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证监会发文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并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一系列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全面注册制是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2019年科创板率先试行注册制,2020年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经过四年时间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陆续开展的试点工作,如今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标志着A股正式进入注册制时代,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意义重大。
一
统一规范了多层次市场的注册制度
A股多层次市场体系中各市场有明确的定位,如主板突出大盘蓝筹特色;科创板专注服务“硬科技”企业。注册制度的统一,有助于构建更加统一高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同时,板块间的差异化定位也更加清晰,有利于更好服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多元化企业。
二
提升新股发行效率、强化价格发现功能
注册制在充分要求信息披露的基础上优化了审核制度,有助于减少企业上市排队时间,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发行效率。
通过设置一系列多元包容的改革举措,改变了过去主板“三年连续盈利”等硬性指标,进一步降低企业实质性的首发和再融资门槛,为优质企业加速上市、打造良好的通道。
全面注册制下的发行定价制度不再对新股发行的价格、规模等设置任何行政性限制,有望大幅改善注册发行的效率、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有望进一步提升定价权的市场化水平。科创板和创业板经过三年多的注册制运行,上市公司数量占比逐年提升,目前占上市公司总量的32%左右(数据来源:wind)。
发行制度的优化,为投资者带来了更丰富多元的标的选择,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分享优质企业的发展成果,助力A股市场长期高质量发展。
三
加速价值投资理念的推广与普及
全面注册制在降低上市门槛、简化上市流程的同时也完善了退市制度,进一步形成优胜劣汰、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未来IPO与退市的公司数量可能会大幅增加,进入资本市场的公司类型与数量加大,意味着对投资者的专业研判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挖掘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是市场价值发现功能的重要体现。随着更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与优胜劣汰加速,优质标的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价值投资理念有望得到普及。拥有核心技术、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型企业和经营稳健的优质企业将会受到资金的关注,投资逻辑会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的内在价值。
四
助力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
一些科技类等轻资产企业在发展前期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过去核准制的上市标准对这类企业的融资渠道有所限制。全面注册制提升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功能,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标准与新股发行效率的提升,有利于社会资源向优质高成长企业配置,更好体现出资本市场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截至2月1日,A股实行注册制的1004家企业中有966家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数据来源:wind),重点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疗、新能源等产业。在全面注册制后,代表先进生产力方向的公司,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高成长科技类公司数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注册制的本质是把企业价值判断的选择权交给市场、责任分散给各个市场主体。尽管仍保留了两个“不改变”,即涨跌幅10%和维持主板现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但对中小投资者而言,全面注册制的市场环境,对投资者的专业性要求进一步提高,过去的投资习惯与策略可能面临着挑战。
面对未来更多公司的上市发行和常态化的优胜劣汰环境,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难度或会加大。参考海外经验,更多个人投资者会逐步选择从股票市场转战基金市场,将个人资产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美国市场在1945年进行了注册制改革后,个人投资者比例由当时的93%逐步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数据来源:Bloomberg)。
自科创板的注册制试点以来,A股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从2019年至2021年逐年下降,分别为78%、72.6%和65.1%。2022年前三季度,A股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创出历史新低,为61.35%。与之对应的是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的交易占比不断提升,2022年前三季度占比为28.85%,较2018年上升12.43%(数据来源:Wind)。
在这样的环境中,未来指数化的投资方式可能成为更多投资者的选择。在全面注册制落地后,伴随着企业数量增加,资本向优质标的聚集,优胜劣汰、优中选优的指数投资形式有望帮助投资者更好把握各个板块、各个方向中基本面出色、流动性较优的一批优质企业,分享企业成长发展的红利。另一方面,全面注册制为A股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资本市场的长期向上趋势又将强化市场资金对沪深300等主流宽基指数的配置需求,也令更多投资者考虑选择指数化投资工具,从而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仅为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
2023-02-07 22: 57
2023-02-07 22: 56
2023-02-07 20: 32
2023-02-07 19: 43
2023-02-07 19: 35
2023-02-07 19: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