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春之际,中国基金报邀请多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知名基金经理展望新的一年投资前景和趋势,供广大基民和股民参考。
南方基金首席投资官(权益)、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茅炜:冬去春来,2023年战略性看好权益市场
南方基金首席投资官(权益)、权益投资部总经理 茅炜
如何去理解2022年市场的波动,对于后期市场的展望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把时间调回到2021年底,我记得当时市场普遍预期国内经济会在底部企稳,地产销量可能会有-5%左右的同比下降,同时对美联储2022年加息的预期不超过100bps。实际上2022年宏观环境与2021年底的共识预期大相径庭。国内经济多项指标大幅下滑,新房销量下跌近-23%,美联储创下史上最快加息速度,累计加息幅度达425bps。
由于这一系列大幅偏离预期的宏观波动,全球金融市场呈现出系统性风险的状态。截止到22年10月31日收盘低点,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创业板指的跌幅分别为-29%、-21%、-32%;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的跌幅分别为-37%、-40%;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的跌幅分别为-19%、-30%。若考虑2021年的下跌,沪深300指数自21年2月高点的最大回撤达-40%,持续时间达20个月;恒生指数自21年2月高点的最大回撤达-53%,历史上仅次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除此之外,美国国债最大回撤达-18%,是美债200年历史的最大回撤值;美元指数快速上行到114点,逼近1986年广场协议后的最高点位。
面对这些动荡,投资者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到底如何理解2022年的市场,这是一次剧烈的波动,还是一种新常态的开启。如果答案是后者,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急剧下行,同时全球还将长期面临高通胀、高利率的环境。这几乎完全颠覆了次债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的回报的基石:中国经济增长+美元流动性。对于新常态这个答案,我的疑问和反思是,为何国内外这么多聪明的投资者,在2021年底几乎集体误判这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我个人的角度,不否认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我还是倾向于将2022年的波动理解为一系列黑天鹅冲击的结果。我们承认全球化不再是自然而然和一帆风顺,但是也没有理由认为俄乌冲突后,全球地缘政治会以热战的形式继续升级;我们也承认我国经济长期增速会逐渐下降,但是没有理由认为这种下行是持续的、台阶式下行。因此我认为2022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不是新常态,金融市场的波动大幅偏离合理中枢也不会长期持续。
既然对2022年的理解是不合理的负向偏离,那么对2023年方向看法自然就是正向的回归。对于国内经济,我认为没有充分的理由判断我们的潜在增速出现了不可逆的大幅下行,从制造业的角度,我国过去几年的竞争力显然是提升的。因此我认为随着疫情约束以及一些影响消费的政策逐渐逆转,居民信心、经济信用回归到常态是可行的。在2022年的低位基础上,经济也有望回到一个合理较高的水平,以契合我们2035年的长期发展目标。对于美国通胀和货币政策,我认为通胀本质还是货币现象,当前美国通胀高,根本原因是疫后直升机撒钱。同理,2022年最快速度的货币紧缩,意味着后期通胀也会较快的得到控制,毕竟长期潜在增速并不支持持续的高通胀。
过去一个多月,我们已经看到经济政策和市场预期上的正向回归开始发生。首先是防疫政策进行了调整,以更好的平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其次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把稳信心、稳经济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最后美国的通胀指标也出现较明显的降温。当然这些因素尚不足以系统性改变市场的预期,但乐观的解读,正向预期不充分恰恰是未来收益的基础。
综上,我对2023年市场持较乐观的展望,预计国内AH股票都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在结构上,大金融、地产链、平台经济等板块之前下跌充分,因此修复性反弹的空间较大;大消费等内需板块有望在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出现盈利增长的拐点;科技和高端装备经历2022年下跌之后,估值也到了合理水平,有较好的选股空间。因此目前来看,各种风格2023年都积极可为。
最后,祝各位投资者新春快乐,阖家幸福,2023年获得更好的收益。
免责声明: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视为任何形式的要约、要约邀请或承诺。本文引用的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除本公司依法应当披露的信息外,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公司或本公司的任何董事或雇员并不就该等数据之任何错误或遗漏承担责任(包括任何第三者责任)。除另有说明外,本文所载相关个人观点、分析、建议、模型等内容仅反映作者于本文发出当日的见解和看法,并不代表本公司的立场,本文作者亦可在未加通知的情况下对任何内容进行更改。
本文所述任何投资(如有)都包含相应的风险,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据此投资的证券、基金等资产价值或收益会有波动。本文没有考虑单个投资者投资目标、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或个别需求,相关观点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文内容,不应视本文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投资者应咨询专业顾问,自主判断证券、基金的投资价值,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文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恪尽职守、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公司旗下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个别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其他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公司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本公司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任何在本文中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等)仅作参考,不应作为投资者投资决策与基金交易的依据。投资者应当在基金销售机构办理基金销售业务的营业场所或按销售机构提供的其他方式办理基金份额的申购与赎回,但基金并不是销售机构的存款或负债,也没有经销售机构担保或者背书,销售机构并不能保证其收益或本金安全。
本文的著作权受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署名、修改、复制、转载或传播。本文可能包含了专有信息、保密信息或其他受法律保护的信息,若您并非指定收件人,请立即通知发件人并予以销毁或删除,且不得复制或使用本文,亦不得向任何其他人披露本文内容。
2023-01-27 10: 15
2023-01-26 22: 45
2023-01-26 22: 15
2023-01-26 21: 45
2023-01-26 20: 45
2023-01-26 2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