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市场可谓是一片红红火火,在赛道的引领下,各大指数明显回暖。而权益类基金产品在本轮反弹中更是充分发挥了“领头羊”的实力。
万得数据显示,5月至今,全市场偏股型基金平均上涨9.2%,最大涨幅32%;涨幅超过20%的共242只,相当一部分基民回血明显。(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2-4-30至2022-6-10,统计范围:万得二级分类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基金、增强指数型基金)
反弹至今,今日A股突发调整,一方面是由于本轮反弹的获利盘存在短线兑现盈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外围市场动荡的负面影响。
上周五,美国最新出炉的5月通胀数据再度“爆表”,CPI同比涨幅高达8.6%,刷新4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意味着关于美国通胀见顶的预期落空,部分投资者开始陷入对美联储激进加息和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美股三大股指应声大跌,全球市场均受到波及。
(来源:Wind,2022-6-13)
而A股大指数今日虽然集体低开调整,但午后跌幅明显收窄,个股表现活跃。截至收盘,上涨个股超过2400家,90家涨停,已经展现了相当的韧性。
(来源:Wind,2022-6-13)
然而市场反弹至今,部分基民又开始陷入了纠结:拿着不动吧,担心浮盈落空;选择赎回,又担心踏空。毕竟大家多少都被 “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魔咒所支配过。
那么,现在到底该不该赎回基金呢?不妨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是否存在需要“避险”的系统性风险?
客观来说,6月的市场多空交织,所以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悲观、乐观各有各的理由。
但我们经常说,A股市场的中期走势主要取决于国内的货币政策以及A股自身的趋势状态,也就是内因,而外因更多是类似于阶段性的扰动和冲击。
除非你比较肯定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如果仅仅是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并不该成为立刻离场的理由,毕竟当下的A股无论是考虑估值、股债收益比还是风险偏好,都是处于底部区域。作为经济领先指标的5月社融,也迎来超预期的大幅回升。即便短期大概率仍有颠簸,需要重视板块、徐徐图之,但中长期战略性布局的机会仍然值得重视。
成长风格的电力设备、军工、电子、汽车,周期风格的化工、有色、建材,以及大消费板块的食品饮料、社会服务、家电,仍然有望继续“疫后修复”行情,当然核心的落脚点是后续基本面的印证。
而且,多情况下我们对于风险的感知容易出现“从众”的心理,但未必真实。
系统性风险出现是标志是市场交易过热,股价严重偏离价值,真的存在泡沫,又或者行业逻辑被证伪,预期的增长已经无法持续,绝不是你在评论区看到那一大片关于“熊市”、“新低”的悲观言论。
因为5月在悲观中的“逼空式上涨”已经充分向我们证明,市场的走势时常是反人性的,当前时点去猜一个短期的“顶”或“底”并无太大意义。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说:
“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但有一种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2
这笔投资的资金是否有急用?
这种情况就属于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比较遗憾,但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投资前我们一定要为资金的目标投资期限匹配适合的产品。
一笔长期不动的钱,如果全部购买货基,到头来或许跑不赢通胀。同样,“短钱长投”也是常见的误区。
(来源:Wind,采用万得基金指数,统计区间:2011-1-1至2021-12-31,正收益比例计算方式为各滚动持有期收益率为正的天数/所有回测样本,指数历史收益率不预示未来表现)
结合各类基金在各持有期的胜率和收益率,在风险偏好匹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进行如下搭配: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挖掘基反复强调的“基金资产配置”的基础上,股债兼有就是应对震荡市的较好策略,我们不应忽视资产配置这一“免费的午餐”。
#3
是否已经达到了在投资前设定的目标?
情况一:仍在亏损
如果持仓基金目前仍在亏损,而且经过诊断本身问题不大,前期的下跌主要是市场和风格因素导致的,那么在底部区间割肉,大概率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情况二:达到预期
如果持仓基金已经实现了投资前设定的目标收益率,选择落袋为安当然没有问题。而风险点在于卖出之后还能不能接得回来,如果是“低位卖出、追涨买回”做反T则没有意义。
一方面要对行情保持持续关注,另一方面一定要做好预案,确定卖出后再度进场的时点,避免可能的踏空。
情况三:小有盈利
如果基金刚回本只是小有盈利,则更需要警惕 “处置效应”的误区。
所谓处置效应,就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卖出赚钱的基金,而保留亏损的基金。因为投资中容易存在不理性认知,让我们感觉最近涨幅大的基金风险大,很难继续涨,而跌幅大的基金风险更小。然而这未必正确。
我们应该忽略买入的成本,只根据预期做决策。因为基金未来的走势与你当下是浮盈还是浮亏完全无关。
如果认为基金重仓板块目前的估值合理、未来应该还有上涨空间,则继续持有。毕竟我们投资理财的目的是跑赢通胀、实现资产增值,如果最后只能取得一个近似于货基的收益率水平,那么一开始就根本不应该让自己劳神费力去承受权益基金的波动。
如果认为当下已经高估,也可以考虑分批赎回兑现收益,或者逐步转换到其他尚处于低位、有望补涨的方向。
#4
是否有更好、更明确的投资途径?
如果基金赎回后没有确定性更强的去处,那么不如坚持。因为投资理财的首要目标是防止通货膨胀侵蚀我们的购买力,先保值,然后才是实现长期增值。
正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所言,“随着货币不断的泡沫化,最大的风险是货币价值的风险。”
我们不妨多角度分析一下其他理财方式。
途径一:炒股
从上交所统计的交易数据来看,个人投资者无论资金体量如何,账户年化收益都是负数,而机构投资者的单账户实现了平均正收益。
原因很简单,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专业的机构投资者,通常具备超越散户的决策能力、风控能力和信息优势,有望及时捕捉市场机会,获取超额收益。
大部分散户在二级市场的博弈中是很难取得竞争优势的,否则也不会有“炒股七负二平一赚”的说法了。
途径二:银行理财
目前银行理财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基本上也就在3-4%左右,如果考虑长期投资,在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未来可能难以跑赢真实通胀率。况且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也不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
途径三:投资买房
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之下,炒房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更别说05年到20年这15年间,普通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达到18.7%,甚至跑赢了一线城市上海的房价涨幅(年化11.62%),成为对抗通胀的更优选择。(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股票型基金:Wind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上海房价:上海全市中原地产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统计区间为2005-12-31至2020-12-31)
事实上,如果在2003年底投入10万元资金购买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持有至2021年底,这笔资金就变成了154万元;如果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这笔资金就变成了117万元,收益的确较为可观。(数据来源:Wind,2003.12.31-2021.12.31)
由此可见,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投资公募基金的确是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较好方式。
#5
有没有对基金投资进行复盘?
当然,从“下跌”到“反弹”,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市场给予我们审视自身持仓的良机。
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持仓的基金是否值得坚守?
全球知名投资策略师巴顿·比格斯曾经说过,如果你的投资管理人过去曾有很好的业绩但目前表现不佳,你要有耐心。
因为投资中的“长跑健将”也未必一直是“常胜将军”。
如果将基金和基准、同类进行对比后,发现基金仍然有超额收益,而基金经理始终风格稳定,那么风水轮流转,投资逻辑还在总会有亮眼的时候,无需过于担忧。过分在意短期波动,反而容易错过那些可以历经牛熊考验的“佼佼者”。
但如果基金长期都难以取得正向的超额收益,那么可能就需要考虑“撤退”,转换基金了。
第二,持仓风险有没有超出自身的承受范围?
如果因为基金的波动导致我们情绪上备受煎熬,那么可以将权益类的基金适度逢高减仓,把权益仓位降到让我们不太焦虑的程度,转换为固收+或者纯债基金等。
对于基金投资,我们战略上要重视,但心态上一定要轻视,毕竟投资理财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因此影响了生活,反而是得不偿失。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祝大家投资理财顺利~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2022-06-13 19: 20
2022-06-13 19: 19
2022-06-13 19: 15
2022-06-13 19: 14
2022-06-13 19: 13
2022-06-13 1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