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金鹰基金陈颖:2023年股基冠军的投资之道

方丽 2024-01-08 14:23

2023年公募基金业绩排行榜尘埃落地,金鹰科技创新股票以37.71%的收益率位居年度普通股票型基金业绩冠军。

这业绩的缔造者正是金鹰基金首席投资官、成长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陈颖。他属于行业少有兼具“实业+金融”履历的投资实力派,曾在广东电信规划设计院、中国惠普公司、戴尔公司工作,8年积累独特的“产业视角”,更拥有13TMT行业投研经历,“实战经验”丰富。

复合型的履历让陈颖的投资思路独树一帜,他更追求绝对收益,偏爱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寻找市场上预期差相对较大的公司。同时,在TMT领域投资上拥有独特的产业视角,抓住了2023AI等领域的投资机遇。

站在2024年的开端,陈颖跟中国基金报记者道出自己的投资思路和感悟。在他看来,2024年或仍是偏结构行情,投资上更均衡布局,关注消费医药AI板块投资机会,尤其认为AI与消费电子新产品相结合的领域,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五到十年行情的发力点。

9f7be5265cb450c1773e43622b46832.jpg

偏绝对收益理念

寻求预期差较大的公司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是行业内不多的拥有“实业+金融”复合型履历的基金经理,能否谈谈您的投资理念? 

陈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后获得中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我有八年实业领域的从业经验,先后在广东电信规划设计院、中国惠普公司、戴尔公司工作,可以说感受到中国移动通讯、IT系统、移动互联网等几个领域从萌芽期到渗透期发展期,最后到成熟期的全过程。2012年寻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加入了金鹰基金开启了投资之旅,而在整体研究和投资阶段主要方向是TMT领域。

因此,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偏向绝对收益的投资思路,偏爱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寻找市场上预期差相对较大的公司,在预期差兑现过程中,股价可能就会出现比较大的涨幅,这是我认为研究和投资的价值所在。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选股上您更看重什么?

陈颖:在选股上,其实不同阶段公司和不同类型的公司可能会不一样,更多的要全方位去考虑,针对不同状态的股票所观察的点也不同。比方说AI应用的公司,可能更多会看公司管理层和行业空间,而淡化估值对电子周期反转的公司,更多去观察未来盈利预测产能下游客户等。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投资当中,您是如何进行风险和回撤控制的?

陈颖:一方面自上而下去做宏观策略架构之际,会考虑风险控制和回撤管理;另一方面,从产品整体回撤不会机械式控制,我认为风控更多是在投研最前端去做控制,也就是在研究个股做策略定方向的时候就去控制

比方在做策略时候就会注意是否有过于激进的风险点,这是第一道风险控制。做个股研究时,跌概率判断时就会做控制,这是第二道风险控制。最后呈现出来的产品回撤水平,更多是一种结果,而不是过程。如果仅结果控制,可能会陷入到越控制越被动的局面。

2023年震荡结构性行情

平稳心态 逆向布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如何看待2023年的市场格局?

陈颖:2023年主流指数虽是震荡摸底,但结构性机会突出,历史上如2012、2013年都出现过类似行情,海外也屡屡出现。甚至未来一两年都或延续这种节奏,区分无非是指数是震荡寻底还是缓慢向上。整体来看,缺乏大的系统性机会,更多是一些产业变化带来的结构性的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2023年这样震荡环境之下,对您的投资思路和心态是否有影响?是否出现变化?

陈颖:其实在2023年,我整体心态上面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我之前就判断2023年是结构性行情,是一个指数摸底的过程,因此首先把自己的心态各方面要做好预期管理,不会预期出现一波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做好预期管理之后,再去把握行情演绎之下带来的投资机遇。同时,投资上我是绝对收益思维模式,淡化排名,淡化回撤。

2023年投资来看,年初没有一味被市场裹挟去乐观,反而相对来说会冷静一点,尤其是在3月4月时候。当时主要工作是深入研究产业行业,除了看到行业利好和产业变革以外,还重点分析困难和不足,然后结合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总结做判断比如当时预测国内AI发展不会像市场预期快,相关政策等各方面需要落地的时间。

反而在8月、9月市场悲观的时候,我觉得随着海外应用映射国内模型数据政策慢慢落地,相关AI领域性价比很强。做投资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观点。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管理的4只产品2023年取得不错成绩主要是做对了什么?

陈颖: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2021年底梳理过一次元宇宙板块,当时非常认真研究过人工智能虚拟人区块链VR等领域把国内相关的上市公司都研究清楚;另一方面,2022年三四季度之际,观察到国内传媒领域政策各方面或将见底,因此做了积极布局。这贝塔上做对的事情。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3年TMT板块表现较好但内部分化较大,您如何把握其背后机会

陈颖:在缺乏大的系统性机会的背景下,市场更关注产业发生积极变化和新方向的结构性机会。在布局这类投资机遇时,可以淡化TMT概念,更多从布局公司从事业务中观察新变化和发展。

从我观察看,传统意义TMT板块的龙头公司,行业没有太强变化、没有革命性的驱动因素,股价往往难有表现。但AIMR折叠屏钛合金、短剧、华为产业链等均是产业发生重大变化,有的是革命性的,有的是趋势性的,有的是阶段性的重大革新。

而要做的是,第一去把握产业拥有重大变化的机遇,第二要分析变化的属性,究竟是革命性变化,还周期性或者阶段性变化。不同的变化所代表行情的不同级别,这个需要日常密切关注和跟踪。

市场仍存结构性机遇

AI或将是长期投资主题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如何看去年底A股市场剧烈调整目前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哪些?如何看2024年市场?

陈颖:短期杀跌背后有资金面各方面因素,但更多可能市场仍处在摸底过程之中。虽然市场震荡,但我认为情况在逐渐好转

从宏观基本面的角度,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逐渐下行,人民币汇率逐渐反弹,国内地产政策纠偏和基建等方面政策也在出台之中积极因素正在累积。但市场更多的呈现对利好不反映的熊市特点,不过我也观察到,很多股票已跌不动了,还有很强反弹冲动。相对关注2024年一季度行情。2024年全年来看,或演绎结构性缓慢向上的行情,可能不会走趋势性行情。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4年您相对关注哪些领域或板块?

陈颖:2024年我认为投资上要更均衡地布局,较为关注消费、医药、AI等板块投资机会。

从消费板块来看,首先2023年疫情政策放开后是较难的一年,存在“疤痕效应”。但随着时间推移,疤痕会慢慢被淡化。所以2024年失业率、可支配收入、公司订单、外贸等因素都有可能会慢慢好转,消费的信心慢慢恢复。此外,包括2024年财政的强刺激后也会带动就业,所以我认为,2024年整体消费还是相对会比2023年好。

我认为,2024年包括消费电子中的MR、手机中的折叠屏等,都可能会拉动整体消费电子的需求。至于汽车领域,2023年整体国内的汽车销量还是超出了我年初时的预期,当然来自出口的贡献功不可没,2024年我们对汽车出口也不用太过担心。

医药领域上,关注医药耗材,逻辑是伴随着手术量的回归正常,医药耗材的需求或将会提升;此外,一些中药保健类的投资机会也可重点关注。反而是一些创新药,包括涉及到医药谈判降价的相关板块不是关注重点。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很关注AI领域,如何把握其中投资机遇?

陈颖:需要明确的是,现阶段AI应用类的公司,一定处于大概率没有利润的“从0到1”的阶段,这是一个基础的认知。比如很多互联网巨头也是亏了好多年才出的利润。市场不能抛开行业发展去硬性谈利润,目前要看公司做AI成功的概率、投入资源是什么、用户数据、模型质量、管理层资源等。

虽然2023年算力、光模块方向我们也有配置,但并没有参与太多。客观地来看,这一块可能并非中国的强项,我们的最强点是在应用场景完善,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将AI适配于场景和应用进而提升生产效率,是比简单追求算力更重要的一环。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年两年的行情,而可能至少是五年到十年以上周期的行情。

2024年可能还是要更多关注AI终端。因为2023年的算力网络模型铺好了以后,2024年应用要起来的话,推理侧可能会在边缘端或在终端上做出一些产品来。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之前那在2023年三季报中表示关注汽车和智能驾驶方向?能否谈谈?

陈颖:确实很关注。汽车整体的电子化率从五六十年代到现在,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智能化不光体现在能不能做完全自动驾驶上,更多会体现在汽车的方方面面。

就智能化而言,我们不可能一步发展到无人驾驶的最高阶段,这是我们对汽车智能化的一个认知。但现在汽车用微电机的地方越来越多,如门把手、车窗、车灯、座位、后门的感应等,这些也是智能化部分,接下来电子零部件也会逐渐增加,包括电子手刹、电子转向等。这些都是一种智能化的体现,而不单纯仅是狭义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是一条漫长的路,因为有很多法律配套要完善。汽车智能化程度提高是不可逆的趋势,接下来智能化汽车属性可能会越来越像消费电子。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