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面对面 | 4月市场底重现,又到战略加仓时

2022-10-18 20:50

8月中旬以来,许多投资者都感受到了市场的连续下调。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后一周,上证指数也在今年4月后再度跌下了3000点

那么

● 现在是4月末的市场底部重现吗?

● 当下哪些因素是市场最担忧的?

● 展望未来,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可以战略加仓的时点吗?

本周,我们邀请到了浦银安盛宏观策略研究员高翔博士,为我们解答这些投资者们目前高度关注的问题。


主讲嘉宾

高翔

金融学博士

浦银安盛策略研究员


Q

近期市场调整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A

我们认为这波下跌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

首先在国内方面,8月份疫情又出现了反复的迹象,叠加房地产方面的负面因素,导致投资者的信心较为薄弱。

其次,在海外方面,不断上行的美债收益率就像我们头顶的乌云,现在已经达到了4%的高度,并且市场开始预期它朝着5%继续上升(数据来源:Wind,2022/10/10)。这对A股成长板块的估值产生了一定压制。

此外,8月俄乌冲突也又有了升级的趋势。那么由于全球市场在情绪上的联动性,欧洲地缘冲突的加剧也对A股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一定影响。

整体来看,无论是4月还是近期,美债收益率、俄乌冲突、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压力这四股宏观力量在今年一直在对市场造成扰动。这也就导致了当前市场再度出现了类似4月27日那样的市场底部特征。



Q

四月份的时候您做客了我们的直播间,当时是非常旗帜鲜明地看多A股市场,后续的走势也印证了您的观点。那么,近期的市场和4月有哪些相似之处?

A

四月份的时候,我认为政策底跟估值底短期都不再悲观了。当时的疫情、俄乌战争、美国加息都还有不确定性,但是在当时的位置上看市场,却出现了几个底部特征

1

首先是估值,历史上我们看Wind全A估值,每次市场见底时都在20倍左右。那么根据我们统计,4月27日的Wind全A估值就是22倍。因此,我们认为20倍的估值可以理解为市场的一个安全垫。

2

其次,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当时是下行了20%左右,这样的下跌幅度跟2018年、2011年的大跌是很相似的。

从这两个数据来看,我们判断市场偏底部的特征开始显出来了。(数据来源:Wind,2022/10/10)



近期我们观测到一些市场变化,也让我们认为市场底部的特征开始出现。


比如说日换手率大约是2.00,和历史上七次底部的均值一致;A股的成交量大约在6000亿-7000亿元,反应大家的情绪非常低迷,也是一个底部的状态;除此之外还有Wind全A的PE倒数减去十年国债收益率,可以反应当下的股债性价比。每次到底部的时候,这个数据都会开始反弹。(数据来源:Wind,2022/10/10)


当下A股像4月份一样同时面临着美国加息、俄乌战争、经济压力等因素的扰动,导致上证指数跌落至3000点以下。但如果我们判断这是一个底部区域的话,当其中一个宏观因素能够发生改善,那么我们认为市场产生较大积极变化的概率也是很大的。



Q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现在已经是一个破而后立,可以战略性看多的时刻了呢?

A

我个人对这个观点是比较认同的。我判断现在是一个可以战略建仓的时刻。

因为在当前的位置上,有很多业绩非常好的公司估值都比较便宜。巴菲特也曾说好的投资方法是要在合适的估值买到伟大的公司。而所谓价格较低的时刻,就是要在一些因素的扰动中,企业的价格被打下来,才有可能出现低价的位置。

所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基本面——管理层、质地、景气——当前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就应该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去积极加仓。



Q

讲到战略建仓时,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现在更关注哪一些板块呢?

A

我认为近几年的主要投资关注主线还是新能源,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板块。

如果它在短期被炒高,那么当估值被调整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可以尝试加仓的时点。不过这不意味着去年投资的新能源子版块和今年是一样的,因为在产业更迭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产业链在某个时间段特别的景气,那么就应该在那一时段重仓持有。以光伏举例,去年组件环节的景气度就非常高,而今年逆变器的表现更加出色。这是今年欧洲能源危机导致的户用光伏和储能需求爆发导致的。

所以不同的阶段,投资的品种有所区分。我们要在产业链中不停精选某一些爆发的子领域去重仓持有。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如需购买基金,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