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
欢迎来到理财笔记栏目
我是国投瑞银基金首席理财策略分析师
魏衡
引用传统文化典籍
用讲故事的方式
诠释投资理念
# 提升投资决策质量 #
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可以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收集信息,形成自己的想法;第二步,整理想法,做出自己的决策;第三步,付诸实践,行动起来。
对于不同事情来说,这三个步骤的难度比重是不同的。如果是打篮球,当对方球员挡在你前方的时候,要在头脑中想出如何摆脱的决策,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带球往侧边快速突破,看到对方球员跟着跑动起来之后,急停后仰跳投,就能稳稳的进球了。难度只在于第三步,不管是带球急停还是后仰跳投,都是我们普通人的体能做不到的动作。
而对于投资来说,第三步行动的难度就很低,不管是投资大师还是投资新手,投资的动作都差不多,拿出手机或打开电脑进行操作,没有任何难度。难度全都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在头脑中如何思考,如何决断。这个思考过程的复杂考验,我们肉眼是看不到,就可能会低估难度。
正因为此,没有任何一个篮球爱好者会认为自己可以比得上顶尖篮球运动员,而总会有投资者认为自己能够比肩甚至超越巴菲特等投资大师。
现在,我们认真审视投资思考过程的两个步骤,对照身边的投资者朋友,我们会发现,投资者在思考过程中,有两种常见的错误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想法很多,决策环节犹豫不决。书上看到说XX策略好,觉得很有道理;网上看到说XX赛道好,深有同感;身边同事说XX基金经理能力很强,大受启发。这也觉得好,那也觉得棒,但真到要做决定的时候,又开始思前顾后,「万一策略失效/赛道基本面恶化/基金经理风格不匹配呢?」最后,花在思考投资上的时间很多,但很多时候都在精神内耗中,在犹豫不决中错过一次次机会。
第二种倾向是决策雷厉风行,但缺少辩证思考,容易走偏。今天听人说XX基金好,二话不说马上申购;明天看帖子说XX风格不适合当前市场,当机立断就割肉;后天有专家说网格式交易效果显著,毫不犹豫随手选了一只基金就开始建立网格交易计划。最后,花在频繁买卖交易上的申赎手续费不少,但买的时候缺少深度思考,持有的时候也就缺乏信心,和很多投资机会失之交臂。
那么,在投资思考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升投资决策的质量呢?这一次,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房谋杜断的决策体系来探索启发。
房谋杜断,房是房玄龄,杜是杜如晦,这两位是唐朝名相,为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
「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唐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房玄龄总是说:“一定要杜如晦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这是因为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对于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而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贤德宰相,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
唐太宗能够有两位能力互补的名相,一位善谋,一位能断,既有开阔的思路,又有综合权衡后的理性决策,所以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要是放在现在,房谋杜断应该也能带来优秀的投资业绩。
我们当然没法和唐太宗比,很难在身边碰巧找到有两位这样的良师益友。不过,如果我们把前面讲的决策思考的流程套进去,就会意识到,房玄龄代表的是第一步,广泛的形成想法;杜如晦代表的是第二步,评价不同想法的利弊,做出决断。我们没法得到房杜两人,但我们可以借鉴房谋杜断的决策体系智慧。
这里面的关键要点就是,把谋和断两个阶段分开,谋的时候不要过多考虑利弊和可行性,就是充分的收集信息,进行头脑风暴,有了想法就可以记录下来,不用在意是否靠谱;而断的阶段,要客观的权衡利弊,不需要追求尽善尽美,只需要从谋的阶段产生的想法中找出性价比更高的决策。
事实上,如果你熟悉头脑风暴讨论的话,会马上意识到,这就是头脑风暴的基本准则,在产生灵感想法的时候,讨论者不做对错评判,就是不断的拓展思维,形成尽可能多的想法。一个事后看质量不高的想法,却可能会成为激发更多高质量思路的引子。
这样讲,你可能还是觉得有点抽象,接下来,我们不妨代入到常见的投资决策场景中,感受普通的决策思考过程和引入了房谋杜断启发的过程,到底有何不同。
比如说,一位投资者听朋友提到,红利策略是个不错的投资方向。通常情况下,他会先去看看红利策略的过往投资业绩,他以红利为关键词,搜索了几只红利策略基金,发现历史业绩确实挺不错。他觉得,红利策略确实不错,于是他打开APP准备下单,这个时候他就开始犹豫了,「这么多只红利策略基金,到底该选哪只呢?」,紧接着,他会进一步怀疑,「以前我买XX赛道的时候,也是买的时候历史业绩挺好,买了之后这个赛道走势就一直不行,这次会不会也这样呢?」想到这里,他退出了APP,但又开始纠结,「可是,万一以后红利策略就是会一路高歌猛进呢,我朋友挺专业的,人家专门给我推荐,总不可能害我嘛。常言道,听人劝吃饱饭,我要不还是买点?……」
你看,为什么这个决策流程充满了纠结,因为从一开始就引入了对投资盈亏的想象,而想象中的盈利和亏损,会激发贪婪和恐惧的情绪,情绪交织在一起,就很难做出理性思考了。
如果借鉴房谋杜断的流程,这位投资者在听到红利策略这个投资方向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列出自己需要了解哪些必要的信息,这里面就包括,「什么是红利策略」、「在过往市场中,红利策略经历过什么样的周期」、「红利策略投资中常见的误区是什么」、「什么样的策略和红利策略可能形成互补」,「如果要投资红利策略,有哪些合理的建仓方式」,「如果要投资,止盈和止损策略是什么」……在这个阶段,投资者不应该考虑未来可能的盈亏,而是专注于收集更多的信息,给出尽可能多的思路。因为不涉及盈亏考量,单纯是处于对投资知识的好奇,学习可以更深入,思考也可以更理性。
直到第一步完成,已经列出了足够丰富的思路之后,投资者进入到第二步,这个时候才需要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状况纳入考量,才需要对当前市场趋势进行梳理,基于前面的思路,整理出悲观、中性和乐观假设,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承受悲观假设下的亏损,看看中性和乐观假设下的风险和收益预期是否匹配自己的需求。
你看,一旦把谋和断两个阶段明确的分离开来,我们的决策流程自然就更合理,而决策质量无疑也会相应提高。
这个窍门也隐藏在房谋杜断的故事里,「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注意,唐太宗有事要商量,是先找房玄龄单独商量,而不是直接把房杜两位一起召来,是先让房玄龄自己独立思考,噼里啪啦给出了一堆建议,直到要做决断了,才去请来杜如晦,由杜如晦听取建议,权衡比例,从而做出决断。这里的关键要点就是,明确区分先后,分隔两个阶段。
对于投资者也是一样,可以明确分隔流程,比如要做投资决策的时候,第一天只收集信息,整理学习思考的提纲,绝对不允许自己做决定,到第二天才开始权衡利弊,这样睡了一觉起来,状态不一样,思路有变化,做出的决策质量就更高了。
要践行房谋杜断的思考流程,我们还要做到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缺点,主动查漏补缺,弥补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之处。
唐太宗一开始重用的是善谋多计的房玄龄,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杜如晦的价值。后来,房玄龄力荐道,「“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你看,房玄龄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得很清楚,知道自己善谋,但是在决断力上还是有所欠缺,所以主动寻求和杜如晦组成搭档,两者各出其长,互补共进,最终共同成就。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唐太宗一开始重用的是杜如晦,他也会力荐房玄龄,让房玄龄来帮助自己拓展思路。
在一开始我们提到,投资中有两种常见的错误倾向,一种是想法很多,决策环节犹豫不决,另一种是决策雷厉风行,但缺少辩证思考,容易走偏。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定期复盘自己的决策流程,判断自己在决策环节中,哪个环节是弱项,从而有意识的加强弱项的锻炼,并且在弱项环节停留更长时间,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讲到这里,房谋杜断带给我们的决策思考启发就讲清楚了。最后,我们不妨以巴菲特在1999年股东信中的一句话,做交叉印证:
巴菲特说,「I insist on a lot of time being spent, almost every day, to just sit and think...I read and think. So I do more reading and thinking, and make less impulse decisions than most people in business. (我坚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就静静的坐着和思考,广泛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歇的阅读和思考,所以我比其他大部分的商业人士做的冲动决策要少得多) 」
你看,第一步是形成广泛的想法的「善谋」,第二步是权衡利弊之后的「能断」,巴菲特的投资思考过程,和房谋杜断,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的理财笔记就到这里
看完这一期
你对「决策流程」有没有新的启发呢
不妨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噢~
2024-07-19 10: 14
2024-07-18 16: 09
2024-07-17 10: 52
2024-07-01 17: 28
2024-07-08 18: 28
2024-07-15 1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