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利用微观实验研究快速发展,这些实验不仅有趣,而且能给我们从事投资提供有用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康纳曼做过一个与风险偏好以及决策有关的实验。他设计了两个问题,请实验者来回答:
选择一:确定拿到900元或者有90%的机会赢得1000元,10%的机会什么也没有。选择二:确定失去900元,或有90%的机会失去1000元,10%的机会什么也不必失去。
问题来了:你会选哪一个?
对于选择一,大多数实验者面对不确定性,选择拿到确定的900元;对于选择二,大多数人都愿意冒90%失去1000元的机会。为什么同样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呢?虽然从数学期望的角度看,前后两种选择的期望值都是一样的。行为经济学家的解释是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对称的。在正收益区间表现出的是风险规避的行为,在负收益区间表现出的是风险偏好的行为。
看上去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却是很多投资者遇到问题的翻版,投资者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选择:
选择一:确定今天赚1%或者明天有50%的机会赚2%,50%的机会什么都不赚。选择二:确定今天亏1%或者明天有50%的机会亏2%,50%的机会什么都不亏。
投资者和参与实验者一样,第一个选择确定赚1%出局,第二个选择继续持有到明天期望能扳回亏损。投资者每天都面临同样的决策,长久下去,就形成了每次盈利都很少,而亏损却很大的普遍现象。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接受这种现象,却很少去探究背后的原因。正是行为经济学的小小实验,让投资者找到了不理性决策的心理根源。投资者从中了解到需要突破直觉思维的障碍,改变风险不对称的偏好习惯,依据客观数据来做理性的决策,从而避免一涨就跑,一跌就抗的盲目行为。
(作者系农银增强收益债券、农银金禄债券、农银丰泽定开债券、农银金祺定开债券基金经理) (CIS)