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6124点18周年: 以专业力量穿越市场周期 权益基金指数业绩翻倍

张燕北 2025-10-13 07:32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上冲至6124.04点。18年过去了,6124点仍是上证指数的“珠穆朗玛峰”。

18年间,沪指下跌了30%,沪深300指数跌幅超20%。在这期间,凭借对产业趋势的精准把握、对个股的深度挖掘,公募基金诞生了30只净值涨幅超200%的产品,最佳业绩超450%。

尽管公募基金长期回报可观,但投资者获得感仍有待提升,追高买入、高买低卖等非理性行为仍然存在,行业还需从投资者引导、服务优化等多方面发力破解。

穿越牛熊 权益基金指数业绩翻番

截至2025年10月10日,上证指数在触及6124点历史高位后下跌了33.12%,而代表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的指数在此期间涨了一倍。

Wind统计显示,2007年10月16日至2025年10月10日,万得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上涨了162.41%,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涨幅为130.09%。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数据进一步印证,自指数达到6124点以来,天相三大主动权益类指数收益率均在100%左右,其中,灵活配置混合基金指数收益率超100%。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反差虽与指数编制规则和成份股属性有关,但仍然凸显了公募基金穿越市场周期的能力。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指出,上证指数以全部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且按总市值加权。指数到达6124点时,其成份股包含大量估值虚高的蓝筹股,后期估值回落拖累指数。

光大保德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房雷表示,上证指数成份股多代表传统经济领域,随着经济转型推进,这些板块成长性下降,难以带动指数突破前期高点。

而公募基金的专业投资能力,是权益基金实现超额收益的核心支撑。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威表示,主动管理公募基金的专业研究、深入调研、审慎决策等能力,在价值发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招商基金市场支持与管理部首席财富顾问黄亮从盈利角度分析道,虽然指数点位未能重回高位,但A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EPS)实现了显著增长。基金通过投资盈利持续增长的优秀企业,分享了企业成长的收益。

紧跟经济转型趋势、把握产业结构性机会,则是权益基金跑赢市场的关键逻辑。过去18年里,A股走出了多轮大级别“结构性牛市”行情。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分析,市场多数阶段以震荡为主,但结构性机会从未缺席。从持仓风格演变可见,2013年—2015年,公募重点挖掘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科技成长方面的机会;2020年—2022年,围绕“双碳”政策,公募聚焦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2023年一季度以来,行业把握AI革命节奏,增配TMT板块。正是这种紧扣经济主旋律、把握产业成长期机会的操作,让基金在指数下跌期间实现了收益翻倍。

30只基金区间涨幅超200%

在权益基金整体表现亮眼的情况下,一批基金在市场起伏中斩获可观收益,展现出强劲的长期盈利能力。

据Wind数据,2007年10月16日至2025年10月10日,可统计的295只基金(仅统计主代码)平均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达代104.9%,而同期沪深300等核心指数下跌约21%。

这些基金来自57家管理人,华夏基金旗下产品数量最多,达18只;嘉实基金旗下有11只,易方达、南方、博时旗下各有10只。

从收益分布看,271只基金在此期间取得正收益,占比超九成;113只基金收益涨幅超100%,55只超150%,30只突破200%,更有8只基金净值增长率超300%。宏利成长以453.88%的涨幅居首,华夏大盘精选A、富国天瑞强势精选A、金鹰中小盘精选A区间涨幅均超400%。

实践证明,精准把握产业趋势的行业配置能力,是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基础。

金鹰基金权益研究部金达莱指出,公募基金擅长把握景气投资,尤其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有认知壁垒的细分产业方向,基于产业变化的阶段,公募基金往往看得更远,有信心中长期持有。

黄亮指出,基金的长期超额收益,本质是管理人深度挖掘并坚定持有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优质企业,在分享企业盈利增长成果的同时,有效规避业绩不及预期等风险,利用时间复利实现财富增值。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进一步强调,在单一行业内,基金经理依靠信息收集、未来推演等专业能力,选出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个股,尤其是医药生物、电子、通信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

规模较小的基金业绩突出

基金业绩榜单显示,部分规模较小的老牌基金,其中长期业绩优势较为突出。

从2007年10月16日以来、近三年、近五年三个区间的净值涨幅来看,有28只基金自2007年10月26日至今收益率超100%、近三年收益率和近五年收益率均超20%。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金规模均在55亿元以下,其中21只基金规模低于30亿元,18只基金规模不足20亿元。

以万家和谐增长A为例,其近三年涨幅为59.69%,近五年涨幅为115.59%,2007年10月26日至今涨幅为202.94%。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规模为9.32亿元。金鹰中小盘精选A近三年涨幅为109.98%,近五年涨幅为96.62%,最新报告期规模为6.77亿元。

相较而言,部分规模较大的基金,虽然长期业绩不俗,但近几年收益欠佳。

基民获得感仍有待提升

尽管基金产品长期业绩亮眼,但“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象仍普遍存在,投资者获得感亟待提升。

从现象成因来看,多方观点指向投资者行为与市场特性。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指出,核心原因一是“追高买入”,部分投资者在基金赚钱效应显著时,因情绪或概念驱动仓促申购,而此时部分产品持仓股票估值已处于高位;二是权益产品波动较大,基民易出现“高买低卖”操作。

如何摆脱这一困境,业内人士提出多方面建议。黄亮认为,基民收益受损源于非理性行为,如过度关注短期交易、产品选择与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缺乏正确投资方法,未来需从投资者自律与行业改革双向发力,构建陪伴式服务环境。

金达莱强调,一方面,基民需建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评估收益与风险并为自身行为负责,防范非理性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基金产品需摆脱规模驱动的盈利模式,更多从基民收益角度实现长远发展。

赵威补充道,所谓“不赚钱”多是指账户收益率低于基金收益率。投资者回报由基金收益与择时损益构成,若个人回报低于基金,则说明择时损益为负。“‘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个说法广为传播,说明投资者的择时操作大部分时间没有带来更好的绩效。因此,投资者应减少择时行为,将更多精力放在产品选择与合理配置上。”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