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手记 | 可转债,“固收+”的利器

2021-11-05 21:24

持续三年的亮眼表现,使得可转债这类昔日的小众资产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以其“T+0”的交易特色和攻防一体的天然优势,一度成为市场“网红”。

截至10月末,今年以来中证转债指数累计收涨10.8%,跑赢万得全A。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10/31

那么,可转债有哪些特性?为什么会成为香饽饽?长期配置价值如何呢?

01  可转债的特性

与股票相比

可转债由于有债底的保护,下行空间有限。

与债券相比

可转债具备更好的向上弹性,如果遇到股市上行,转债获利空间非常可观,同时相比普通信用债,可转债有转股的选择权。

可转债是一类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资产,全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通俗讲就是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股票的公司债券。可转债既带有普通债券的属性,包括定期支付的票息、本金等,也带有转股权所赋予的股权属性,同时,可转债往往还设定附加条款,例如下修条款、回售条款、赎回条款等,这就使可转债成为了一类复杂的衍生品。

转股权是可转债最重要的特性,转股权本质上可以视为一类看涨期权。由于可转债的转股价格在发行时就已经确认,也就是说,一张转债可以转换成多少股票是相对固定的(不考虑下修),那么很好理解的一点是,正股股价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可转债的价值。

“转债价值=纯债价值(债底)+转股权价值(正股未来上涨预期)”

因此,我们在投资转债中,很重要的一条考量因素就是对于正股的研究,这一点与股票投资者类似。当然,转债的投资道路上也有不一样的风景,由于债性条款和各类附加条款的存在,可转债在某些情境下投资价值将优于股票或纯债,通过抓住这些机会,就能实现大类资产配置的最优化方案。

图片

资料来源:华泰柏瑞固收团队

02  可转债市场迅速壮大

本轮可转债市场的快速扩容期始于2017年。2017年2月再融资新规出台,当年9月转债信用申购制度正式落地,配合减持新规的加持,可转债一级发行供需两旺。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行人加入转债融资的队列,二级市场存量规模大幅扩张,到2021年10月末转债存量规模已经突破8000亿(按市值计),个券数量接近400只(数据来源:wind)。

目前转债已几乎覆盖全部行业和板块,且科技成长等正股高弹性板块均包含了较多个券,高波动率带来更高的期权价值,投资空间显著扩大。

图片

资料来源:华泰柏瑞固收团队;数据来源:wind

03  “固收+”产品需求崛起

可转债的股性提供向上弹性,债性提供向下安全垫,进攻与防御均衡,收益风险比可稳定在可控区间,对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具有天然配置价值。

站在需求端来看,近两年可转债投资价值能够快速被大家所认知,也离不开新增需求的崛起,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固收+”产品。近两年在利率中枢下行、股市结构性行情持续演绎的背景下,“固收+”产品迅速发展,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发行节奏普遍加快。

“固收+”产品一般以传统的信用债、利率债为底仓,以获取确定性高的稳定收益,同时通过参与更高波动的资产获取一定弹性收益。由于国内公募固收产品投资范围有限,股票和可转债是目前“固收+”产品做加法的主要工具。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1/10/31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产品持有可转债、可交债市值已超过2000亿元,占转债存量市场的26%(数据来源:wind),其中二级债基是增持的主力。在利率不断下行、债券面临资产荒的背景下,含权资产成为固收产品增厚收益的利器,可转债配置需求旺盛。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1/10/31

04  作为大类资产的补充,可转债长期具备配置价值

中长期看,可转债已成为一类不容忽视的大类资产品种。

如果放长视线,在权益上行市场中,固收产品可将转债作为参与权益市场的工具,分享股价上涨的收益;而在权益下行市场中,当转债到期收益率或回售收益率接近纯债时,固收产品可通过转债替代纯债策略获取廉价期权,埋伏股市反转。而且,转债流动性显著优于纯债,部分高评级转债还具备质押回购融资功能。

此外,发行人普遍具有较强的促转股意愿,为可转债稳定的复合回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们通过对转债历史的复盘发现,已经退市的可转债中高达97%的个券最终满足赎回条款实现转股退出。

图片

数据来源:wind

温馨提示

最后必须提示的一点是,可转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债券,通常情况下,可转债的价格波动明显高于信用债、利率债,个别情况下不亚于正股。可转债的风险主要来自两点,其一是正股股价的剧烈调整,其二是自身估值的压缩,前者与股市环境、公司基本面息息相关,而后者则跟主要需求群体——债基的流动性有关,同时,部分个券还需要警惕赎回条款带来的溢价率压缩风险。

总而言之,可转债的投资需要综合股市、债市的共同研判以及对公司基本面、个券条款等多维度的分析,专业门槛较高,当下最好的选择还是交给“固收+”产品。

风险提示:本材料为观点分享,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亦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材料所载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