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到缺电!限电现象对钱袋子影响几何?

2022-08-23 22:15
今日是处暑。


处暑意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高温之夏即将结束。



然而回首这一个夏天,却是一场六十年一遇的罕见高温、旱灾


7月以来,高温预警符号已经成为天气预报的常驻嘉宾。人被热疯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


限  电


对水力发电占比极高的长江流域省份而言,高温干旱天气引发的恶果就是限电。


“浙江一天减少1亿立方水”的新闻登上热搜;重庆境内共51条河流断流、24座水库干涸;四川省内共15个地市严重受灾,迎来历史最少降水量。川渝缺电限电的情况,大多客官都知道,而且情况确实严重,说是“危机”也不为过。


于是为了确保电力够用,全国各地都把电力裤腰带勒得紧紧的。8月21日,四川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同一天,上海宣布,暂停开放黄浦江沿岸外滩、北外滩、小陆家嘴地区景观照明……


而这限电,可能并不是一场“小风波”。


其实,用电紧张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常态。在去年因“能耗双减”压力与燃煤价格高企而引发的全国限电,其影响和威力比今年的更大。而今年限电情况再次发生、历史重演,加上极端天气的影响、与民生实际体验直接相关,大家就开始加倍关注及感到疑惑了:


为什么缺电现象屡屡出现?限电原因是啥?解决措施是啥?如果是富二家的客官们,必然会加一个问题:对能源等具体行业的影响又是啥?


为啥缺电?限电原因是什么?


一句话概括限电的原因就是:


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跟不上高涨的用电需求,发电和用电的实时平衡难以维持。


作为中国水力发电第一大户,四川的水电装机量在其总发电装机量中的占比接近80%,而火电仅有16%。一旦遭遇了像今年这种“六十年一遇极端高温天气”,四川就陷入来水偏枯的窘境。缺水就意味着缺电,电力供应大幅削减便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下,占比极小的火电即使满发也难以对冲水电缺口。


作为西电东送大省,四川省有大量刚性的合同内外送电量需要在汛期执行。然而,今年四川省自身因极端气候都出现缺电情况,因此跨省外送电执行情况难以保障,缺电问题还可能会蔓延到上海浙江等沿海省份。


除了发电,还有用电。


今年,四川省有15个地市均迎来了历史同期“最高电力负荷”,极端高温导致空调用电量激增,当电力供不应求,忍痛限电停产、甩掉多余负荷保证基本的民生用电,就出现了这阵子魔幻的限电现象。


未来还会发生吗?解决措施是啥?


或许缺电现象会在未来继续发生。


中信证券在最近研报中指出:未来几年类似的区域性、季节性电荒可能会随天气状况存在有一定概率再次发生。


一方面,双碳目标下煤电装机增长有限,新能源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持续增加的电力负荷。

另一方面,例如四川等水电发电占比较高的省份,一旦遇上高温干旱天气,极易产生电力供需错配情况,


新旧能源的特征对比,决定了缺电中长期内仍是无法避免问题。比如风电日波动最大幅度可达装机容量的 80%,且呈现一定的反调峰特性;光伏发电则受昼夜、天气影响同样存在间歇性和波动性,这种不匹配性会增大调峰压力,进而影响新能源消纳水平。


所以限电现象,客观上对电力的市场化改革、清洁能源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具体行业影响几何?


相信客官们更关注真金白银的投资机会,富二也在此作个梳理:


首先,限电的现象,指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依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虽然短期来看,把经历花在新能源领域会出现限电等问题,但新能源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会在长远上改善供电问题。相关板块如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与清洁能源配套的储能技术,都亟需更快更强力的发展以满足供电需要,从而也有很强的上升空间。


其次,从供电产业的长中下游来分析,主要影响以下几方面:


◆ 上游:煤炭行业。供电需求激增,煤炭企业这俩月肯定闲不下来了,煤炭价格飞涨导致了火电企业普遍亏损。


◆ 中游:电力行业。能源保供需求下,火电仍为重要的基础电源,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之上,电力公司的供应因此也是“如火如荼”。


◆ 下游:耗电行业。像高耗电的有色金属、化工、光伏硅料等行业,在限电背景下压缩产能、供应减少,随之会使得价格抬高。


总结来看,需求拉动角度,利好传统能源、电力、新能源;供给收缩角度,化工、有色板块短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没错,客官们,这对我们熟悉的几个能源相关行业,都是利好……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