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汪玲的读书时间:《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易养老 2023-03-07 16:12

读书

时间

Reading   Time


上一次的读书笔记中,基金经理汪玲与大家分享了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这次她深入阅读彼得·林奇的著作《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从中学习:规模是业绩的敌人吗?高估值热点要跟吗?阅读下方精彩内容,一起聆听传奇投资人的真知灼见,从前人投资哲学中获得启发。






汪玲

易方达基金FOF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

基金经理



大家好,我是易方达汪玲。


不少投资者可能有这样的疑惑:规模是业绩的敌人吗?高估值热点要跟吗?


本期,我想通过分享传奇投资人彼得·林奇的著作《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给大家带来问题的参考回答,进一步分享他的真知灼见,感受他的投资哲学。



规模太大,

是否一定是卖出基金的理由?


不一定。


从林奇接手麦哲伦基金开始,该基金的规模从最初的2000万美元一直增加到140亿美元,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公募基金。


都说规模是业绩的敌人,当时就曾有无数人质疑林奇是否还能够战胜市场,笑称林奇是这个星球上规模最大的指数基金经理。


但林奇的投资业绩仍然不断战胜市场,他找到了应对的方案:通过不断翻石头的方式去寻找有独特价值的股票,并分散投资于几百上千只股票。虽然管理规模很大,但分散化不代表平均化,林奇的投资业绩仍然不断战胜市场。


“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基金经理能够精心挑选出1000只,甚至2000只与众不同的股票,而其中大多数股票不会在华尔街常见的基金投资组合中出现。”


“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能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

——彼得•林奇



持续优化,不断寻找被低估的价值洼地。——我们更多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是如何运作的,而不仅仅是他当前配置了哪些股票。


灵活性是选股的关键,因为市场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不断地寻找价格低估更厉害、赚钱机会更大的股票,来替换掉手中现有的赚钱机会相对较小的股票,保持投资组合的活力。


任何价值被低估的机会林奇都不会放过,哪怕是最不喜欢投资的债券。1982年林奇曾经大量买入长期国债,连续好几个月长期国债都是麦哲伦基金最大的持仓标的。当时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高达13%-14%,长期国债的投资收益率已经超过了一般情况下股票的预期投资收益率。


在选择基金的时候,我们更加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是如何运作的,而不是仅仅关注他当前配置了什么行业和股票。


就像是林奇从他的投资策略视角不断地去更新优化组合,甚至还去大比例投资债券。投资的具体标的会变,但是投资策略和投资方法短期很难发生变化,我们更多关注投资策略如何运作,以及这样的运作方式是否是有效的,而不会因此就判定该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发生了漂移。



了解基金经理的组合构建逻辑,进而理解其收益风险特征,是我们能够长期持有一只基金的基础。


拿彼得•林奇的组合来说,个股层面进行的分散投资大家已经从上面的数字上领略到了,在我们前一篇文章中介绍的几种不同类型的股票上,林奇也是分散配置的,并没有过度集中于自己最喜欢的股票类型上。比如:


快速增长型股票,高风险高回报类投资,占比从来没有超过基金资产的30%-40%


稳定增长型公司的股票,低风险中回报类投资,一般会占到10%-20%


周期型公司,不确定性很大,取决于对周期预测的准确程度,一般占比在10%-20%


剩下的比例投资于困境反转型公司的股票,也是高风险高回报类投资。


从各个维度进行分散,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期间,相对于标普500指数,该基金呈现出明显的高收益、中波动的收益风险特征,并取得了出色的夏普比率。


数据来源:彭博,统计区间1977年-1990年,仅供参考。



林奇为何不投当时大热的资科技股,是能力圈欠缺?


林奇执掌麦哲伦基金的时代(1977年-1990年)是第一轮互联网科技泡沫的前夕,当时的互联网科技类公司更多呈现为:没有盈利,估值却高的惊人,市场热度也很高。


但林奇仍然坚持古老的选股原则:一家公司盈利增长,然后股价相应上涨;或者一家公司困境反转,股价随之上涨。


互联网还远远谈不上是第一个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创新。铁路、电话、汽车、飞机和电视都可以说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新行业孕育了许多新公司,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公司生存下来并主导了整个行业,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网络行业上。林奇的判断具备非凡的前瞻性和洞察力,他并非不投资科技股,而是当时的科技股还不符合他的选股标准。


他说,在互联网热潮中,要避免以高得离谱的股价买入一家未来发展前景虚无缥缈的公司股票而亏得很惨的结局最后的科网泡沫证明林奇的判断是对的,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后,当时的大多数热门的网络公司都不复存在了。


虽然没有投资科技股,但林奇仍通过一些选股策略来应对当时互联网科技对社会的改变:


“铁镐和铁锨”投资策略,投资那些把铁镐和铁锨卖给淘金者的公司,对应到那时的互联网热潮,就是投资于网络交换机和相关设备装置的制造企业。


投资于将网络业务渠道嵌入传统业务渠道的非网络公司,如亚马逊,这是林奇自认当时错过的大牛股。


投资于可以利用互联网发展带来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增长的实业公司。


毫无疑问,彼得林奇过往的投资业绩非常出色,而且是连续13年都非常出色,但是过去的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我们认可林奇的投资策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仍然存在这种投资策略不那么适应的市场环境。我想,如果林奇没有在1990年退休而是继续执掌麦哲伦基金,那么他在1990年代的投资业绩是否还能续写之前的辉煌?


林奇的判断是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但是整个的证明过程经历了10年的时间,这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易方达FOF投资团队,通过深度研究和长期投资,将各种不同的、长期有效的投资策略更加均衡的组合在一起,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力争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持有体验。


作为易方达养老目标基金的基金经理,我秉持同样的理念,坚定地践行这一理念,希望为个人养老金的投资管理贡献力量。

篇幅有限,本次分享就到这里,下次我将为大家分享另一位投资大师的心得,敬请期待




风险提示: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观点,亦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不构成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完整版风险提示函详阅易方达官网。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