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连跌连涨后“很忐忑”?看完这组数据就不慌了… | 慢富实验室

2022-11-24 20:26

小博说

11月21日,第22届世界杯在卡塔尔如期开赛,但传说中的“世界杯魔咒”这次似乎有些失灵?

虽然没有令人振奋的大行情,但是截至11月23日收盘,上证综指已经小幅上涨三连,出现了三连阳行情。

放眼过去,每当市场出现连涨或连跌行情,总有投资者陷入纠结:当市场连续上涨,入场担心买在短期高点;市场连续下跌,考虑割肉离场时又担心卖在低点。

到底怎么操作比较合适?

老规矩,慢富实验室,用数据说话。

01

市场连涨连跌常见吗?

在“刚刚!”、“震惊!”、“史诗级”的渲染下,不少小伙伴似乎感觉A股的颠簸程度时常超乎预期。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妨看看数据。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12/1/1-2022/11/15。风险提示:历史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我国股市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证券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承诺。)

近10年来,A股连跌或者连涨的情形其实并不罕见,甚至还挺常见的。而且沪深300指数近10年来还出现过“12连涨”,也出现过“9连跌”。

不过抛开极端情况,以连跌三天为例,沪深300指数近10年来发生了157次,平均一年就会发生15次左右,一个月起码就会出现一次。

连续上涨的情况也很类似,不过中证500连续上涨的次数明显多于沪深300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大家过去印象中的“中小盘风格”上涨爆发力比较强,从这个角度也是得到了一定的印证。

02

连跌后入场靠谱吗?

市场下跌的时候我们总是说越跌越买,性价比是跌出来的。

那么,置身市场的历史长河中,连跌之后买入,效果如何?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先看连跌5天的情况(可能已经到大家比较焦虑的点了)。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12/1/1-2022/11/15。风险提示:历史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我国股市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证券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承诺。)

在连跌五天之后一笔买入,在各个持有期内,正收益概率均超过了50%,持有平均收益率也随着持有时长增加而提升。

再来看看出现更频繁的连跌3天的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12/1/1-2022/11/15。风险提示:历史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我国股市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证券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承诺。)

短期来看,连跌3天之后买入,持有一到两个月,正收益的概率并未超过50%,但是,随着持有时间的增加,正收益概率和持有期平均收益也是在不断提升。

如果能坚持持有2年左右,获得正收益的概率甚至超过了70%,持有期平均收益也达到21.60%。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越跌越买的操作在历史上来看是有实际价值的,特别是在市场连续下跌、投资者情绪持续低落的环境中。

第二,决定我们最终收益的,还是时间。仅从数据上看,买跌操作对长期投资者的“奖励”似乎更丰厚。

03

连涨很“忐忑”?

判断估值水平再决策

前面回顾了连跌时刻,那么连涨时刻怎么办?要不要“见好就收”?

考虑到指数“高位”追涨和“低位”追涨,结果可能会有差别,我们不如用市盈率历史分位数作为参考,分别看看两种情形下的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04/12/31-2022/11/15。风险提示:历史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我国股市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证券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承诺。)

可以看到,高位入场与低位入场,存在明显的收益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180天的情况下,高位买入和低位买入的平均持有收益率差距达到了20.66%,两种操作,投资体验截然相反。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出现连续上涨后,持仓是否要赎回?

可能判断的关键在于:当前市场处于什么位置?

高位区间需要谨慎,但是低位区间的连续反弹,有可能是行情趋势切换的信号,此时过早卖出,则很有可能错失未来的丰厚回报。

写在最后

遇到市场连涨或者连跌的情形,怎么办?

课代表小博总结了3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保持淡定。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连涨连跌在A股市场历史上并不少见,这也是权益市场的高波动性所致,即使遇到了也不必太过焦虑。

试着适度“逆行”。

市场连续下跌,很多情况下,正是风险集中释放的时刻,在下跌中估值水平也在逐渐压缩。此时逆势布局,拉长持有期限,有机会获得不错的回报。

别忘了关注估值水平。

如果指数处于低位,市场连续上涨,可能是趋势反转的信号,“忐忑”之余,不如试着长期持有。但是如果市场处于高位,可以适当保持谨慎。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承诺,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评测,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请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务必仔细阅读基金的法律文件(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中证系列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和计算,其所有权归属中证。中证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但不对此作任何保证,亦不因指数的任何错误对任何人负责。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