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 15:53
权益市场周报
2021.10.18-10.22
截至上周五收盘,沪指报收3582.60点,周涨0.29%,深成指周涨0.53%,创业板指周涨0.26%。资金面上,两市日均成交10020亿元,北向资金上周净流入233.01亿元。情绪指标方面,上周市场年换手率376.88%,较前一交易周上升17.65%。全周表现来看,化工、家用电器、电气设备板块周涨幅居前,通信、休闲服务、采掘板块周跌幅居前。
具体来看,沪指上周延续修复格局,但市场的快速轮动和前期强势板块的杀跌引发指数在后半周出现回落,目前沪指面临30日均线压力,指数连续多个交易日收出带有影线的K线,说明市场分歧仍然存在,技术指标上看沪指面临布林线中轨的压力,短期将继续呈现震荡调整的走势,但资金面上看,北向资金连续出现大幅净流入,成交量也逐渐回暖,市场人气缓慢复苏,周线上看,均线粘合且短期均线出现拐头的迹象,整体上看本次反弹仍有空间。
科技板块
事件:近日,IC World 2021高峰论坛,中芯北方总经理张昕分享了公司扩产进展,培养设备材料战略供应商情况。(1)营收五年十倍:中芯北方2021年9月达到10亿美金规模,中芯北京即将达到10亿美元规模,保守估计五年内实现下一个十倍增长。中芯北方涵盖14nm以上所有工艺技术节点。(2)设备供应商:设备战略供应商北方华创,华海清科,拓荆,凯世通等,目前每种设备需要4台,未来做到每种30台。零部件自主可控,风险备件替代率已达30%以上。(3)晶圆代工需求:中芯北京,中芯北方产能预计仅能满足2025年国内代工需求的5%,目标2025年扩出40-50万片的月产能(当前14万片)。(4)今年交付的平台:IOT新增两个(主要客户恩智浦),CIS新增三个(主要客户豪威),以及先进封装平台。正在导入车规,显示驱动,CIS,MCU等技术平台。【点评】 目前中芯国际正在持续推动设备国产化进程,其中北方华创已建料供应FAB 2/5,凯世通、沈阳拓荆亦在积极推进FAB2-P1的验证。中芯北京,中芯深圳(先进制程逻辑工艺),中芯绍兴(成熟制程)大幅度扩产正在推进,今年共计新增4.5万片月产能,预计明年新增6-7万片。当前PE/PB估值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中美关系缓和,28nm以上工艺节点设备出口进一步放开,中芯国际业绩增长稳定性提升。
事件:汽车芯片再涨价,因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传汽车芯片IDM明年涨价10-20%。为了应对铜、金、油和硅片等原材料的持续涨价,英飞凌、NXP、瑞萨、TI和意法半导体等IDM准备提高2022年汽车芯片的报价,涨幅在10%-20%。预计明年会传导到汽车供应链。
【点评】 本轮涨价主要原因系原厂原材料成本提升而涨价,而此前主要是供需失衡导致的经销环节涨价。目前芯片短缺已有所缓和,但MCU, 车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依然供应紧张。各方对汽车半导体的缺货和涨价的认知并不相同。相比较而言,终端客户更加悲观,而工信部、中汽协、乘联会等官方或者非官方的非一线用户则相对稍显乐观。此前,美国商务部 9 月曾邀集台积电、三星、特斯拉及英特尔等厂商讨论全球芯片短缺议题。据韩国媒体报道,美国政府迫使台积电及三星等厂商提供库存及销售记录等机密资料以获取真实的缺芯状况。事件: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点评】 继《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后,对相关规则进行完善:2021年2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修订实施,明确业务开展机构和条件,要求持牌经营,互联网保险流量平台迎来正式监管下的发展。此次通知作为配套文件,对相关监管规则进行细化。(1)互联网人身险业务实施专属管理,业务范围包括意外险、健康险(除护理险)、定期寿险、十年期及以上普通型人寿保险和十年期及以上普通型年金保险及中国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产品。未来互联网人身险业务以保障型产品及10年期以上储蓄型产品为主,对于创新型产品如分红险、万能险等并不在相关产品之列。(2)线上线下融合开展人身保险业务的,不得使用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不得将经营区域扩展至未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区。以避免借互联网人身险业务名称,规避“双录”等监管要求。(3)经营机构要求:①连续四个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②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③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高于100%;④保险公司公司治理评估为C级(合格)及以上;⑤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对于十年期以上普通年金及终身寿险等产品,对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提升至150%、且偿付能力溢额超过30亿元、风险综合评级在A类以上,部分公司可能因为以上条件不符合而将近期停售相关产品,行业中仅少数公司符合相关条件。(4)区域要求方面:大部分互联网人身险业务可全国销售,但对于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除符合前述基本条件,还需在经营区域内设省级分公司,或与其他已开设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合作经营,确保销售区域内具备线下服务能力。因此对百万医疗险、惠民保产品等,部分区域分支机构不健全的中小公司仅能通过保险中介机构实现销售,此类产品方面有望给头部保险中介机构带来业务契机。(5)服务要求:保险公司应保障每日无间断在线服务;加强投诉管理,接到投诉后1个工作日内与投诉人取得联系,探索建立投诉回访机制。(6)定价设计方面,互联网长险平均费用率上限更低:保险期一年及以下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35%;一年以上产品首年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60%,平均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25%。而据2020年《关于印发普通型人身保险精算规定的通知》,保险期一年以上的期缴个险产品平均附加费用率上限最高为35%。(7)首次实施定价回溯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定期回溯实际经营结果与定价假设偏离情况,并引入主动调整、公开披露和主动上报机制。(8)关于过渡期:2021年12月31日之前进行业务整改,同时业务回溯机制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未来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更为规范,头部险企及中介受益更多:此次监管对互联网人身险业务规范更为细化,同时对包括产品范围、经营机构、服务等提出要求,尤其对于持续的偿付能力、治理评估和偿付能力溢额等方面规定具体要求,并实施定价回溯机制,有助于改善行业乱象;此外对互联网长险费用率的限制使得在价格上具备相对优势、大型保险中介在经营区域上具备优势,未来头部险企及中介有望更加受益。事件:新华社报道,为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
【点评】 (1)三大因素推动房地产税立法改革。首先,2019年国内6大房地产相关税收合计2.53万亿,其中持有环节税收占比仅20%,“轻持有、重交易”特征明显;2020年,国内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84%,随着存量房时代逐步来临,土地财政将面临挑战;其次,房产为居民主要财富资产,房地产税改革立法有助于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缩减贫富差距功能,实现“共同富裕”;再者,房地产税将增加居民持有环节成本,有助于打击投机炒房现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改革试点工作符合预期,全面开征或仍需时日。5月四部委联合召开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座谈会,释放出部分城市先行试点的信号;10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主席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其中提及“要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做好试点工作”。此次人大常委会明确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符合此前政策基调,不仅有助于解决房地产税立法环节多、周期较长问题,亦能通过地方试点为全面开征提供经验总结、避免政策“一刀切”带来不合理、不公平现象。考虑试点期限为五年,后续经验总结等,预计全面开征仍需时日。(3) 征税对象范围扩大,包括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当前征收的房产税以房屋为征税对象,不包含土地,亦对个人非营业住房免征。此次人大常委会提出,“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土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为房地产税的纳税人。非居住用房地产继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执行”,即将房地产税征收范围扩大至个人居住用房产与土地使用权。(4)房地产税难改楼市长期趋势,后续仍需关注试点方案。我们此前在《地产政策洞察系列之二:房地产税改革渐行渐近,全面开征或仍需时日》已对房地产税影响有深入分析,从沪渝房产税试点及海外经验来看,房产税出台或对短期楼市有一定冲击,但冲击大小受到免征范围、边际税率等因素影响,后续仍需持续关注各地具体试点方案,包括征收税率、免征范围等。考虑当前楼市基本面承压,我们判断后续房地产税试点将有序、稳妥推进,避免过度冲击楼市。中长期来看,房地产税出台并未改变区域楼市趋势,楼市更多受到供需等区域基本面因素影响。(5)无论是丰富地方财政收入来源,还是更好促进“共同富裕”与楼市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税立法改革均势在必行,此次人大常委会明确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符合此前预期。从国内外经验看,房地产税出台短期或对楼市有一定冲击,但冲击大小受免征范围、边际税率等影响,后续仍需持续关注各地具体试点方案,中长期来看,房地产税出台难改区域楼市趋势,后者更多受到供需等基本面因素影响。随着楼市快速下行及房企流动性压力的加大,当前政策端底部已经显现,同时行业阵痛期有望加速房企优胜劣汰,未来“幸存”房企无论经营、财务将更加稳健,拥有品牌、管理、融资等优势的房企有望持续享受更高利润率水平。
事件:2021年10月24日,发改委发布《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并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点评】 (1)低效产能有序退出。行动方案提出:①淘汰落后装置。推动200万吨/年及以下炼油装置等小装置加快退出;②新建装置设限。严禁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等。新建炼油项目实施产能减量置换,新建电石、尿素项目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2)炼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截至2020年,全国炼油产能8.9亿吨/年,平均规模443万吨/年,与全球平均770万吨/年仍有一定差距。随着小装置的淘汰,以及减量置换项目的推进,未来我国炼化行业平均规模将逐步提升。(3)投资建议。国家积极推动石化行业节能降碳,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有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建议关注:具有规模、能效等优势的民营大炼化龙头企业以及主营炼厂。事件: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拟通过全资孙公司Ganfeng Lithium Netherlands CO., B.V.(以下简称“荷兰赣锋”)向International Lithium Corp.(以下简称“国际锂业”)收购其持有的Litio公司8.58%股权。交易对价为公司自有资金10,000,000美元以及豁免公司全资子公司赣锋国际对国际锂业的过往开发贷款及利息,总交易金额为13,178,233.34美元。本次交易已于近日完成交割,公司间接持有Litio公司以及其旗下Mariana锂盐湖项目100%股权。
【点评】 Litio公司是根据阿根廷法律于2010年4月5日在阿根廷门多萨省注册成立,目前尚未上市。本次交易完成前,公司间接持有其91.42%的股权,国际锂业持有其8.58%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间接持有其100%的股权。Litio公司主营业务为矿产勘探和投资,拥有位于阿根廷萨尔塔省Mariana锂盐湖项目100%权益。
大制造板块
事件:10月2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加快2021年度新能源发电项目并网接入工作,具体而言:能并尽并、多发满发、加快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接网工程建设。
【点评】 (1)电力供需紧张形势推动新能源加速装机并网。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近期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特别是进入冬季和明年春季电力、煤炭供求压力依旧比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对能源供应进行保障。新能源光伏、风电优势之一在于建设周期短,可以在短期内进行抢装并网以增加电力供应。
(2)大基地项目配套特高压、分布式项目建设在用电负荷区,确保新能源消纳。从1-9月来看全国风电、光伏消纳情况较好,全国除了青海、西藏两地区风电、光伏利用率在80-90%区间外,其他地区新能源利用率基本在98%以上,目前新能源消纳情况乐观;目前,习大大在《生物多样性公约》100GW大基地项目在一期于近期有序开工,配合特高压进行消纳;同时,在光伏整县和分散性风电方面配合当地就近消纳,6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始试点方案的通知》,预计规模达到150-200GW,明确2023年前目标完成方可列为示范县;分散式风电方面,10月17日,“风电伙伴行动·零碳城市富美乡村”活动在北京成功举行,600多家风电企业,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国100个县,优选5000个村,安装1万台风机,总装机规模达到50GW。(3)原材料及组件价格持续高位下新能源项目的推进:①光伏方面,其一大基地项目建设在隔壁、荒漠地区,如果不计入土地成本则可以节约土地成本约1.5元/W;其二整县推进的户用光伏方面对组件价格接受程度高,从上半年分散性光伏推进快于集中式光伏;其三今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前期市场传言央行筹备绿色信贷工具,针对新能源项目利息低至1.75%,测算5%左右IRR水平下组件价格在2.5元/W。
(4)对于市场维持今年国内55GW装机预期,在能源保供应和配套项目及政策的支持下,Q4有望引来装机高峰;对于2022年装机预期市场有所上调,从中枢210GW上调至230GW,2022年景气度持续。事件:乘联会发布新能源车9月产销数据。新能源: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5.5万辆,环比增长14.7%,同比增长184.4%。1-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02.3万辆,同比增长218.9%。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3.4万辆,同比增长202.1%,环比增33.2%。1-9月新能源车零售181.8万辆,同比增长203.1%。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的特征,实现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并拉动车市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点评】 9月乘用车零售数据同比下降17.3%、今年1-9月同比增量155万辆中的新能源车增量139万辆,占总增量94% 对1-9月同比增速贡献了11个百分点。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5.5万辆,同比增长184.4%。1-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02.3万辆,同比增长218.9%。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3.4万辆,同比增长202.1%,环比增33.2%。1-9月新能源车零售181.8万辆,同比增长203.1%。9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21.1%,1-9月渗透率12.6%,相比去年5.8%的渗透率提升非常明显。
零售方面,9月同增202%、环增33%的数据相比往年的环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考虑到淡旺季的因素,相比二季度,三季度作为传统旺季放量更为可观;批发方面,1-9月的新能源车批发量突破200万台,是去年的2倍多,增长非常可观;相比于前几年每年6月的小幅回调,今年并没有出现这一情况,也反映了新能源车的强劲基本面。分类来看,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走势一高一低呈现分化走势,新能源车内部,纯电动走势非常亮眼,插混和混合动力走势相对平稳。
渗透率方面,9月批发渗透率20.4%,这其中最为亮眼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3%,豪华品牌新能源车为30.5%,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只有3%。体现出以蔚小理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车企的强有力竞争力。销量结构方面,之前8月数据点评“新能源车发展呈现出与现阶段燃油车不同的逻辑,新能源车的核心就是性价比,目前在A00级新能源乘用车呈现出较大优势,未来车企会集中在A0级、A级等体现性价比的领域发力。比亚迪的海洋系列即在此区间。”9月继续延续此趋势,此外新能源车在高端市场上销量走势也颇为强劲,呈现出两头爆发式增长的特点。纯电动方面,今年以来A00和A0级累计增长321%和306%;B级和C级累计增长300%和271%;相比A级的89%的增长优势明显,提前在中低端车型和高端SUV上的核心竞争力。
动力电池方面,从产量上看,2021年9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23.2GWh,同比增长168.9%,环比增长18.9%。其中三元电池产量9.6GWh,占总产量41.6%,同比增长102.6%,环比增长15.1%;磷酸铁锂电池产量13.5GWh,占总产量58.3%,同比增长252.0%,环比增长21.9%。1-9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134.7GWh,同比累计增长195.0%。其中三元电池产量累计62.8GWh,占总产量46.6%,同比累计增长131.1%;磷酸铁锂电池产量累计71.6Wh,占总产量53.2%,同比累计增长291.4%。磷酸铁锂电池产量占比超过50%,且有接近3倍的增幅,远超三元电池。从销量上看,2021年9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共计17.8GWh,同比增长155.8%。其中三元电池销售7.6GWh,同比增长118.0%,占总销量42.9%;磷酸铁锂电池销售10.1GWh,同比增长194.2%,占总销量56.9%。1-9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106.8GWh,同比累计增长176.9%。其中三元电池累计销售49.3GWh,同比累计增长135.8%;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售56.7GWh,同比累计增长225.0%。销量数据略比产量滞后,从产量数据可以看到电池厂车企等业内公司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和把握,目前销量数据有2倍的增幅,预期四季度磷酸铁锂电池销量数据会有进一步提升。装车量方面,2021年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15.7GWh,同比上升138.6%,环比上升25.0%。其中三元电池共计装车6.1GWh,同比上升45.6%,环比上升15.0%;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9.5GWh,同比上升309.3%,环比上升32.3%。1-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92.0GWh,同比累计上升169.1%。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47.1GWh,占总装车量51.2%,同比累计上升99.5%;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44.8GWh,占总装车量48.7%,同比累计上升332.0%。9月磷酸铁锂装车量已远超三元且增速可观,但1-9月装车量还略低于三元;从全年的维度看,从产销量数据可以看出,四季度磷酸铁锂装车量会进一步大幅提升,今年全年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超三元几成定局。
事件:特斯拉在投资者会议上表示,计划在其全球范围内的标准版续航车型中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并希望将电池工厂移至离整车组装厂更近的地方。
【点评】 意味着磷酸铁锂路线进一步得到新能源车龙头企业确认,磷酸铁锂低成本和安全性的优势,对于谋求更大市场份额的车企来讲,是增厚成本的必选项,随着未来更多中低端车型的推出,特斯拉车型中的磷酸铁锂渗透率会进一步提高。此外,国外的电池路线是以三元为主,此次特斯拉对于磷酸铁锂路线更大规模的采用意味着磷酸铁锂路线在海外的渗透率也会不断加强,出海替代进程加快。
本文数据来源:wind资讯
风险提示:
本文件中的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嘉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合基金”)或嘉合基金的相关部门、雇员不就本文件涉及的任何投资作出任何形式的风险承诺或收益担保,也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文件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嘉合基金在本文件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嘉合基金在本文件成文时的观点,嘉合基金有权对其进行调整。本文件转载的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若有),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嘉合基金的立场,嘉合基金不对其真实性、准确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除非另有明确说明,本文件的著作权为嘉合基金所有。未经嘉合基金的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将此文件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修改或发布。如转载、引用或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嘉财万贯",且不得对本文件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