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人物|58只基金于本月发行!这些基金经理如何底部掘金……

魏仲哲 2024-08-20 20:11

新基人物图.jpg

编者按:市场这么大,新基金怎么买?新基金是否值得关注,管理人是否值得选择?对此,基金君为大家带来人物库专题【新基人物】,解析新发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理念。

image.png

随着近期市场持续磨底,各家公募机构对于新发基金仍旧处在十分谨慎的状态。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8月1日至31日,全市场发行的新基金(以认购起始日算)仅有58只,相较2024年前7个月的表现略显低迷。

image.png

基金君梳理了8月发行的新基情况,从细分类目来看,伴随此轮市场磨底,多家公募机构选择布局指数类型的产品:19只股票型基金均为指数基金,债券型基金中也有3只新基是以指数基金的形式发行。另一方面,14只混合型基金全部为偏股型。不难看出,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比起纯粹的攻与守,基金经理都希望在对基金进行运作时,能够留有操作的余地。

image.png

本次新发偏股混合基的基金经理,有不少都是基金君的熟面孔。本篇《新基人物》,基金君将挑选其中两位在管规模较小的基金经理。他们当中有人是因为加盟新机构而重新排兵布阵,也有人在准备逆市布局,力挽颓势。他们分别是:鹏扬基金戴杰、兴业基金邹慧。

新基人物-鹏扬基金 戴杰

image.png

image.png

通过合理或偏低的估值,去长期持有优质的公司。

量化投资和主动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兼顾量化和主动管理,更能发挥投资的效果。

在2023年下半年加入鹏扬基金之后,戴杰于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分别发行了一只产品,并均重点投资在成长风格上。此番发行的第三只新基则并未特别注明,或许是戴杰希望拓宽自身的投资领域做出的新尝试。

作为已经入行11年的中生代基金经理,戴杰过往的成绩可圈可点。他的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曾在华安基金担任数量分析师、投资经理,后在汇安基金担任过15只产品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一度超过57亿元。

目前,戴杰在鹏扬基金担任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当前管理规模为1.43亿元,管理基金产品数为2只(不含此次新发基金)。

image.png

纵观戴杰以往在汇安基金管理基金的情况可以发现,擅长运作小规模基金,此前其管理的多只产品规模均小于10亿元。在基金规模有限,使得可投资标的也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当集中投资的行业出现波动时,往往在回撤方面难以做充分的对冲处理。

在过去三年间,戴杰的回撤表现整体略逊于沪深300。但另一方面,或许是“船小好掉头”,他管理的的多只产品中期业绩能排在行业的前二分之一。

image.png

image.png

在四分位排名的表现上看,受到近期的A股市场的波动影响,在近一个月的表现稍逊于同业,但以近三年上证指数震荡向下的走势来对比,他在其中仍有相对积极的表现,年初至今仍然获得了正收益。总体来看,戴杰所管理的基金表现仍算在中上游。

image.png

image.png

早前戴杰接受中国基金报采访时,谈及投资理念,他表示,其投资理念核心就是筛选估值合理或偏低的上市公司,并长期持有其中优质的一部分。

具体落实到投资流程上,戴杰总结了一套筛选好公司的标准,比如将品牌、技术、成本优势等提炼为具有一定特征的综合性指标,将符合上述标准的公司纳入股票备选池;其次,发挥公司研究部与外部卖方投研力量,一起对股票池进行深度分析和甄选,挑选出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三是筛选出优秀公司后,会选择公司处于合理甚至偏低估值时买入。

戴杰表示,他在投资中比较认可基于深度基本面驱动的量化投资,一方面要通过大量的主动思考来确定α来源,使用量化的手段因子化和组合化;另一方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因子选股和组合管理,辅以主动前瞻研判,补充无法因子化的要素,尤其是政策变化因素。

而对于当前的市场状态,戴杰在二季报中给出了这样的态度:“市场先生情绪多变,有时候会体现得很极致,当前时点的A股就是这样。资金更加极致地抱团在‘避险’资产中,阶段性忽略了许多经营稳健、估值和股价都在低位的公司。”他进一步说道,市场倾向于放大短期而忽视长期,在A股可能更是如此。“我们并不倾向于相信‘这次不一样’的故事,纵观资本市场的历史,几乎每次都一样。”

新基人物-兴业基金 邹慧

image.png

image.png

考察个股时,首先看公司核心治理有没有瑕疵;再看管理层的能力和管理团队的水平;第三是看公司在所属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行业地位、行业容量及行业整体景气度等等。

作为基金经理,要做出超额收益,为投资结果负责。而风险和收益是相匹配的,要获取超额收益,一定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作为基金经理,邹慧在2020年末才正式进入基民视野,但其已在证券行业拥有20年经验。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邹慧拥有金融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邹慧的行业工作经验主要集中在卖方相关。2004年到2011年期间,邹慧先后在在湘财证券、金信证券、长江证券和东方证券的研究部担任研究员。此后,邹慧又在浙商证券担任过投资经理。2012年9月,邹慧重返东方证券,曾担任首席策略分析师、投资总监。

带着在券商积攒的14年经验,2018年3月,邹慧加入兴业基金,并在两年半之后开始管理基金产品。

目前,邹慧担任兴业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其在管产品共计3只(不含此次新发基金),管理规模为10.16亿元。

image.png

2020年末至今,市场整体呈现“先扬后抑、震荡探底”的过程,对于在这个时候以基金经理身份踏入市场的邹慧而言,操作难度不小。

在近三年的动态回撤表现中,邹慧在前期的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而在近两年,或许是对市场的脾性有了一定了解,邹慧的回撤走势相较此前有所改善,虽整体略高于沪深300,但已可以将差距整体缩小在5个百分点内。

image.png

image.png

对应到前文描述的回撤情况,邹慧的近三年收益表现并不算理想,较同业平均水平仍有小幅差距。但从今年以来甚至是近一个月,邹慧的表现有所回暖,在四分位排名中走在中高位。整体而言,近三年来近期、中期、长期均处于行业前二分之一。

image.png

image.png

邹慧曾表示,自己的持仓和市场主流做法有较大差别:第一,没有赌在一个赛道里,配置比较均衡;第二,没有偏重在所谓的“核心资产”。“从今年一季度开始,自己决定走市值下沉这条路。以新能源为例,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其实涉及的面非常广,新能源上中下游产业链会不断有新的标的出现,结合当时的估值,再去选一些性价比较高的标的。”

展望后市,邹慧坦言,下半年没有明显的市值偏好,主要基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公司的业绩能够扎实兑现,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预计不会差。”他说,反之如果无法兑现业绩,上市公司股价即便上涨也迟早会回到原点。

在配置方向上,高股息、科技和医药是邹慧看好的三个重点领域。他研判认为,高股息还是其配置的基本盘,“基于利率水平的下移,负债端的充裕资金决定了高股息的配置价值。”邹慧说道,“科技方向上,无论是库存周期还是创新周期以及产业政策支持,都决定了科技的配置力度要加大。”至于对医药领域的重视,他表示,主要基于人口老龄化对于医药需求的提升以及业绩比较的低基数。

(基金君友情提示:新基金产品表现依然需要等待时间验证,买基金还是要看基金经理。)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也不构成对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敬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相关公告。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