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大盘”如何稳?稳哪些?快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2-05-26 20:09

根据新华社消息报道,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也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

这场重磅会议向市场传递了哪些信息?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起来看看吧



会议传递了哪些信息?



1. 经济增长仍存压力,需要迎难而上
会议指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从高频数据来看,本轮疫情对经济冲击最大的时候正在过去,但和2020年相比,本轮经济恢复的斜率相对较低,原因在于疫情、地产、出口等因素的拖累,未来推动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仍需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2. 会议释放明确的稳增长信号
会议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同时,也指出国常会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
从5月23日国常会,到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两次会议都强调各地各部门政策的落地。
未来政策托底力度大概率进一步加大,各项稳增长举措也将加快落地,后续应该持续关注落地速度及效果。


专家对本次会议怎么看?

如何影响后市?

中金公司:

稳增长信号非常明确

中金公司观点认为:在疫情反复、外需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该会议释放的稳增长信号非常明确。

会议指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并指出国常会确定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5月底前要出台实施细则。

实际上,近期多个部委也在加紧出台稳增长政策,体现为货币、财政、监管政策等协同发力。随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落实,叠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下半年经济有望明显反弹。


兴业证券宏观:

后续政策导向聚焦于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强调抓落实促落地


5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在疫情冲击背景下,我国4月消费品零售同比-11.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6.8%,社融同比增速由10.6%下滑至10.2%
兴业证券宏观观点认为,从近期出台的政策来看,不论是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的扩大、消费购置税的减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增加,宏观经济对冲政策“好钢花在刀刃上”,政策刺激重心集中在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等环节。
往后看,疫情拖累下政策刺激频繁出炉,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显示了政府的积极、及时作为和充足的政策储备。若未来疫情扰动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量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

此外,从5月23日国常会,到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除了多领域一揽子稳经济相关政策部署(如5月23日国常会部署6方面33项措施),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两次会议都格外强调各地各部门政策落地

申万宏源证券:

落实稳住经济政策刻不容缓

申万宏源观点认为:本次会议是疫情之后第二次直达县级的电视电话会议,稳经济稳就业政策的推出刻不容缓。此外,本次会议再次督促了各省市各部位立即执行5月23日国常会的6方面33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

主要包括:

1.财政加码:2.64万亿财政的留底退税,今年专项债提前发放;

2.金融政策:全力扶植小微企业,相应贷款等年内延期还本付息;

3.稳产业链供应链:复工复产同时加大货运通常的保供,对民航等行业发放应急贷款等;

4.促消费促投资:消费领域聚焦汽车贷款和合理刚需的住房,基建重点体积水利特别是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底下综合管廊、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

5.能源安全产业链

6.失业民生保障



我们应关注哪些领域



权益:

关注复工复产及稳增长受益方向

随着未来地产企稳和复工复产的推进,本轮疫情冲击最大的制造业板块(电新、电子和汽车零部件等)或将迎来一定的估值修复

此外,当前经济增长压力仍存,需要稳增长进一步发力,稳增长政策的发力过程中,基建链和地产链同样值得关注。

债券:

债市震荡偏强的格局预计会延续

受本轮疫情冲击,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或需要继续加码,货币政策可能会较长时间处于宽松状态,总体上,债市震荡偏强的格局预计会延续,尤其是长端利率暂未对本轮基本面变化定价。

中期来看,后续还需要密切关注稳增长政策的变化和基本面企稳的迹象。

免责声明: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不构成推荐、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客观冷静,量力而为。基金、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基金、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