构建、动态调整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FOF的投资运作,我们力争要给个人投资者提供一个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预期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解决方案。这确实要纳入更多资产,或者纳入一些相关性相对比较低的优质资产,构建到组合中来。

所以,对于底层配置,经过过去几年的实践,我们会发现很多FOF产品确实就是国内的股债混合性产品。未来要做出一些差异,团队也一定要在多资产上面去进行能力边界拓展,站在全球配置视角来进行投资和运作。

前面何总提到我非常认可的一点,我们怎么打造出自己的特色,除了组合的管理,除了产品端,在服务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我印象特别深刻。在海外,我们做养老金的投资,其实讲得最多的不是市场风险。但在国内,无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交流最多的是市场风险。

其实站在养老投资上来讲,要讲长期投资的理念,要给客户讲的是陪伴。在市场波动的时候,要进行正向输入。这一块在国内做得相对比较少。在海外,很多养老金机构除了提供产品解决方案之外,还有非常成熟的陪伴体系,或者叫投教模块,这个非常重要。

所以,未来在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过程中,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除了产品端,在服务端也是至关重要的。谢谢。

海外在服务端和陪伴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主持人:李总,想问一下海外陪伴的先进经验,能不能稍微举点例子展开讲一讲。

李文良:好的。陪伴包括投前、投中、投后。投前,现在国内其实也在做,比如讲清楚第三支柱是什么,在第三支柱上正确的投资方式应该是什么,真正的长期投资应该是怎么样,它会做很多一系列的培训素材。

比如大家都在提倡长期投资,但是很多个人投资者没有注意到,以什么样的方式真正能够说服这些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在海外,其实也是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模块,比如股票市场波动很大,但在长期的视角来讲,股票的波动并没有那么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A股市场为例,如果计算滚动的年度波动率,和计算滚动的月度波动率,其实它们的波动率的差异是巨大的。期限越长,其实波动率是会下降的。所以以类似的方式去让投资者能够切身体会到长期投资的好处,或者说能够真正契合他的长期投资视角去正确认识波动,正确认识收益。

另外,对未来要有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预期。比如海外会做比较多的蒙特卡罗模拟方式去测算。如果采取这种方式,未来账户可能是怎么样,如果采取另外一个方式,可能是怎么样。总之,投前会做一个非常全面的、充足的展示,什么样的参与方式是正确的,采取不同的选择,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

其次,在投的过程中,海外也会经历牛熊转换的过程,尤其在熊市中其实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在那个阶段,我们也会通过机构直达客户倡导投资者,在这个时候不要转身离开而是做好陪伴。同时,中间的机构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要给它们宣导一些长期投资理念,把这一套框架和体系植入。

另外,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和服务上面,因为大家的参与方式不同的,第三支柱池子相对是一个蛋糕,可能是大家想去争份额这种方式。但是在海外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很多机构是混业经营的,大家也是把整个市场当成一个篮子,哪怕只是服务其中一块,提供其中一块产品,但是给客户的是整个解决方案。

前面何总也有提到保险不可或缺的功能,是可以去对冲长寿风险。以前我们给客户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主要还是通过基金的方式构建组合给投资者,但也会提供一个建议,在整体解决方案、在保险的配置上,我们也会给大家提供这样的配置。所以在服务端和陪伴服务端上面,海外涵盖的领域会更多,会把整体的解决方案给到客户。

所以整个投前、投中、投后,整体一套培训的机制和体系,真正让客户明白在这个场景下,正确的投资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现在国内在第三支柱上面,或者在很多个人投资者的接受度和认知上面,其实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进一步去丰富。

做清晰的自己,陪伴投资者并建立信任

主持人:好的,感谢李总。实际上海外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体系化的经验可供参考,也希望国内公募基金能够在这一领域越做越好。下面请麦总跟我们聊一聊。

麦静:好的,刚刚各位同业都从非常专业的角度分析,无论从产品设计,或者投资管理上,其实没有那么同质化,还是有很多可以打造特色的方面

我换一个角度做补充。相对于追求外生的特点,我们可能更关心如何去达到效果,这里指的效果就是让持有人能够真正赚到所购买的不同风险等级的养老目标FOF对应的长期应有收益。所以我们更想说的是,不刻意去追求不同,还是要做清晰的自己。

在销售环节,刚刚王总也有提到,确实是需要去清晰告知产品的定位,这样才能够匹配投资者可以承受的风险波动,同时还比较有效引导投资者建立合理预期。

比如目标日期基金,哪怕是同一个退休日期的,其实不同持有期对应的初期权益配置比例区间是不一样的。例如2040它可以是一个偏权益的产品,也可以是一个平衡性的产品。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在初期把产品定位讲清楚,可能就不能把合适的养老目标产品带给合适的持有人。而这其实是让持有人最终能够获得收益的前提条件否则如果持有人买的风险定位是高于自己承受能力的,要么就是拿不住,要么就是不能够坚持去持续投资,最后获得的收益恐怕也不理想。

在投资管理环节,各位都有提到,其实不同管理人的投资管理方法还是不一样的。养老投资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所以为了确保每个养老目标产品都能够持续符合它的风险收益定位,我们都应该要坚持各自的科学系统资产配置跟基金优选投资管理框架。从而管好产品,做好业绩,这也就是做自己的部分。

在做好自己做好净值的同时,还是要清晰告诉持有人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让持有人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收益跟波动都是从何而来,他们的管理人是不是在持续尽职尽责管理着他们养老的钱,逐步建立信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陪伴让持有人能够真正拿得久,最终所有净值收益都能够切切实实地转化为持有人获得的收益。

在个人养老账户中的投资是真正的长期投资,因此对于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个大家都想去克服的痛点,在这个账户中,应该更有条件、更加切实能够帮助基民最终赚到所有净值曲线表现出来的收益这也是各位都提到的,我们要做好服务做好陪伴最终才能够达成设立第三支柱,大家努力作为专业投资人去帮大众养老钱的最终目标。谢谢。

基金选择上定性跟定量相结合

主持人:好的,感谢麦总。麦总刚才提了一个特别好的点,就是做清晰的自己,要在个人养老的账户里面,切实解决一直拷问行业的问题,“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麦总,能不能谈一谈养老FOF,您的投资逻辑一般是怎么样的,包括选基金的标准、定量定性的筛选、底层配置的调整?

麦静:首先,我们的投资逻辑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团队相信两事,第一个事就是长期投资回报的核心决定因素是来自于资产配置。

刚刚大家都有讲到,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资产,不同资产本身的风险收益特征跟相关性都是不一样的。长期来看,我们通过怎么样的方式进行资产配置,其实极大程度决定了长期复合回报水平会落在什么样的区间,这是我们相信的第一个事情。

我们相信的第二个事情是,中国是一个非常有阿尔法的市场,同时在这个市场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能够创造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所以我们是可以通过优选基金,在每一个类别中选出最优秀的一小撮人,和资产配置产生一个叠加的效果,也就是在一个有效的资产配置基础上,通过叠加来自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长期能带给投资者更好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或者跟所承受的风险相当或者更优的一个回报水平。

在基金选择上,我相信各家都是定量跟定性相结合的。现在基金数量确实是太多了,如果纯粹通过定性方式,没有这么庞大的团队,也没有这个必要去做覆盖。我们做的定量分析更多是做一个负面剔除,让我们能够把精力更多集中在我们认为是做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这些基金经理身上。

在做了这样反向筛选之后,就得理清楚过去这些表现好的收益都是怎么来的,未来还能不能够持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用到一些定量的部分,但这个部分不是直接去比较定量的结果,而是结合定量的数据,通过访谈提问等各种方式,来看过去的这些表现是不是基于成体系的投资理念跟投资方法。如果是比较系统化的方法,而且基金经理说的跟他做的与最后净值表现也是比较一致的话,那我们判断未来超额收益的可持续性时,倾向于认为其处于高置信度区间。

我们会通过上述的定性跟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做基金的选择,最终还是需要把资产配置观点跟我们选择的基金相匹配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穿透到底层的资产,去看不同的风险暴露敞口,并动态地进行风险敞口的调整。调整没有一定固定的频率,更多是基于我们对大类资产和风格的判断,然后结合基金的一些表现来动态地进行调整。

三层框架构建FOF投资逻辑

主持人:我们听到了一套复杂而详细的成体系的投资框架。我们接下去请李总来跟我们聊聊您的养老FOF的投资逻辑和框架。

李文良:对于FOF投资,我们也想换个角度来讲一讲FOF在价值提供方面,有别于其他公募基金产品的地方在哪里。

首先,FOF基金经理主要是要给个人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的解决方案,而FOF确实可以通过公募基金来实现全球的资产配置,所以我们就是要搭建一个能够实现全球资产配置的框架。目前构建资产配置框架主要包括两大方式,其一可能会偏定量一些,另外一中可能是偏自上而下的由宏观研究驱动的。

此前,我们做过比较多的海外养老金的投资,也尝试过站在非常长期的视角来做资产配置,尤其是在战略资产配置上,量化模型在海外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当然我们在国内也做过这样的尝试。但其实相对于海外而言,一方面国内资产的历史数据相对而言会短一点,另外一方面确实不稳定性要高一些,所以很多的量化配置模型在国内的实践和应用中的有效性会稍微弱一些。

所以,在国内,我们可能主要还是以偏主观的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来驱动的方式做资产配置的框架。至于一些量化的配置模型,比如风险预算,比如用蒙特卡罗模拟去优化的均值方差模型,我们更倾向于将这些量化配置模型作为辅助的工具。整体而言,我们的配置框架是以偏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驱动为主,量化的配置模型为辅这样的一个配置框架体系。

其次,FOF基金经理的价值就体现在管理人的选择上。在国内,我们谈论风险的时候经常说的是资产端的风险,但其实站在长期投资的视角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风险那就是管理人的风险。

在国内,可能暂时还没有公募基金破产的情况,但在海外其实非常多。当然海内外基金公司的组织形式不一样,比如海外很多基金公司可能是公司制的,所以公司有可能破产。而养老投资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投资,如果投到单一的基金公司或者单一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上,可能也会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

所以,我们在海外进行养老金投资的时候,除了为资产端提供资产配置解决方案之外,另一个非常大的价值在于我们能够规避管理人风险。我们不仅能够做基金经理的优选,还能够进行基金经理的动态调整,而这一点在国内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每一个FOF产品都是有清晰定位的,除了做好资产配置、底层基金选择之外,如何把这些基金构建成一个组合也是非常重要,非常讲究的。因为每个基金本身也是一个组合,通过间接投资的方式如何能够更加精准地实现上层的配置的理念,这对于组合的构建,对于穿透式的组合管理方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底层的子基金构建上一层的资产配置端,以及随着组合的动态调整需要对组合进行动态管理,在这两方面我们也花了非常大的精力。

总结一下,投资逻辑包括三点,一是上一层的配置,二是底层子基金资金的选择,三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构建出我们认为最优的组合。以上就是我们完整的复合投资的理念和框架。

至于基金选择方面,其实像麦总提到的,大家在基金选择的框架和体系是比较类似的,可能在细节上略微有所差异。

介绍一下我们采用的框架,首先在做基金分析评价时要明确目标,其次要把基金精准分类。因为我之前也是在晨星工作,所以我们的基金分类的方式相对比较细一些,不只看合同里面的规定,还要看基金真正怎么运作的,然后把它们进行类型的精准划分。

如果我们没有做非常清晰的划分,只是直接把同类基金进行比较,那么后期就会因为分类分得不精准,使得后面所有的工作都不那么准确。因此我们对于前端细分基金类型的划分做了非常多的精细化的工作,我们的目标是选出各个细分类型之下,各个领域最好的一批基金经理,把它筛选出来放到我们的核心池中。

有了精准的划分之后,我们会关注三个指标第一就是中长期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第二是业绩的稳定性,第三是风格的稳定性;我们往往会把风格跟细分类型进行关联。我们的目标是选出每一个类型上最好的,因此对于类型漂移的基金我们不是特别喜欢。综合这三个维度进行综合的打分之后,我们再进入深入的分析。

在深入分析上,由于我们的量化背景也比较丰厚,因此我们也会做比较多的净值分析,包括持仓的分析,筛选出我们认为值得调研跟踪的名单。

我们团队也是非常强调定性调研跟踪的,所以定性调研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基本上每周都会调研10来个基金经理。所以一年下来,其实我们会把核心池中的基金经理进行全面的覆盖。此外,我们还会进行季度的跟踪。经过这样的调研,我们才会将基金经理纳入到我们的核心池子中,并不断动态地优化和调整。

养老FOF配置优先大类资产

其次行业 最后基金经理

主持人: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专业FOF基金经理是如何选基金,今天李总很详细地跟我们介绍了一下专业人士是如何选基金经理的,干货非常多。接下去想请教肖总,您养老FOF的投资逻辑大致是怎么样的?

肖侃宁:在投资上面,我们更加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首先是大类资产配置,其次是行业和风格的配置选择,最后是具体的基金品种的挑选。

可能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是能不能选到涨幅最高或者说排名最好的基金产品,其实我们觉得对养老FOF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大类资产配置。如果大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之后的操作就不容易犯大的错误。所以投资更重要的是少犯错误。

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我们在遵守基金契约约定的资产配置比例的前提下,采用趋势分析与相对估值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益投资比例。

在行业和风格的配置方面,我们注重挑选行业格局好、行业潜在增速比较好的方向。

在品种选择方面,对权益类基金和固定收益类的基金的选择也是和大家一样,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各有偏重。

对于权益类资产而言,由于资产的收益率波动比较大,比较容易分离资产属性或特征。所以,在数据层面,我们在特定时间内可以通过对它持续的评估和绩效归因得到一些定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因此对于权益类基金,我们可能更多会采用量化方面的方法,当然也会结合定性的调研结果。

对于固定收益类的资产,由于它的资产收益率波动是比较小的,所以它资产属性或者收益波动的特征不明显,因此数据缺乏完整性,所以我们在持续评估的时候会更多偏向于它的定性的分析。也就是说,对于债券基金,它所对应的基金公司平台,包括它的信用团队和宏观分析的团队的平台水准,会是我们考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FOF投资的核心是在于对基金经理的筛选,尤其我们是比较重视对这种策略型的基金经理的筛选。

现在的基金经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就是那种喜欢做判断的基金经理,还有一种是通过应对方案或者策略实施的基金经理。对于我们来说,为了实现净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更倾向于会去选择策略型或者叫应对型的基金经理。

具体的流程应该也大同小异,但是我们的重心是看在市场的逆境或者排名处于逆境时,基金经理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及最终实施后扭转排名的能力。

定量与定性结合考量 关注两个风险指标

主持人:肖总的发言里面有好多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说养老FOF的投资其实更强调大类资产配置,其次才是行业配置,然后才基金经理。包括刚刚说到的要少犯错,少犯错才是长期业绩的保证;以及在选择基金经理的时候,更看重他们在逆境中应对的能力。观点非常有价值。感谢肖总的分享。

接下来我们来问一下王总,请王总谈谈您的养老FOF的投资逻辑和框架。

王帆:正如刚才麦总提到的,首先我们要确定客户的风险偏好,包括叠加他的退休信息。在这基础之上我们要给客户匹配合适的产品,对应的输出就是业绩基准。然后我们在产品配置时输入参数,业绩基准就是客户承担的风险所应该有的回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我们的劳动进行进一步优化,优化的结果就是我们作为投资人员劳动的价值。

天弘基金在总结了多年社保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独立完善迭代出了天弘基金的资产配置框架。这一点刚才肖总也有提及,我们也认为资产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天弘基金的资产配置体系会定期提出对权益资产高、中、低、小高、小低这几种状态的配置建议。结合刚才提到的业绩基准,就可以中期看到一个权益中枢。

同时,基金经理可以根据一些独立的信息以及个性化要求,对自己的权益中枢进行动态的调整和修正,最后形成资产配置的结果。随后,资产配置框架可以落实到行业,如果行业上的判断跟基金经理自下而上研究相符,我们就会加强在这个方向上的风险暴露。

对于自下而上的基金选择,天弘基金也有一套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案。因为大家也都知道现在基金的数量超过10000只,而A股上市公司才5000多家。由于基金数量太多,难以挨个分析。因此我们对各种基金都是先定量再定性分析,其中定性的部分还包括对基金经理和基金经理团队的交流和跟踪,再叠加一些软性的评估,最终形成我们的FOF投资方案。

刚才提到,我们部门股票基金出身的基金经理占比较高,同时公司在投研上给予了我们大量的支持,因此我们跟外部基金经理沟通和判断上也比较顺畅。

以上就是我们从如何形成资产配置一直到基金选择的整个流程。

主持人:接下来请教一下何总,我们知道汇丰晋信的目标日期基金很特别,它的底层配置资产是股票,也请何总跟我们聊聊汇丰晋信的投资逻辑与投资框架。

何喆:汇丰晋信基金作为最早尝试生命周期产品的基金公司,我们在开业之初选择的第一个产品就是2016生命周期基金,这也是国内第一只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周期产品。之后几年,我们又发了第二只生命周期产品——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虽然这两只生命周期产品都是非FOF而是直投的,但也为国内版的养老金基金的设计以及投资提供了很多参考。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因为在2016年生命周期策略就到期了,转成一只普通的债券型产品。在到期的伊始,我们计算过它十年生命周期内的年化收益率,大概在10.5%。而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截止今年9月底已经成立超过14年了,在今年市场调整比较大的背景下,它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仍然超过11%。

所以单纯从业绩的表现来看,虽然两只产品都是直投的,但它们的业绩都能够达到养老理财的要求,也即达到适度的超过通胀的投资目标。换句话说,在养老金产品的投资上,无论是采取直投还是FOF的方式,我们仍然需要考虑到养老金投资对于资金安全性的诉求。

实际上,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是整个养老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养老金投资的本质,其实是个人投资者在早年牺牲一些资金的流动性,来确保退休之后充分且稳定的现金流。所以在积累期没有适当的预期回报水平的情况下,人们去参与养老金投资计划的积极性有可能会大打折扣。

从战术上来讲,在总结了几只产品的经验之后,我认为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和年龄结构的产品,除了设置权益资产比例的最高限制外,还应该引入对于整个组合的风险预算或者风险容忍度的概念。

对于一个养老金产品,我们应该同时关注两个风险指标,既需要控制权益资产或者是高风险资产的投资的比例,也需要控制好整个产品在不同风险级别,或者是目标阶段的波动的幅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养老金是具备定期定投的长期积累的属性。假设我参加了一个目标日期型的产品,那么往往在临近退休前,理论上临近退休的这些产品会设置一个比较低的权益资产的仓位,但此时个人养老账户在这类产品上积累的本金实际上是非常高的。一旦权益市场出现了巨大的波动或者回撤,在产品没有做好组合整体的风险预算或者风险容忍度的控制时,就有可能对个人养老金产生巨大的侵蚀。

由于国内的权益市场的短期波动有时是非常大的,虽然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又缺乏对风险容忍度的控制的话,客户的体验会变得非常不好。

总结一下,养老金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各类资产的相对性价比,还应该考虑整个组合的整体的风险水平跟风险预算。尤其要确保,在临近养老金领取阶段,整个养老金产品的账户波动要足够小,要足够合适。实际上这一点在直投的养老金产品中是更为明显的。

主持人:何总,您觉得作为个人养老金的产品,是FOF产品更合适,还是直投股票的产品更合适?

何喆:其实在FOF这种养老目标产品刚出来的时候,不管是直投产品还是FOF,各自有各自的优劣势。管理规模比较大的资产时,FOF实际上是一种更经济有效的形式。但一些资产配置或者是投资策略,通过直投的形式反而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来。

所以这两种形式实际上各有优劣势,未来也许会是两种形式结合。可能以后每家公司未来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在特殊的策略上可能会采取直投的方式,而在一些自己并不是很擅长的领域则会通过FOF的形式去做。所以我想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优劣,只是投资机构可能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一类产品结构,去构建养老金投资产品。

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重点参与人群

主持人: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给我们的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些建议,比如说什么样的人群应该要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如何做好个人账户的资产配置工作。先从从何总开始。

何喆:如果不考虑普惠给养老金产品带来的费率优势,由于现在个人养老的税收递延在支付期的税率是3%,也就意味着在积累期,只要边际税率在3%以上,或者每年的应税收入在36000元以上的城镇居民,从避税的维度来看,其实都是有参加动力的。而应税收入实际上就是,实际收入在扣除五险一金和相关抵扣之后的收入。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本质还是强制的积累,所以它可以去承担适度的风险。我们要相信专业的力量,要相信实践的积累。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有4类不同的金融产品,每个产品之间有各自的优缺点。当然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在前期配置这几类产品,自己体验一下不同的产品服务。我相信未来可能也会有越来越多更专业的养老金服务公司出现,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咨询,更好的服务,更多的选择。

主持人:感谢何总。下面请王总来跟我们聊一聊。

王帆:关于养老金个人的选择,我们认为,“人生而向老,欲老有所养的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本质上讲,养老依靠的无非就是自己、儿女、企业或者国家,对应的就是个人养老金、养儿防老、职业年金和社会养老保险。

现在可以看到,少子化趋势正愈发明显。我们希望未来少子化趋势是可以被逆转的,这也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但假设未来少子化不可逆转,那养儿防老这条就被弱化,所以需要有一定的自己养老进行适度补充,也是一种延迟满足。政府也推出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引导。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养老替代率。刚才各位嘉宾都讲提到我们的养老储蓄、养老理财要跑赢通胀,事实上它也要跑赢收入的增长率。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一个叫养老替代率的概念。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目前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统计上我们的养老替代率当前不到50%,确实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市场上还出现一些民间非法集资现象,通过一些过度的焦虑输出,承诺收益率显著高于社会平均风险回报率,甚至让客户感觉投资无风险的,这些本质上都是非法集资、庞氏骗局,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这也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引导到合法渠道,让大家有靠谱的渠道达到老有所养的目的。

同时我们要告诉客户,社会是公平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率总是正相关的。在合法的假设下,很难同时实现高收益同时又低风险,如果有,可能这是一个短期现象、覆盖资产规模也难以很大。更科学的是可以指出,持有标的越分散、时间越长,短期风险的影响会变得相对弱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养老目标产品设计,第一它是有封闭期的,第二它是FOF的产品形式。因为FOF是基金的分散,基金本身是股票的分散,所以综合来看FOF是相对分散的,而且它有一定持有期,使得你持有时间不会太短。

短期的风险和对短期问题的过度关注,常常会造成大量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长期视角来思考,提高决策效率,优化行为。换言之,我们不要对短期的风险短期问题过度关注,而我们的养老目标的产品恰恰能够非常好地从产品设计上解决大家的这些问题。

从适用的人群来讲,除了刚才提及地这些人群以外,还有一些人群的子集。比如说第二支柱没有覆盖的人群,觉得第一支柱保障不足的人群。

比如在子女养老这一块不足,因此需要补充的人群。比如一些年轻的朋友,他们需要强制储蓄才能够抑制高消费倾向。以及个人所得税率比较高的人群,因为养老金的节税优势是非常明显,相当于退休的时候只收3%的税率。包括之前采用的养老方案没有达到效果,不管是追涨杀跌买的爆款基金也好,还是被不法分子忽悠,受到了欺骗也好,这些人群都是有必要通过个人养老账户这种合法的渠道解决养老需求的。

对于个人养老账户的资产配置,我认为有一个相对稳妥的方案:如果退休日期还比较远(超过三年),就可以适度增加权益比例的配置;如果时间比较短、着急用钱,就要采用一种稳健的低风险封闭期短的产品。这其实背后也代表了几类养老目标日期的基本设计原则。如果目标日期越临近到期日,它的权益中枢就越短。当下股市的位置是相对低位,此时提高权益资产的比例也是非常恰当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什么样的人可能需要这种养老账户以及如何做好配置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主持人:刚才王总说的5类特别适合的人群,我觉得还是特别实用的;包括让我们建立起这种长期的视角,替代我们经常会出现的短期眼光。接下来我们想听一听肖总的看法。

肖侃宁:为了提升退休之后的生活质量,我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在税延的范围之内都是要建立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如果这会影响到自己当期的生活质量,那么可能稍微需要考虑一下。

我们认为,越早参与其中,复利的效果越明显。未来养老生活是好是坏,不是说有多少钱,而是你比别人要多一点,那么你的生活质量就相对会更好一些。因此,从数字来看的话,我们建议有条件的人能尽早地去参与其中,肯定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从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配置方面来讲,我认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对于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投资者,我们建议,在符合自身风险能力的情况下,根据退休的时间,可以选择目标日期型的养老FOF,一站式的省心投资,通过长期投资获得投资收益。对于理财经验相对比较丰富,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且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选择目标风险型的这样的FOF。

主持人感谢肖总,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李总的看法。

李文良:确实我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只要条件允许,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为自己纪律性地存一笔养老金。有人可能有些会觉得当下3%或者5%担任税率优惠力度不大,但要考虑到,你未来的收入是增加的。

另一方面,我想稍微补充一下,刚刚王帆总也提到,替代率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有两个数据也可以做一个参考,像世界银行组织也建议要维持退休之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替代率是不低于70%的,国际劳工组织也建议养老的替代率的最低标准是55%。

但其实很多职工退休之后,很主要的收入来源确实基本上就没了,个别的一些除外。对大部分的这种工薪阶层而言,退休之后收入来源就非常有限了,所以要实现这样的替代率,仅靠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是远远不够的。

在国内第一支柱就是社保,覆盖率非常高,但是人均的金额并是不大。第二支柱的覆盖率是比较低的,同时第三支柱刚起步。

对比国外来看,如果以美国为例,它的第一支柱在整个的三支柱里面的占比不到10%,大概只有百分之七点几,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加在一起超过90%,并且它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是打通的,可以相互转换。

所以国内三支柱的相对占比未来也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就像刚刚肖总提到的,未来的退休生活,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多少,而是你要尽可能要比别人要好。假设未来第三支柱在整个社会的平均占比将迎来大幅提升,对于投资者而言,那就建议应该尽早地去参与。

如果未来想过体面的退休生活,我认为个人的养老金账户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现在已经符合能够享受税优政策的人更应该参与其中。只要条件允许就要参与,并且要尽早参与。

就个人账户的资产配置而言,对于绝大部分的个人投资者来说,要做好资产配置和让账户真正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的。

一方面很多人有自己的工作,时间精力是不够的。另外一方面,资产配置包括底层基金的选择,其实专业性确实非常高,所以还是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投资者只需要去配置或者购买跟自己的风险收益特征比较匹配的养老FOF产品,来实现一站式的资产配置的解决方案,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省心的投资方式。

这是第一个建议。要借力,而不是还像过往一样,自己做投资、股票投资或者说基金投资的方式,因为这样可能也很难摆脱基金赚钱个人不赚钱的结局。所以我们还是要借力,用专业的人来帮我们进行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产配置。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养老场景,有时候在基金选择时我们会惯用短期视角,但养老的场景其实是未来20年至30年,虽然账户上体现了长期账户的资金属性,但是在账户内其实是有很强的自主性可调整的,是可以去换基金的。但是我们也建议,一定要站在长期投资的视角来进行资产配置,尤其是它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要忽略短期的波动,不要因为短期的波动,就把持有的一些品种进行非常短期的交易,这样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是不合适的。

另外,其实前面我们也有强调,在未来几十年的投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通胀对于资产购买力的侵蚀,一定要注重权益投资。在风险或者自己波动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要把权益敞口、权益投资利用充足。

最后一点,海外讲得非常多,而在国内可能讲得相对少一点的。其实我们常说,一定要做风险收益特征的匹配,但对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其实很多个人投资者还是没有那么清晰的认识。尤其我们年轻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在海外讲长期投资和养老投资时候有一个概念,我觉得在国内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在做投资和规划的时候,往往可操纵的是我们的金融资产。但另外还有一块就是我们自己的财富。如果站在全生命周期而言,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财富叫人力资本,就是未来收入的折现。这其实是很大的一项资产。如果我要规划我未来的养老,规划未来的养老投资,我应该把我未来收入的折现也考虑进来。

假如我没失业,其实我每个月都有薪资的收入,类似于一个债券给我付息。这一部分其实是天然可以将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做一个比较大的对冲,或者说抬升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把这一部分资产考虑进来,其实很多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比想象中要高。

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这也是对在第三支柱和个人养老投资中进一步抬升权益投资敞口的有力支撑。对于年轻人而言,越年轻就越建议保持更高的权益敞口,因为我们天然的有人力资本这样的优势在这里。

主持人:我们还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投资视角,要尽量减少市场波动对我们的干预,才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的回报。非常感谢李总给我们的分享。再请麦总聊一聊您的看法。

麦静:我的建议是有三种人应该要参与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

第一边际税率高于3%的因为这部分人,实际上是享受到制度的红利。税这部分资金去做投资,相当于这个制度红利帮你放大了本金,而如果投资期限非常长的话,这些多出来的本金再叠加收益滚雪球效应,额外增值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如果早一点开始,如果时间足够长,你可能最后会比别人要多赚100万

第二类人,无论你的边际税率有没有到达3%,你现在实际上已经在投投养老目标FOF并且会长期投资的人。大家都知道,账户里面的Y份额在管理费率各方面都是有一些优惠的,相当于是降低了你的投资成本。那么你在外面也是投,在账户里面也是投,还不如把这个额度就转到这个账户里面,以更低的成本来继续做投资。当然由于提取时存在3%的税率,因此这种方式适合投资时间足够长、在过程中节约成本能够对冲掉最终税收成本的投资者。

第三类人,是所有对自己退休生活有更美好追求,希望能够强制性养成长期投资习惯的投资者。刚刚有多位同业提到,无论是靠第一支柱还是第二支柱,最后的替代率都不够让我们享受一个比较好的养老生活。所以只要大家有养老投资的需求,那么你们可以把个人养老金账户当成一块试验田,无论你能不能够享受到它给你带来的本金放大或者是费率优惠,即使是单纯地开始养成一个长期投资的习惯,也可以从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开始尝试。

因为如果纯粹靠自觉的话,可能会觉得我今年不投我还年轻,我可以明年再来。但在养老金账户里,你钱放进去之后就要到退休才能够拿出来,你就不得不坚持长期投资。而且在这里面去投的时候,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去尝试,哪怕是非常小的金额,去尝试一些长持有期的产品。

刚李总也提到,虽然进账户的钱是真正长期的钱,但是在不同产品间的切换,其实持有期有短也有长。所以为了管住大家的手,让大家真正去体验一把长期投资,真正体验跨越市场周期之后的投资收益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去尝试小金额地投一些偏权益的品种,因为金额小,其实也不太会超过大家的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会让大家睡不着觉。反而拿到3年、5年之后,通过自己的感受,你就会发现,你也没有你想象中的这么不能承受波动。

当你看到了真正的时间复利效应之后,你可能就会更开放地去接受一些带有波动,但同时能给你足够的风险补偿的投资品种。

主持人:麦总想问一下,你们有没有测算过,如果那些不应税的人群买了Y份额之后,管理费销售费用肯定会降低,降低的这些费用到他将来退休的时候,取出来可能会有3%的税额,您有没有测算过哪一种更划算?

麦静:这其实是时间的函数因为降低的这一部分基本上是一个每年都会有的固定费用,而3%的部分是一次性扣掉的税率,所以如果你投资的时间比较长,同时原来的这部分基础费率相对比较高的话,其实也不会有额外的损失。

我们始终相信,除了Y份额之外,养老金账户可能改变的是一些原来难以去做长期投资的投资者习惯而投资者从没有这个习惯到养成这个习惯,到最后兑现长期投资的收益,这部分的获益可能是远远大于大家所牺牲掉的一些流动性,包括最后扣掉的3%的税收部分的。

主持人:感谢五位今天的分享。以上就是我们养老投资论坛的圆桌部分,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次活动内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主办方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主办方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含文字、摘录等)公开发布,中国基金报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嘉宾言论系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意见。为保护版权,文章中的嘉宾言论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引用,也不得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截取、删节或修改。文章所述观点均为当时观点,不代表对未来的预测,如因为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平台及嘉宾所在机构均不承担更新义务。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平台及嘉宾所在机构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投资行为的风险与后果。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