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澳亚徐聪:计算机行业“戴维斯双击”或可期待

2023-01-05 20:31

2023年信创行业的故事继续演绎,从去年四季度至今,“大安全”正成为此轮计算机板块强势归来的核心战略主线,环绕于此的是国产化、金税四期的长坡厚雪,行业信息化的头角峥嵘,云计算的长线主题。如何把握住这个产业长期的投资机会?信达澳亚基金经理徐聪认为,从长期基本面角度来讲,无论是国内的信息化进程和技术革命,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的效应都将持续,市场对整个板块长期的基本面分歧其实已经很小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软件行业未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对于未来的配置,网络安全、工业软件、金融、IT、信创均持有乐观看法。本次我们整理了信达澳亚“变局与破局”2022年末策略会中徐聪的发言,希望对大家未来的投资有所帮助。


计算机板块的行情从去年四季度持续至今年,怎么看待这波行情和持续性?未来的配置机会有哪些?


徐聪:虽然经历了去年9-10月的涨幅,但从全年看来,2022 年计算机板块的累计跌幅还是比较大的。从全年角度来讲,板块走势并不好。去年四季度末这一波行情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计算机整体的基本面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差,受制于疫情,去年整个计算机公司的上半年订单,收入确认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因为整个板块的产业链比较短,前端销售需要现场和客户去沟通需求来确认订单,产品的落地及部署实施都需要在客户现场做相应的工作,所以一旦疫情爆发,人的流动被限制之后,整个产业链就完全停滞。二是从下游的分布来看,因为大部分计算机公司的客户是政府,超过一半的公司做的是政务信息化,2022年政府在 IT 投入规模及节奏相对弱一些,也压制了整个板块的表现。但是从我们跟踪的情况来看,到了去年三季度,很多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大家想象那么糟糕,通过经营的调整和自身的努力,业绩和订单情况基本恢复到2022年初疫情之前,甚至超越了信创安全这种主题投资的标的。


从2023年来看,因为很多政策的出台以及政府端的发力,大家对计算机板块的基本面态势是比较看好的,这构成了去年10 月份这波涨幅,应该说2023年以及未来 3 到 5 年的一个大的政策周期,基本面的兑现其实是相对滞后的。


从长期基本面角度来讲,无论是国内的信息化进程和技术革命,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的效应都将持续,市场对整个板块长期的基本面分歧其实已经很小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软件行业未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未来的配置思路,我们对这个板块还是采取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对明年景气度比较好的像是网络安全、工业软件、金融、IT,包括信创,都会有相对乐观的态度。

对于信创今年的投资机会怎么看?


▶徐聪:很多人把信创和计算机板块完全划等号,也包括很多专业的投资者。去年10 月份的信创行情刚才讲了,其实基本面的变化尚未出现,更多是大家对政策的预期。因为从大周期角度来讲,从 2019 年开始启动的小规模的国产替代,即所谓的第一波信创经过了 3 年的推广,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从一个长周期角度来讲,我相信未来 3- 5 年信创的基本面景气度还是向上的,无论是订单的趋势、上市公司报表的趋势,都应该比今年好。


但是从过去的经验看,阶段性的预期是比较高的。比如第一波信创从 2018 年开始, 2019 年进入板块高潮主升浪,我们完整地经历了这波行情,市场阶段性地对信创的预期比较高,大家会高估短期的变化,低估长期的变化,并对未来3-5年第二波信创的替代规模、广度和深度存在阶段性的高估。我相信这也是所有成长股领域都会碰到的问题。所以从大的方向讲,我觉得未来3-5年第二波信创带来的大的板块机会确定性比较强,但是也要防止市场对这个板块的短期基本面高估风险。从一年的维度来讲,信创的基本面确认、订单的验证至少需要等到2023 年下半年。所以整个上半年是处在基本面的真空期,可能会有政策带来的扰动,也需要专业的甄别来选择一些细分行业。


分享一下最看好的 3 个细分板块?


徐聪:首先是网络安全板块,从需求角度来讲,网络安全的需求是比较稳定的,并且每年都会有一些新增需求。大部分行业都和下游的资本开支、客户景气度密切相关。如果下游客户的赚钱能力比较好,他们就会加大投入。但是网络安全板块更多是一些新增需求,因为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攻击手段出现,所以需要持续不断投入。所以它是一个比较长期的成长股赛道。从竞争力角度来讲,国内的网安公司技术能力和北美的差距相对较小,是整个软件领域里差距最小的一个细分领域,并且经历了过去 20 多年国内市场的竞争洗礼,具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个方向是工业软件,今年制造业情况不太好,但是很多制造业做信息化公司,今年的订单包括报表都表现出了比较好的韧性,说明下游的需求是比较好的。并且从渗透率角度来讲,国内的自动化,包括信息化、制造业领域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它的远期的渗透率的提升空间是比较大的。


第三个方向是新股板块,它并不是特定的某个业务板块,而是偏次新股的板块。这几年新股有几个特征,大部分公司的 IPO 价格都是机构询价出来的,逻辑上应该是经过市场的仔细研究和谨慎报价,最终形成的一个公允价格。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新股上市之后表现不佳,特别是在市场波动比较大的阶段,这些公司的股价和 IPO 的价格倒挂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我们也会去找一些大家研究不是特别充分,相对低估的个股。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

本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债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的表现保证。基金投资有风险,请投资者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特征,听取销售机构的适当性意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详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基础上,谨慎投资。请投资者严格遵 守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